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岩 孔靖雯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密切配合、协同发力。第二课堂不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更是大学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主阵地。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2018年,团中央和教育部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这一切都说明加强和完善第二课堂建设“是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加强共青团育人职能,强化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关键路径;是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促进学生素质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迫切需要[1]。”大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第二课堂的主体,其所组织及开展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对大学生的专业情怀的培育、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能够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增加成就感与归属感,提升综合素质。国外的众多研究表明:“参与学生社团的学生比没有参与的能获得更多的好处,比如改进教育计划、加强职业与生活规划的能力、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毕业后更加成功等等。另外,大学生参与社团组织能使学生更直接融入大学生活,而且这些社团交往能使学生致力于献身学校[2]。”可见,社团活动尤其是专业性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力量,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育需要在具体的专业实践活动中进行。社团通过组织多样性的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懂得了坚定教育理想、敬畏教育职责、坚守师德风范之于教师身份的社会价值以及教师个体成长的生命意义;懂得了以人文精神涵养人性向善的崇高,懂得了言传身教的审美价值和育人功能等[3]。”以儿童剧表演社团为例,在日常排练中,社团成员基于教育理想和使命,共同谋划、相互协作、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表演中,把良好的师德风范、职业操守及专业自信展现在众人面前;演出结束后,大家在一起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实践,使自身的专业能力获得提高。由此可见,一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社团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他们的专业理念、专业态度、专业道德深深根植于专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实现思想育人。
受时空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而专业的社团活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在熟悉知识的基础上走出课堂,在参与活动中更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检验知识、巩固知识。同时,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还会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种需要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去获取新知识,这样会深化第一课堂的知识学习,增强第一课堂的学习效果。以幼儿园环境创设社团为例,通过组织绘画、剪纸、泥塑、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设计等竞赛活动以及到幼儿园亲自参与环创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幼儿园环创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色彩、质量、结构、布局、装饰等),并在此基础上,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理论优势参与到幼儿园的环创中,不仅帮助幼儿园解决了现实问题,而且开拓了学生的眼界,达到了学以致用,实现知识育人。
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开展课外专业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对课内实践的重要补充,也是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大学生社团活动不只是帮助他们验证、巩固、获得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专业能力提升的目的。专业特色鲜明的大学生社团为大学生从事专业实践活动提供了平台,使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和磨砺。当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就能够缩短工作的适应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以爱心助教社团为例,依托“送教下乡”“送教下园”等活动形式,社团成员能够在参与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成长,并能够在摸索中前进,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专业管理能力。对于学生的专业成长而言,一个具有高实践性的社团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还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岗位,实现实践育人。
学前教育专业社团活动的专业特色,主要指向两个层面,一个是“专业”,即社团活动要与学前教育专业紧密对接,紧密贴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个是“特色”,要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为目标,持之以恒地打造学前教育品牌。以某高校为例,目前该校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社团主要有教师技能社团、春之韵社团、心灵之舞社团以及手工艺社团等。其中,教师技能社团多以三笔字、即席演讲等教师基本技能竞赛为活动组织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书写、表达专业技能;春之韵社团多以儿童舞、民族舞的创编与表演为活动组织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与乐感;心灵之舞社团多以心理咨询、心理沙龙、心理疏导为活动组织形式,旨在训练学生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手工艺社团则多以绘画、编织、装饰为主要活动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艺术审美能力。纵观各社团活动开展情况,很多社团活动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一是社团活动的指向性不强,相比于其他学段的教师,幼儿园教师理应在弹、唱、跳、画、演、手工、环创、保育、教育、观察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而现有社团活动给予这些方面的支持并不充分;二是社团活动的创新性不强,缺乏专业特色与生机,单一的活动组织形式会使学生参与兴趣骤减,导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不是为了兴趣和成长,而是当成任务来完成;三是过分地以追求提升竞赛成绩为目标的社团活动往往也会给学生增加负担,逐渐消磨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无法真正实现社团的育人功能。
从社团的外部管理机制上看,学校对社团的监管不到位、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完善、督导不及时及评价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各类社团功能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社团内部管理机制看,存在着管理观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及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如,社团负责人习惯搞“一言堂”,强调自我中心,重管制轻民主;很多社团内部缺乏管理制度,或者将制度当作摆设,缺乏有效执行,导致社团活动出现年级越高的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低的现象;大部分社团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多由学生自主承担、学生自主领导、自主行动等。学生自主管理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管理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管理水平,但大学生毕竟自身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水平还不成熟,而且各社团管理者的管理能力高低不齐,这势必会对社团活动的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另外,现阶段大多数社团干部由高年级的学生担任,存在一定程度的“任人唯亲”的现象,这严重影响社团成员主动参与的热情,阻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组织理论告诉我们:个体若在组织团体中没有良性的晋升机会就会降低组织承诺和努力程度。大学生社团作为一般的组织也同理,社员若在社团中没有公平的晋升机会也会降低对社团的承诺和团体凝聚力,进而影响参与社团的积极性。
大学社团是典型的、开放性的大学生自治组织,社团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主要依靠的是学生,但社团的良性运行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和支持。然而,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是目前大多数社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学生社团的指导力量多来自团委,团委教师由于日常管理任务繁重,几乎无暇深入到社团活动一线进行指导,即便有少数教师可以深入到社团一线,受专业出身、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所限,其指导效果也是不尽人意。另外,学前专业教师参与社团活动指导的人数也较少,这一方面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学校及二级学院对教师参与社团指导工作的要求有关。对教师的管理,很少有对参与社团指导工作的要求,更没有把对社团的指导工作与教师的收入报酬和评职晋级挂钩,如此导致教师指导社团的积极性不高,社团活动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社团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的特点,学生是否参与社团活动完全取决于学生的自觉、自愿。从目前社团活动现状看,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第一,有关社团的宣传不到位,导致大学生不能真正认识和了解各类社团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对学生的社团选择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二,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陈旧、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随意性较大,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现象比较普遍;第三,社团活动目标过于追求功利性,盲目追求弹、唱、跳、画、讲等专项技能的提升和竞赛成绩,引起学生反感,参与社团活动的动力逐渐削弱;第四,社团管理缺乏规范性,社团负责人示范引领作用不强,严重挫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第五,社团活动与学业发生冲突,或手机、网游等电子产品占用了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等,导致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兴趣骤减。
缺少经费支持和活动场所是突出问题。充足的资金是社团开展活动、保障活动质量的基础。经过调查发现,经费不足是目前困扰社团运行发展的共性难题。就各高校社团经费来源看,无外乎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的财政拨款,但由于各高校的大部分教育经费投入于第一课堂的建设,用于社团建设的经费则极为有限,因此根本无法满足社团的发展需要;二是社会赞助,主要通过活动交易获得,如有些社团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有偿服务获取一些活动经费;三是会员缴纳的会费。但无论是社会赞助还是会员会费,往往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此外,就经费的使用看,有限的经费不仅要用于社团的内部建设,而且还要用于社团活动的物质支持。由于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社团活动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活动场所是活动开展的根本保障。通常情况下,社团举办活动均需提前向学校团委部门报备,获得批准后才能向有关部门借用(出租)场地。而因场地问题被迫改变或取消既定活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活动场地受阻、时间受限,活动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久而久之,社员的积极性自然消退,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无法实现。
首先,要做好社团活动的顶层设计,社团活动要与专业教学活动相结合,凸显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无论是活动目标还是活动的内容与活动形式,要紧密围绕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兼顾专业情怀、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如:教师技能社团要不断丰富原有的活动形式,充分涵盖唱、跳、画、演、手工、环创、保育、教育、观察等多种专业技能训练;舞蹈社团要紧密围绕幼儿园一线教学需求,通过举办儿童舞蹈大赛等形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手工艺社团则要深入到一线幼儿园开展环境创设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其次,加强各类型社团之间的密切联系,开展综合性的社团活动,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永葆社团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以儿童剧表演为例,法国教育家卢梭很早就提出了“在戏剧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儿童剧表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表演方面的各种知识和技能,锻炼了艺术专长,而且还学到了沟通的技能、合作的精神和互让的工作态度。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作想象空间,使学生的兴趣、理想与信念得到了实现和升华,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创造能力。儿童戏剧表演活动现在越来越受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欢迎,并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
社团工作正常开展所需的专业人员既包括专业的指导教师,还包括专业的管理者。学生社团的良性运行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要采取多种方式招募校内外指导教师,鼓励一线幼儿园教师、学前教研机构教师兼职,选择师德高尚、专业知识丰富、专业能力强的教师兼任各社团指导教师。鼓励教师走进社团,切实承担起责任,及时了解专业社团的发展态势,积极参与专业社团的建设。为调动专业教师参与社团工作的积极性,要在绩效工资、评奖评优、职务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与待遇保障。管理队伍素质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团的管理人员有教师也有学生,需要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力量。二级学院应该有专门的辅导员负责社团工作,同时选拔一定数量的思想积极上进、具有高度责任感、乐于为他人服务、拥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社团干部。平时要注重对社团干部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的责任感及社团管理能力。
健全的组织管理机制是社团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决定着社团活动的质量,关系着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一方面,要健全学前教育专业社团的组织管理机制。社团活动要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价值观危机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根本危机”[4]。学前教育专业社团要始终坚持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关爱幼儿、刻苦钻研、潜心教书育人的新时代幼儿教师;要定期通过听、查、看、访、评等检查形式督导社团工作,依照社团章程,严格审查社团的招新情况、注册情况、换届情况、财务管理情况、活动的组织情况等,鼓励各社团积极营造民主协商、共同谋划、交流分享的团队氛围;要建立社干、社员考核评定机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定期实施考核,对考核成绩优异者给予适当奖励,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主动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各类社团的良性发展运行机制。积极与校内其他社团、校外专业社团、社会组织开展交流合作活动,扩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促进各方优质资源共享;鼓励社员积极申请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创新创业项目,成立专项小组,实施项目计划,永葆社团发展活力;将社团活动作为“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深入分析探讨易受大家喜爱的学前教育专业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
学前教育专业社团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财力、物力支持,尤其是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专业社团活动更离不开相应的场地支持。因此,要给专业社团以充分的经费保障和活动场地保障。一方面,要切实保障社团建设与社团活动经费。学校要积极贯彻落实经费分配制度,确保社团经费的投入总额,杜绝社团经费随意挪为他用的情况发生,并监督各社团经费公开透明化;各社团要积极筹措社团活动经费,要立足于各专业社团的长远发展,不仅要依靠社员缴纳,还要通过开展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等有偿服务的方式积极筹措经费。另一方面,要切实保障社团活动的场地。学校有关部门要合理分配场地资源,包括场地面积、场地用时、场地位置等,提高场地的有效利用率;社团要积极筹划场地资源,发展社团特色,提高社团知名度,积极争取校内场地资源,同时做好校外社团活动的宣传工作,以便尽可能利用更多的校外场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