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研究进展

2020-12-27 15:49:57董明灿黄鹤胡霞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3期
关键词:脑肠肽菌群中医药

董明灿,黄鹤,2*,胡霞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0 引言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syndrome,IBS)是一种腹痛伴有排便习惯改变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且临床上缺乏器质性改变及生化异常的指标[1]。IBS 发病率高,在胃肠道疾病中可占50%[2]。临床上,IBS 可分为四种亚型,其中以腹泻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3]。IBS-D 病情复杂,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BS-D 上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5],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就中医药治疗IBS-D 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1 对脑肠肽的影响

脑肠肽是一种分布于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的小分子肽类物质,并可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神经系统之间传递,形成脑肠轴[6]。在IBS-D 的发病机制中,脑肠肽起着重要作用[7]。研究表明,脑肠肽的异常可影响胃肠道的内脏敏感状态和胃肠运动,从而产生腹痛、腹泻等症状[8]。有报道发现,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IBS-D 患者血清5-HT3R、CGRP 等脑肠肽分子而起到调控脑肠轴的作用[9,10]。徐向前[11]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中成药补脾益肠丸联合艾灸能够显著降低IBS-D 大鼠血浆、十二指肠及下丘脑中的SP、VIP 含量,调整脑肠轴的异常,改善IBS-D 大鼠的症状。彭美哲等[12]研究发现,治疗组用痛泻要方加减(炒白术,土白芍,防风,陈皮,党参,佛手,郁金,甘草,柴胡,煨木香,煨葛根,枳壳等)治疗,可降低肝郁脾虚证IBS-D 患者血浆中5-HT、CGRP、VIP、CCK 的含量,且CGRP 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其作用机制与胃肠激素有关。杜娟等[13]运用敦煌古医方《茯神汤》加减治疗,发现IBS-D 大鼠5-HT 的血清含量显著降低,从而降低肠道对外界的敏感性。赵艳[14]在匹维溴铵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IBS-D 患者,发现治疗组有效率为92.45%,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均可降低CCK、SP 水平,升高NPY 含量,且直肠感知阈值、腹痛阈值及排便阈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推断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 CCK、SP 水平,升高NPY 含量,来减少胃肠运动,降低肠道敏感性。

2 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肠黏膜低度炎症一直是IBS-D 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热点,可表现为TNF-α、IL-6 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升高[15]。有文章显示,中医药在治疗IBS-D 上,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TNF-α、IL-6 和IL-8的含量,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16,17]。杨梅等[18]通过运用温胃调肠颗粒(柴胡,川芎,白芍,白术,甘草)进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其抑制IBS-D 模型大鼠IL-1β、IL-6 的水平优于模型组,且与阳性对照一致,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改善炎症诱导IBS-D 大鼠的症状有关。研究表明,p38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因此p38MAPK 成为抗炎治疗的重要靶点[19]。p38MAPK 信号通路可调控下游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而改善炎症反应。郭军雄等[20]发现,痛泻要方中、高剂量组可明显抑制IBS-D 大鼠结肠组织中p38 MAPK mRNA、蛋白的表达,降低TNF-α、IL-6、IL-1β 的含量,推测痛泻要方可能通过抑制p38 MAPK 信号通路的活化,减少下游炎性因子的含量,从而降低肠道炎症反应。

3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肠道菌群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相对平衡,当肠道菌群失调时,肠黏膜免疫系统受到影响,可诱导肠道疾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参与IBS-D 的多种发病机制[21]。且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治疗IBS-D 上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达到治疗IBS-D的目的。张星星等[22]通过健脾疏肝方(由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香连丸加减而成)联合针灸治疗,发现可升高IBS-D 患者的双歧杆菌、降低肠杆菌的数量,且升高有益菌群定植抗力(CR),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调节肠道菌群丰度、升高有益菌群定植抗力。宋小平等[2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加味逍遥散治疗IBS-D 患者,发现观察组乳酸菌、双歧杆菌升高及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下降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推断其机制是促进正常菌群的生长抑制非正常菌群的生长,从而调节肠道生态环境的平衡。刘佳星等[24]研究发现,经过复合因素造模的脾肾阳虚型IBS-D 大鼠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且四神丸可降低该模型大鼠的变形菌门和支原体属,并升高梭菌属、Turicibacter和Romboutsia 的数量,发挥治疗IBS-D 的作用。齐绍云等[25]通过药理实验发现,防风能够增加IBS-D 模型大鼠双歧杆菌、减少肠杆菌的数量,并可抑制肠道丝氨酸蛋白酶的表达,而改善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症状。

4 对基因与蛋白的影响

目前,相关基因与蛋白的表达异常是IBS-D 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中医药在治疗IBS-D 上能够明显抑制相关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为今后研究提供了新方向。杨梅等[26]研究发现温胃调肠颗粒(柴胡、川芎、白芍、白术、甘草等)能够降低IBS-D 模型大鼠结肠中的CGRP、SP mRNA 和蛋白的表达,减少CGRP、SP 的含量,以达到治疗IBS-D 的目的。

有研究发现,SCF 可结合c-Kit 受体,形成SCF-Kit 系统,从而使Cajal 间质细胞(ICC)表达增加,诱导IBS 的发生[27]。近年来,SCF-Kit 系统受到了广泛关注[28]。李慧等[29]通过熄风化湿方治疗IBS-D 大鼠,发现可降低模型大鼠腹壁撤退反射评分(AWR),并抑制SCF、c-Kit 蛋白和mRNA 表达,推测内脏敏感状态的改善可能与抑制SCF-Kit 系统的异常激活有关。

细胞癌基因fos(c-fos)是一种早期即刻基因,为激活神经元的标志物,参与脑组织重要信号的传导及调控。生理状态下,c-fos一般不表达,当多种伤害刺激因素作用于机体,可诱导c-fos 表达增加[30]。李聪[31]发现痛泻要方能够明显降低IBS-D 大鼠c-fos mRNA 及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善内脏敏感性,达到治疗IBS-D的目的。朱慧渊[32]也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痛泻要方可减少IBS-D 大鼠SP、c-fos 阳性表达,改善大鼠的炎症反应及内脏敏感性,对IBS 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5 其他机制

唐蓉珠等[33]研究发现,疏肝饮挥发油组分可能通过抑制IBS-D 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的BDNF 及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蛋白表达,降低小肠推进率,推测其作用机制是降低BDNF、TrkB蛋白的表达而改善肠道动力异常。孙大娟等[34]采用加味理肠饮(炒白术,茯苓,白芍,党参,柴胡,香附,良姜,桂枝,陈皮,防风,合欢皮,炙甘草)治疗后,IBS-D 患者的门括约肌静息压力(ARP)、直肠静息压力(RRP)、直肠初始感觉及最大耐受阈值明显改善于治疗前,认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动力及降低内脏高敏状态有关。

6 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IBS-D 的作用机制研究多集中于分子水平,并以脑肠肽为主。近年来,肠道低度炎症假说的提出,使炎症细胞因子也成为其作用机制的研究热点之一。且基因多样性的相关机制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丰富了中医药治疗IBS-D 的作用机制研究。但关于其具体的机制仍不明确,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挖掘。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进而导致IBS-D 发病率逐年升高,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IBS-D 的发病由多种机制共同参与,但西医治疗多针对于某一具体机制,而且治疗效果不好,病情易反复,不良反应多。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防治IBS-D 的关键。中医药在治疗IBS-D 上是以整体观念为本,根据中医临床基础及中医诊断学进行辨证论治,达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及标本同治的效果。目前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治疗IBS-D,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明显的远期疗效、不良反应少及复发率低等特点。虽关于中医药治疗IBS-D 的作用机制研究日益增多,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1)研究多集中热点机制上,重复性工作较多,(2)临床实践研究相对于较少,等等。所以就中医药治疗IBS-D 的作用机制作一总结,希望为后面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猜你喜欢
脑肠肽菌群中医药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中老年保健(2022年2期)2022-08-24 03:20:50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科学(2020年4期)2020-11-26 08:27:06
五磨饮对脾虚气滞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干预作用
归脾汤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伴抑郁患者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影响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
肉牛剩余采食量与瘤胃微生物菌群关系
咽部菌群在呼吸道感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