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琦琦,娅茹
(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上海 200436)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的发展,神经重症患者的早期救治率逐渐升高,而此类患者随之而来的各种并发症的处理也逐渐得到医学研究者的重视,其中胃排空延迟是神经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本病的正确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神经重症患者的预后[1]。笔者查阅了本病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作了综述,望对本病的诊治有一些积极的意义。
有关神经重症患者的胃排空延迟的机制较为复杂,其相关研究较早且数量不多。神经重症患者多发生于脑卒中、脑外伤后,其最常发生的病理改变为颅内出血、局部缺血、脑水肿及颅内压上升[2-3]。神经重症患者存在的颅内血流问题可能导致脑-胃肠轴的中断或受损,从而引起吞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等临床问题[4]。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均表明脑出血后胃动素的含量会升高,这会导致胃粘膜血流的减少,从而影响胃排空功能[5]。此外,神经系统损伤后血糖的波动也会引起胃排空延迟的发生,下丘脑和脑干的损伤可致高血糖,而高血糖会致脑细胞内酸中毒,同时高血糖对血脑屏障的损伤使得脑血流阻力增加、脑水肿加重,且高血糖可抑制迷走神经传出功能,从而导致胃肠动力减弱而引起本病的发生[6]。
2.1 西药治疗。促胃动力的经典物质如5-羟色胺、P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等可以促进胃的排空[7]。另外,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如胃饥饿素(Ghrelin)受体激动剂、胃动素(Motilin)受体激动剂等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如合成的非肽胃饥饿素受体激动剂(TZP-101和TZP102)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8-9],ABT-229、mitemcinal(GM-611)和 GSK962040是目前最具潜力的胃动素(Motilin)受体激动剂[10]。但目前市面上常用的药,尤其是我国的临床市场还是集中在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5-HT4)如西沙比利以及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如多潘立酮,对于其他几类胃肠激素的合成药剂还亟待进一步开发。
2.2 中医治疗。中医疗法主要集中在穴位注射、腹部按摩以及汤药内服。朱龙凤等使用穴位按摩联合艾灸[11]、王路娥等[12]使用艾灸腹部穴位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胃潴留,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封爱婷[13]等使用子午流注穴位腹部按摩,发现该法可减少危重患者肠内营养后胃潴留量,增加患者喂养量。单娟[14]、郑菊萍等[15]使用胃复安注射足三里联合腹部按摩减少了此类患者的腹胀及呕吐症状。吴玲等[16]使用参苓白术散联合西药防治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结论表明本法可以改善胃潴留。雷琼[17]等综述了顾护胃气治疗重症患者胃潴留,发现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化湿和胃,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均可一定程度上改善重症病人胃潴留的情况。
2.3 其他治疗。Hsu CW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经鼻肠管进食发生呕吐的概率较经鼻胃管进食要低[18]。徐励[19]、黄丽萍[20]等对神经危重病人采用间断鼻饲泵注,发现该法能有效降低APACHE-II评分,减少胃潴留的发生。杜文杰[21]对脑卒中合并胃潴留的患者采用空肠营养管,发现该法减轻胃潴留。梁英英[22]等建议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输送过程中尽量保证上身处于抬高30°的体位,此法可通过提高胃内压以减少胃排空延迟的发生。徐大才[23]、李英明[24]等的临床试验显示,泵入法及不同分组泵入法、加热营养液可降低患者胃潴留发生率。
胃排空延迟是神经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目前仍缺少经典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许多问题仍需我们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进一步发现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