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影响

2000-06-13 23:50陈雁南
中国针灸 2000年10期
关键词:血浆肝炎胃肠

陈雁南

摘要

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30例,观察其对血浆胃动素的影响。结果:治疗前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后其水平升高,优于治疗前(P<0.05),提示针刺改善临床症状,有促进食欲及退黄的作用,与提高血浆胃动素的水平相关。

主题词肝炎,病毒性,人/针灸疗法促胃动素/血液黄疸/针灸疗法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及皮肤巩膜黄染,针刺治疗有改善临床症状等优点。为探讨其机理,了解针刺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本文观察了针刺前后血浆胃动素的变化,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

3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患者,均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56岁,平均32.4±9.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6天,平均6.6±3.2天。抗HAV玻桑纾途阳性。另设体检正常者30例,年龄、性别与观察组相似,具有可比性。

2观察方法

2.1针刺

取穴:足三里、阳陵泉、太冲、胆俞。呕吐、恶心配内关;便秘配天枢;腹胀配手三里;乏力配气海。

操作:采用不锈钢毫针,背部穴针刺得气后,轻刺激施补法1分钟即出针。四肢穴以中等强度的刺激,用提插泻法,留针20分钟,左右交替进行。每日1次,14日为一疗程。

2.2检验方法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1疗程结束后空腹肘静脉采血1次,然后早餐进食面包200g加饮用水250ml,半小时后第2次抽血,另加抑肽酶(150kIU/ml)防止胃动素酶解。标本离心后于-20℃以下保存,胃动素药盒由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提供。

3结果

30例患者经过1疗程治疗,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变化经统计学t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看出:治疗前无论空腹或餐后观察组血浆胃动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01),同一组内用餐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疗程临床症状缓解后观察组空腹血浆胃动素仍低于对照组,但餐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空腹或餐后均优于治疗前(P<0.05),说明针刺具有提高胃动素水平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促食欲,加速黄疸消退。

4讨论

胃动素是一种与胃肠运动有密切关系的激素,其生理作用是影响胃肠运动,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平滑肌,诱发胃强烈的收缩和小肠明显的分节运动,也可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紧张性收缩,防止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还可引起结肠与胆囊的运动。有人将胃动素引起胃肠收缩称为饥饿性收缩,因而又把胃动素称为饥饿激素或消化间期激素。

临床观察到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空腹及餐后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01)。这可能因为,(1)肝炎病毒直接对十二指肠、胃底、胃窦等产生胃动素细胞损伤,使其分泌减少;(2)由于肝细胞受损,胃动素合成前体物质大量消耗,使其合成障碍,血中水平下降;(3)抑制胃动素的胃肠激素(如生长抑素)增加,使其分泌减少;(4)胃肠道充血、炎症、内毒素等导致分布在胃窦及十二指肠壁肌间神经丛的胃动素神经元及纤维所产生的胃肠消化间期移行运动受到抑制,使胃动素产生减少。

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穴,疏肝健脾,利胆退黄,行气除胀,增强胃肠蠕动,促进胃动素水平的增高,从而有利于临床症状改善和黄疸的消退。

5参考文献

1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华内科杂志,1991;30(1):8

(收稿日期:1999-12-23,赵昕发稿)

猜你喜欢
血浆肝炎胃肠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空腹
胃肠病糊上就好
逼中小学生卖血的背后
保健图话:胃肠病人日常保健
重症肝炎的早期信号
一种新发现的肝炎一丁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