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宏,朱吉玉,朱 丹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当前,高职院校“双高”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建设热潮前所未有。“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纷纷瞄准高质量要求,上“高原”、攀“高峰”、建“高地”。各校抢下“先手棋”,做样板房,期望在“高原上建高峰”。但高职生源越来越多元化,生源基础文化素质越来越低。了解高职生源现状,掌握高职生源特点,探讨适合高职生源的教育教学管理新措施,是科学制定“双高”建设目标的必要前提。
近年来,由于高职招生制度的不断改革和类型教育概念的形成,高考统招、自主招生、分类招生、社会扩招等多渠道生源不断涌现,使得高职生源越来越多元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竞争愈加激烈,非传统生源将逐步成为高职的生源主体,进而出现高职生源基础素质越来越低,教育效果也越来越差的局面。这与当前高职院校的“双高”建设形成极大反差,“双高”建设将面临“双低”的囧境。“双高计划”院校虽然被一些业内人士比喻为职业教育的“双一流”,但它完全不同于本科高校的“双一流”。本科“双一流”高校是选拔最优秀的学生,是“拔尖”教育;而高职生源质量不断走低,是“兜底”教育。高职生源质量偏低的问题将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也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与日常管理等带来诸多困难。[1]
(1)生源类型层次复杂。高职成立初期,生源主要是高考低于本科线的学生。随着高校扩招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示范、骨干校开始自主招生并逐步扩大比例。2019年开始,国务院又增加了社会扩招生(100万)。使得现在高职生源类型层次越来越复杂多样。目前,高职生源对象大体可分为两大类:职前教育(全日制学生)和职后教育(即成人业余高职生、社会扩招生)。全日制高职生又分为高考普招生、分类招生和中职毕业生。[2]和高职建设初期相比,一大批非传统生源进入高职,包括中职毕业生、高考落榜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等。这些非传统生源将会成为未来高职学生的主体。未来分类招生、开放入学势在必然。高职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在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储备以及素质兴趣等方面也有差异,也给高职教育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2)基础文化知识较差。高职院校的传统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线的学生。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的进行,专科提档线一降再降,[3]使得这些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即使这样的生源,现在还是高职中文化素质最好的。近年来,包括自主招生、中职毕业生以及五年高职生等非传统生源,学习基础更差。最差的是2019年开始的社会扩招生学生,包括高考落榜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等,虽然文件要求相当于高中毕业,实际上大多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文化基础很差,是名副其实的“学困生”。未来,这些非传统生源将会成为高职的学生主体。高职院校生源文化知识基础越来越低的问题将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1]成为“双高”建设的软肋。
(3)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相关研究表明,高职学生思维的整体水平不高 ,大都“右脑发达、左脑不怎么发达”,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4]。他们多数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旧的思维习惯难改。特别是思维的发散性、独立性都很差,更缺乏创造性。他们一般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讨厌抽象枯燥的理论。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信息提取能力也相对不足,因此,他们对理论性知识学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喜欢纯计算、纯理论内容,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方式倾向于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喜欢动手、乐于参与,对实习实训和“情境性”内容较感兴趣。
(4)学习能力较差。高职学生一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较低,自我约束力不强。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足,上课容易走神,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学习情绪上,多波动焦虑,沉不下心。学习态度上,厌学情绪明显。自我意识比较强,组织纪律性较差。其中对口高职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思想活跃、个性鲜明,通常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也较差。单招生一般较有个性,自尊心和表现欲望较强,情商与本科学生相比相对较高,擅长于社会交往,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兴趣,自我约束能力和团队意识也相对较差。
(5)思想比较活跃。高职高专学生虽然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如普通本科生,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感情世界相对较丰富,有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他们更擅长社会交往,注重自我张扬,对于公共事件的参与度较高,参与意识也较强烈。因此,大部分高职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喜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4]
作为高职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不但要知道自己如何去“教”,还要了解学生如何“学”。[4]要研究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要根据高职学生“右脑发达、左脑不怎么发达”,“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不怎么活跃”的思维特点,认真探讨如何开发右脑,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形成一套“先做后学、边做边学,在实践中学理论”的教学模式,采用适宜学生特点的、直观有效的方式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知识或能力的缺陷,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发挥高职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现在的高职教材大都内容多、篇幅长,把什么资料都堆砌在一起,体例设计也很复杂。特别是国家、省级规划教材多为评定职称需要,盲目追求多而全,与实际教学严重脱离。现在高职的理论课一般课时也不多,大而厚的教材让学生看了都害怕,根本不适合高职学生阅读。比如本人参与撰写的一本“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包含理论、实务、案例、实训,单元训练、单元考核等许多内容(统一模板),洋洋洒洒共53万字。大致算一下,要完成这本教材的全部作业,1个学生1个学期学完这1门课都困难,简直难以自信它还是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国家规划教材。所以,强烈建议高职教材要通俗易懂,简便易学,大力提倡编写和使用简易教材(读本)。一般讲1本书20万字左右、32开的简易读本是比较适合高学生学习和使用。要鼓励教师编教材,不要硬性规定必须使用近3年的各级规划教材,搞一刀切。要鼓励教师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需要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探索设计与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经验。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课堂教育的效果。
(1) 要强化“课堂教学为王”的意识。“双高”建设教学是基石,课堂教学是职教深化改革的重点。“双高”建设要努力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比赛、说课比赛,把听课、说课、评课经常化。加强课堂教学评比、考核和监督,把课堂教学纳入教师考核晋升的重要环节,强化“课堂教学为王”的意识。
(2) 要强化课堂教育方式研究。要营造重视教法创新的氛围,积极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激发教师主动参与“三教”改革的积极性。针对高职不同生源对象,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优势和缺点,有的放矢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高职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研究如何通过学习内容生活化、职业化、趣味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运用课堂讨论、实物演示、现场观摩、案例分析、实际操作、模拟现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活力课堂”。
(3) 强化教师的课堂管理。没有好的课堂就没有好的教育效果。课堂学习气氛好不好,与老师的水平、管理方法、管理态度分不开。要明确课堂纪律的好坏是老师的责任,教师对自己的课堂要认真负责,自己的课堂自己管,不要动不动就埋怨学生、怪罪辅导员。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老师决不能对课堂纪律放任自流。教务处、督导处和院系要支持、鼓励教师管好课堂,把课堂的纪律、学习气氛、学习积极性和对老师的考核密切挂钩,强化教师的课堂管理。
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也必须符合高职学生实际,对不同层次的高职学生,管理上需要灵活机动,合理安排,不搞一刀切。具体包括:①灵活的招生制度,因生而易。分类招生、社会扩招生可降低入学门槛,使其进得来;②课程形式多样。非传统生源中的大部分有工读矛盾,课程可放在晚上与周末,还需要大量开发线上课程,探索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③改革课程结构。传统普招生适用1+X 课程结构,非传统生源更看重 X(技能等级证书),这对他们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更有意义。④教学管理注重实效。要简化管理,不要过度留痕,不要进行指标复杂、内容繁多的泛滥考核。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宜根据各专业要求全部改为毕业设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给有特长的学生出彩的机会;实习实训材料、考试方式等要灵活机动,不能太教条。要把教师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课堂研究、教材改造、师生关系改善上,提高教师积极性,解放高职学生的天性。智慧校园建设要考虑实效,不能走形式,比如一些网络选修课,实际效果很低。⑤学生管理注重人性化。管理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坚持“看特长、看态度、看进步”的学生评价观,严管理、轻处罚;重视开辟“第二课堂”,扩大学生会、社团和勤工俭学规模,让高职学生更多参与实践性强的活动。
“双高”建设既要攀高,也要就低,谨防花拳绣腿。高职教育是“兜底”教育,要充分考虑高职生源基础文化素质不断走低的现实。“双高”建设要实事求是,标准太高、要求过严不切实际[2]。要明确,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是不同的类型教育,教育教学管理不要再一味模仿本科模式、纠结于像不像大学。既要合理吸收本科教育和中专教育中先进、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又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敢于突破,积极探索适合高职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具有新时期高职类型教育特色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不能再把高职的课堂一味按大学的课堂来教,来管,可以建议用“自考”、“专升本”渠道吸引爱学习、继续深造的学生到图书馆;用技能比赛、实训比赛吸引一部分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打造多渠道成长、成才的路径。“双高”建设目标是高质量,把精力集中在高质量上求实效,而不是在形式上、材料上做虚工。在理论教学上遵循必须、够用原则,同时要注重知识的针对性、知识的简约性和知识的应用性。[2]这也是符合高职类型教育特征、回归高职教育主体需要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要以生为本,就是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双高”建设不能脱离生源实际盲目攀高。要使“双高”建设有效推进,就必须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大脑结构、认知特征、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并在教育教学管理各环节,符合高职生源实际,因材施教,因材施策,才能使“双高”建设目标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