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课程中敏捷式教学实践

2020-12-28 01:46苏海英
现代计算机 2020年31期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计算机

苏海英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 525000)

1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现状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但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赶不上知识更新、技术与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通识课程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时间浪费严重;

(2)课程设置或内容更新慢,与社会应用有脱节。在知识膨胀的时代,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课程内容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3)实体课堂是教师为主体型教学,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内容深度理解后所凝练的知识脉络与思维方法传授,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

(4)课程教学组织过于线性化,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不够,学生实践能力偏弱,课程实践内容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实践能力;

(5)评价体系单一。目前,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学校自行组织的课程考试、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方式。这些方式侧重于对知识技能的评测,难以准确评价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以及计算思维能力的掌握情况;其次,评价标准和手段缺乏科学和量化标准,缺乏客观性与可比性。

目前,充分利用网络化平台和智能教育等先进技术汇集各类教学资源,校企协同育人及翻转课堂等教学育人方法是高校改革和实践的热门话题。敏捷教学是基于当前国内外大学的最新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而提出的,它既是根植于我国大学已有的教学改革实践凝练出的一种新模式,也是面向未来计算机教育挑战而推出的一种教育理念。

2 敏捷教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三个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8 年提出了未来计算机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培养,提出了敏捷教学体系。“敏捷教学”是应对新时代教学目标多元化和人才需求个性化的特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理论、技术、实践教学的交叉并行快速重构,以及跨校跨界教育资源的高效协同,实现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的多轮迭代,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动态适应性的一种教学形态[1]。

敏捷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人志趣与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定制适应个体的培养方案,是理论、知识、能力和素质多方面融合的教学体系,是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可持续竞争力的教学过程;敏捷教学响应社会需求变化、以学生发展位中心、个性化培养、教学目标与过程不断进化、快速灵活组织教学资源的教学形态;敏捷教学注重在教学中调动与整合校内外资源,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并行与快速重构,知识与能力提升的迭代。这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形态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关注与探索,并利用敏捷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

3 敏捷教学理念下的教学实践

敏捷教学体现在教学体系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迭代性和教学资源的协同性,因此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按照这教学理念,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改革实践。

3.1 课程内容重构

敏捷教学是响应社会需求变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个性化培养、教学目标与过程不断进化、快速灵活组织教学资源的教学形态。因此实现《大学计算机》课程进行改革,首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根据学校公共基础教学和基本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融合校企合作资源,让新技术、新知识,进学科、进专业、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培养对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理解、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同时也培养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本校《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精神、推进“教育部-思科公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进程、结合本校建设目标需要,而对《大学计算机》进行改革的课程。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基本安排如表1 所示。

改革后的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文化基础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基础两部分,突出实践性与人文性,注重学科前沿知识及应用技术。通过课程学习,掌握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应用技术等,初步掌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基本概念、应用及发展。课程融合现代企业文化与管理理念,着重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与计算机操作技能,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表达、交流与学习能力,为专业学习、社会工作打下必备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表1《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内容

3.2 敏捷式教学处理

敏捷教学是广泛使用互联网、虚拟现实和智能会话等先进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内容的迭代增强,实现探究式和参与式学习,发挥学生潜能优势的教学过程。

3.2.1 以“项目驱动课程学习”重构课堂组织,改革教学形式

项目驱动课程学习,与课程平行,立足于实际应用案例需求设立项目内容,用7 个项目来展开课程学习,如表2 所示。

表2 课程7 大项目

项目驱动课程学习法采取以项目展开课程内容讲解与学习,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内在的潜能。

3.2.2 依托平台,采取“五步走”教学处理

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式课堂向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多种形式的课堂转变,增加师生互动,强化学生主动思考与主动学习,在教学中采取“五步走”教学处理,即:个性化学习、自我测评,集中教学,实践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测评、师生互动反馈、实践和持续改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浅到深,对能力的培养由弱到强的渐进式增长。

(1)个性化学习:该环节主要是有老师在平台中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学习相关素材,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和任务,展开课程内容的学习,本环节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内容学习。

(2)自我测评:该环节主要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测练题,完成自我学习检测。

(3)集中教学:该环节根据学生学习反馈及测评情况,结合教学知识点,展开面对面教与学。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展开内容学习。

(4)实践教学:该环节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的项目作业。

(5)评价:该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的评价: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项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采取无纸化方式进行作业测评,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操作点的掌握情况。在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迭代式实践和持续改进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提高能力。对于学生,持续改进自己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师,持续改进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

实现五步走敏捷式教学处理,需要借助两个平台辅助教学,一个是对分易平台,一个是实验测评平台。其中对分易教学平台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新一代免费教学平台,便于教师与学生互动,提供发布资源、批改作业等功能,同时,学生可以借助该平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或者相互学习、相互评价。因此,对分易网络教学平台是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在“对分易”平台中发布课程相关教学资源,布置预内容、项目内容、自我测评内容,学生自主进入平台中完成课程内容的预学、完成项目作业和知识点的巩固。实验测评平台主要用于老师对学生知识点的测评。实验测评平台在题库建设方面,将题目整理成为基础题库,对题目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结构化的测试题库,试题库可实现课程的随堂测试、定期考核等考核处理。

图1 教学辅助平台

3.3 重视过程考核与学习效果评估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程应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从“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倾斜,使学生认真对待学习中的每个过程,真正深入地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质量[1]。通过阶段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改革,使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使课程考核更合理与公正。

在整个课程的教与学过程中,学习效果评估采取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三种方式交叉进行。自我评价是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学生自己作为评价主体,目的是发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改进学习的方式。采取评价方法为:自我测评、做中练及项目作业自评等;学生互评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发现对方的优点,促进学习共同提高,评价方法为“对分易”平台中的作业互评;教师评价是根据课堂观察、课后交流、测评分析、实践活动、期末综合考核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利用评价信息改进教学。

在《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中,课程评价公式如下:

课程总评100%=学习过程考评60%+模块综合考核40%

其中:

过程性考评=20%状态+30%的测评作业+40%项目作业+10%的思科作业考核

(1)状态:主要是评定学生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如个性化学习情况、课堂参与度,这部分主要采取教师评价方式。

(2)思科作业:在思科公司课程平台完成相应的作业,并取得相应成绩。根据学生学习校企合作资源及完成企业所提供的作业进行评定,这部分主要采取自我评价方式及教师评价方式。

(3)测评作业:每个项目学习完后,都有一次随堂测评,综合每次测评的分数进行评定,这部分主要是采取自我评价及教师评价方式。

(4)项目作业:根据学生提交的项目作业及报告书进行评定,这部分采取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方式。

(5)模块综合考核:根据期末考试成绩评定,这部分主要采取教师评价方式。

4 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采取“项目驱动课程学习”和“五步走敏捷式”教学处理的教学效果,笔者选择了18 级和19 级2 个专业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进行了一个比较,学习成果评价对比如图2 所示。图2 的对比结果表明,采取“项目驱动课程学习”和“五步走敏捷式”教学处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将内外知识进行融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求解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学习成果有了显著提高。通过对5 个专业,12个班级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赞同采取以“项目驱动课程学习”,学习的感受有“能力提高了”,“学习到以前没有接触到的很多操作”,“学习到的知识能直接应用到实际中”,等等。

图2 教学效果对比图

5 结语

高校的使命不仅是培养合格毕业生,更要努力保持和提升学生在其终身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敏捷教学是应对可持续竞争力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敏捷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体系的灵活性、教学过程的敏捷性与教学资源的协同性。因此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探索以敏捷理念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并以此做好计算机教育改革在形态、架构和模式上的探索与实践是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大学计算机课程内容计算机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民办高校以NCRE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研究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