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disease,PPD)是一种可以引起母猪繁殖机能障碍的传染病之一,此病呈世界范围流行。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多个国家分离出猪细小病毒,我国在1982年成功分离出该病毒[1]。此病后期母猪没有明显症状,不容易发现,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隶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为20nm,呈圆形或者六角形,为囊膜,为DNA单链病毒。此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可以凝集猫、猴、人等多种动物的红细胞。PPV对酸碱、热和消毒剂的提抗力都非常强。70℃处理该病毒2h也不能将其灭活,存在猪舍的病毒能够生存数十年之久。此病毒对氯仿、乙醚等都有抵抗力,想消灭病毒可以选择1%氢氧化钠或者0.5%漂白粉作用5min,或者80℃作用5min[2]。
猪细小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夏是此病发病的旺季,此病多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PPV可侵害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主要侵害母猪,初产母猪更为易感。此病传染性高,多呈暴发流行,感染后终身带毒。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及产出的胎儿和分泌物等,饲养病猪的环境、饲养器具也含有病毒。公猪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此病。母猪主要通过消化道、人工授精和交配等被感染。母猪在妊娠初期感染此病,胚胎的死亡率高达80%以上。
猪细小病毒病可以导致妊娠母猪繁殖异常或者失去繁殖能力。患病母猪常发生不孕、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或者弱胎。部分妊娠母猪在染病初期会有体温升高,也有可能造成屡配不孕、发情异常等。未妊娠母猪和公猪感染此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公猪的精液带毒,不影响受精率。
猪细小病毒病可以根据其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初步的诊断,进一步的确诊还需要实验室诊断。
4.1 病原学检测 采集病猪的流产胎儿等制备悬液,在细胞中培养病毒后分离,5d后观察是否出现病变细胞。此方法耗时长、费用高,在临床上比较少用。PCR可以用来检测疑似的病料或者细胞培养物。
4.2 血凝抑制试验 血凝抑制试验主要检测是否含有抗体,用于辅助诊断。此试验快速、方便,是基层兽医常用的经典方法,但是此方法的灵敏度较低,病毒毒力弱的情况不易检出。
4.3 血清中和试验 血清中和试验是先测定病毒毒力、病毒中和血清中的抗体,观察细胞病变对抗体滴度,然后计算。此方法耗时长,不适于基层兽医。
4.4 荧光抗体染色法 荧光抗体染色法是取病猪的病理组织,做成冰冻切片,用荧光抗体诊断液染色,染色半小时取出,使用PBS和蒸馏水清洗,干燥后显微镜下观察。胞内出现绿色荧光颗粒可判定猪细小病毒的存在。此方法敏感性高、耗时短,适用于实验室诊断。
5.1 免疫接种 灭活疫苗有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和猪细小病毒氢氧化铝灭活疫苗。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肌肉注射,种公猪和母猪要在6月龄和配种前半个月进行接种。成年公猪和经产母猪每年要接种1次,但是此疫苗不适合妊娠母猪。氢氧化铝灭活疫苗可在母猪妊娠前几周接种,可以保证妊娠期都有抗体。初产母猪在6月龄时母源抗体会消失,应在这时接种疫苗。如果不打算马上配种,可以先不免疫,在7月龄后再进行免疫。对于发病的猪场,每年要进行2次抗体检测,对抗体浓度低的猪要及时补接疫苗[3]。
5.2 加强饲养管理 猪场按时清扫卫生,定期对猪舍和饲喂用具消毒。猪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对来往的人员和车辆进行消毒。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模式,如果必须引种的话,一定要从非疫区引进,而且种猪需要有检疫证明。新引进来的种猪需要先隔离一段时间,观察无问题后进行合群。
综上所述,猪细小病毒病传播率高、发病广泛,其对养猪业造成的影响巨大,严重影响养猪业效益。此病暂无特效药,所以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养殖人员应提高防病意识,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此病,制定合理的消毒计划和免疫计划,降低此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