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南南 吕 璟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学前教师素质。高素质学前教师的培养仅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它还需要到一线的实践教学基地中进行知识技能的锻炼、提升其实践能力。所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讲,学生实习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
通过对A校2020届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实习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一般情况下,A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实习时间被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实习期为17周。据实习学生反映,把实习时间设在大四上学期,对他们计划自己的未来有一定的干扰。因为这珍贵的四个月,学生处于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既要完成好学业的收口工作,又要寻找未来就业的岗位,所以,很难集中精力完成好实习任务。
另外,A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生表示,虽然很赞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像学前教育专业这样的应用型学科最佳的学习模式”,但由于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大学的前三年,造成学到的知识因缺少实践性机会而未得到及时巩固和反思而被逐渐淡忘。因此,在大四实习过程中,学生独立面对幼儿教育问题时就会出现解决缓慢且低效的现象。
教育实习指导是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一环。得到教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会对实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调查,A校在学前教育本科生实习时,给每位学生配备了“双导师”,一位是高校的指导教师;另一位是幼儿园的实习指导教师。但是在指导过程中,由于学校对指导教师、实习生的监管力度不够,造成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指导总体呈现流于表面、趋于形式的现象。
A校指导教师由于自身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且受实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所以,现场指导的次数有限。实习结束后,高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主要是依靠学生提交的文案和自述情况来评判。而幼儿园指导教师多数由于所负责的幼儿低幼等特点,迫使她们需要时刻将注意力放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实习生。因此,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完成幼儿园实习教师指派的实习任务。在这种“接受任务——反馈任务——总结任务”过程中,对于那些实践和总结能力较强的实习生而言,是可以很快地从执行中积累经验,获得发展;但对于那些实践总结能力较弱的学生,尤其是已经适应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实习生,是很大的挑战,很难获得发展和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前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习工作是能够“完美”对接的。但是,在访谈中了解到,不能很好地把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到实习中来,是每个实习生实习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有学生提到“在实习期间遇到一些问题,我好像知道要怎么做,却又不知道该不该这么做,最后导致不敢去做”。甚至有学生表示,“自认为以前学得很好、并取得了不错成绩的课程理论知识,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结合幼儿园的具体实际情况应用出来”;“对于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有种深深的迷茫感”。也就是说,在以往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仅停留在文字表述上,没有很好地将其转化为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A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统一安排在大学的第七个学期进行,这样虽然便于学校统一管理实习工作,但是在时间安排上相对滞后。经调查,不少实习生表示,大四上学期是准备考研、找工作的“黄金时期”,在多重压力的叠加下,分身乏术,无暇顾及实习要求,甚至还会出现精力不足产生四处抓瞎的迷茫感。
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结束后就是寒假,再回到学校主要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或者抓住最后在校的机会完成幼师资格、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这也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教师进行探讨以及深入的学习而被忽略。
当学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缺少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是很难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1]。A校虽然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之初为每位学生配备了高校、幼儿园“双导师”,但是根据调查发现,A校选择实习指导教师的标准较宽泛,对实习教师管理的监督制度也比较模糊。同时,实习指导教师人数有限,很难在全面衡量指导教师学期工作量的前提下合理分配工作。一般情况下,A校是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平均分配到各个实习点进行实习指导,在实习结束时,以各位实习指导教师是否按时、按数提交所要求的实习材料作为是否完成实习指导的主要标准。
另外,在实际的调查中还发现,高校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的次数是极少的。一方面,由于高校指导教师校内任务繁重,不可能以全部精力投入校外实习指导工作,尤其当面对实习基地同A校的距离太远时,难以兼顾;另一方面,由于实习指导过程中教师指导的学生较多,实习指导教师更是很难有精力对每位同学进行个别化的指导。被访谈学生表示:“多数情况下出现问题,要么靠自己的观察,要么就尝试进行问题解决,与带队教师的沟通多停留在请假或提交实习作业等事情上。”这些都是造成校内实习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的原因。
在A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除了教育实习以外,在大学的前三年的学习中还有多次教育见习等实践机会。但是,由于每次的教育见习时间较短,又要在不耽误学校给全院学生开设的像英语、体育等共同课的情况下完成,因此,在去掉周末休息时间、每天返回学校上课的时间后,真正在幼儿园见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学生往往还没有完全进入幼儿教师角色,见习工作就草草收尾了。因此,前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联系并不够紧密,这也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初入实习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的结果。
另外,高校理论课程的设置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高校教师的来源主要是由高校到高校,普遍缺少在幼儿园工作的实际经验,因此,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忽视幼儿园实际需要的情况。比如,A校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开设了声乐、舞蹈、钢琴等课程,由于授课教师缺乏幼儿园的工作经验,虽然注重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弹、唱、跳素养的培养,但总体上,忽视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儿歌弹唱与幼儿舞蹈方面的训练。因此,当实习生走进幼儿园时,他们不能在较短的实习期内充分地展现自己所学并迅速适应幼儿园的实际需求。
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实习时间、与实习相关的课程设置、实习指导的管理制度以及实习结束后的评价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参考性建议。
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项慢工程、细工程,根据事物发展的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是一个从“内化-实践-回归-再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不单是时间上量的积累问题,更是反复学习实践的过程。如果大学第四学年上学期的17周集中实习对学生的压力过大,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分散实习时间,并融合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等多种模式,整体落实教育实践环节,促进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做好分散实习时间的关键是做好“分”,但不能“散”,因此,必须要明确各个实习阶段的目标、任务,把实习的内容合理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中。从学生入学开始,可以考虑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分阶段的完成实习任务。一方面,在假期里,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足;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在一段实习任务结束以后,总结经验,提升下一阶段实习的效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利用军训结束而学校课程和活动还未全面开展的第一周,也可以利用每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学生等成绩还未离校的一周,通过增加园长讲座、微格模拟教学等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幼儿园的熟悉度,缓解学生在教育实习时出现的焦虑和仓促,从而辅助教育实习的顺利完成。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幼儿教师的内在诉求,同时也关系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2]。因此,通过优化与教育实习密切相关课程,是解决实习生理论和实践相融合问题的关键。首先,为实习生开设注重培养专业情操的课程。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渗透国家有关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及相关文件精神,让学生初步了解学前教育的本质内涵,进而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具有一定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实践当中。比如,在实习期间,由于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实习点进行实习,不同实习单位的实习任务不同,实习工资待遇也不同,比较之下,有些学生会产生不平衡心理,导致其不能安心完成实习任务。可以在学前课程设置中,增加实习心理疏导方面的课程内容,以解决学生实习时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其次,注重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如教材选择方面,注重使用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激发求知探索的欲望,为后面的教育实习奠定基础。最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本科生除了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通识知识的学习以外,还要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当今幼儿教育的课程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课程越来越丰富、游戏类型也越来越多,这都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强化理论知识之后,还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通过制定、落实合理的“激励”制度,来提高教师的指导效能。首先,加大对实习经费的投入。据调查,目前,A校给幼儿园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费用为200元/生/半年;高校指导教师由于职称不同,指导费用为40~60元/生/4个月,对于实习地点较远的高校教师,学习指导费用主要用来支付指导过程中往返的路费。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关注,增加学生实习经费的投入。其次,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实习指导”制度,保障实习指导的顺利进行。一方面,高校指导教师在实习指导期尽量不排课或者少排课,使得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实习指导;另一方面,由高校和幼儿园共同协商完善考核制度,将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是否尽心尽力完成实习生的指导任务列为幼儿园年终和评优考核的重要指标。
促进教育实习评价机制向多元化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实习质量的提高。评价机制可以从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A校当下的评价主要从高校教师综合学生自我总结和幼儿园教师总结性评价两方面对实习生实习质量进行评估,这是一种以高校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总结性评价。应将幼儿园园长、幼儿园指导教师、实习同伴纳入评价主体中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积极鼓励实习学生主动思考,自我反思。除此之外,还应关注幼儿对实习生的反应。一次成功的实习,隐性参与评价的主体便是与幼儿园指导教师一样与实习生朝夕相处的幼儿,可以透过幼儿在公开课中的表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实习生的良好互动等侧面,反映实习生的实习质量。其次,促进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标准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接受过程中生成性的变化,对实习过程中特殊事件的应对和处理,破格加分或视情节程度进行相应的减分。最后,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化。指导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手段记录,使评价方式不拘泥于文字形式。在实习开始时,可以采用面对面或远程指导的方式;实习过程中运用视频、图片、文案等多种方式记录,建立“实习生档案袋”,对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结束时召开实习总结大会,展示实习成果。
总之,真实记录学生实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做好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学习工作,对学生未来教师职业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