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髋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2020-12-27 17:22:46河南省鹿邑县人民医院477200张魁伟闫国富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9期
关键词:髓内股骨置换术

河南省鹿邑县人民医院(477200)张魁伟 闫国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76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组,各38例。A组男20例,女18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0.34±5.14)岁;跌倒损伤21例、车祸损伤8例、其他9例;左侧损伤25例,右侧损伤13例;B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2.16±6.03)岁,跌倒损伤18例、车祸损伤10例、其他10例;左侧损伤23例,右侧损伤15例;且两组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A组行改良髋关节外侧切口,从臀中肌前中1/3进入,暴露并切开髋关节囊,截骨取头,保留粗隆骨折块及附着筋膜,复位粗隆,用钢丝固定,扩髓后安放远端塞,未累及小粗隆时选用普通股骨柄假体(累及时选用加长型股骨柄假体),调和骨水泥注入髓腔,插入假体柄,安双极头,复位活动髋关节,依次缝合,切口内置负压引流管。B组置患者于牵引床,C臂X线透视下闭合复位,从股骨大粗隆顶点向近端沿股骨纵轴行约4cm切口,切开臀中肌,于大粗隆顶点外打入导针,沿导针扩髓,并插入PFNA主钉,C臂X线透视下调整深度,借助瞄准器打入导针,正位于股骨颈中下1/3,侧位于股骨颈中央,测量旋转刀片长度,置入并加压锁定,逐层缝合,切口内置负压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rris评分、术后引流量 术后6个月随访,A组脱落1例,B组脱落2例。术前A组Harris评分为(61.24±7.35)分,B组为(60.37±7.81)分;术后6个月A组Harris评分为(85.32±6.41)分,B组为(81.57±6.39)分。术前两组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t=0.500,P=0.619);术后6个月A组Harris评分高于B组(t=2.503,P=0.015)。A组术后引流量为(81.74±13.52)ml,高于B组(72.36±12.84)ml(t=3.101,P=0.003)。

2.2 并发症 A组感染4例、血栓2例、坐骨神经损伤3例、固定物松动1例,B组感染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固定物松动3例、异位骨化2例、髋内翻3例。A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23.68%(9/38)高于B组5.26%(2/38),远期并发症发生率2.70%(1/37)低于B组22.22%(8/36),(χ12=5.208,P1=0.023;χ22=4.753,P2=0.029)。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A组Harris评分高于B组,术后引流量低于B组,A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半髋关节置换术能固定粗隆骨折,重建股骨距,且假体能促进粗隆间骨折块早期稳定,恢复股骨近端骨皮质的完整性,保证股骨距恢复效果;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人体自身股骨距的支撑作用,内固定可靠,能缩短患者下地活动时间,锻炼髋关节功能;但半髋关节置换术时间较长、引流量较大、出血量较多,故患者早期并发症较多[1]。PFNA内固定术作为当前常用的髓内固定系统,稳定性较好,能良好地融入股骨髓腔内,且能承担股骨近端大部分负荷,保证力臂转移,降低应力;手术方式简便,手术时间短,闭合复位出血量少;且具有较强的抗内翻畸形能力,无需钻孔,螺旋刀片自旋转进入,具有镇压骨质作用,适用于多合并骨质疏松症老年患者,有助于减少髋内翻,更利于早期负重;但其髓内钉直径大、术中扩髓后骨量流失较多、X线暴露次数较多,远期恢复效果不佳[2][3]。

综上所述,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关骨折效果确切,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但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猜你喜欢
髓内股骨置换术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
交锁髓内钉联合钢板在胫骨近端斜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