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肃武威多名中小学生遭胁迫“卖血”引发广泛关注,连带义务献血也遭吐槽。而实际上单采血浆与无偿献血不是一码事。
我国的血液采集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临床给病人输血,二是供生物制药公司提炼制成人血白蛋白、球蛋白和血小板因子等血液制品。前者属于无偿的公益行为,适用的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后者属于有偿的商业行为,适用的法规是《血液制品管理条例》。此次“卖血”,属于后者。供血者去单采血浆站就是卖血(尽管卖血这个词多被讳言),和去血站献血是两码事。
这次给学生们采血的单采血浆站隶属于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据警方调查,中生公司兰州分公司2014年要求每位员工完成30名新增供血浆人员的指标任务,完成任务后将每月奖励300元。也就是说,血浆站有完成采血量的任务,能采多少血决定工作人员的绩效或者说收入。正是在这样的考核要求或者说利益引诱下,血浆站的副站长黄某某做出了伤天害理的事情。
为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让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去供血,实属丧尽天良。但这背后是中国血浆严重短缺严酷现实。
单采血浆的过程,是把血浆拿走了,用于制造各种血液制品,而血液中的红细胞等又被送回到人体。血浆和红细胞不一样,前者是能很快恢复的,所以采集频率可以更高。在美国,按规定每位供浆者每周可采集血浆1000—1200 ml,每年50—60L;德国国家标准为每年可采集25L,最多可采浆38次。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就认为,一个国家的血浆使用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但为什么血浆在中国还如此短缺呢?主要是价格机制出了问题,说白了就是价格定低了。
单采血浆的定价要追溯到1998年。当年7月6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办公厅下发了一个批复,其中第一条就是:“单采血浆站采用机采方法采集的原料血浆(单采血浆)每500毫升的中准价格暂定为200元,由你们在上下浮动10%的幅度内制定具体价格”。这次的卖血事件中,被采完血的中小学生可以从血站得到200-220元报酬,可见16年过去了,采浆价格并没有多少变化。
199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162元,供浆一次抵得上一个多月的收入,对贫困地区的农民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而2013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8896元,供血浆收入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尽管单采血浆站对潜在供血浆者的吸引力在逐年下降,但在单采血浆站由卫生部门经营的年代,单采血浆站依旧还有不少腾挪空间。为了革除管办不分的弊端,2004年开始,卫生部要求单采血浆站与政府部门脱钩,将单采血浆站全部卖给血液制品企业,实现“转制”。最典型的就是贵州。贵州原有19家单采血浆站,供应了全国血浆原料的30%。但是转制完成后,省卫生厅一声令下,19家单采血浆站只留4家,一下子就打断了中国血浆供应的重要管道。
如果说改制前是一放就乱,那么改制后的结果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一管就死。在这种背景下,出现逼中小学生“卖血”的丑闻,就不是很意外的事了。
Q&A
@中国新闻周刊:你认为应该让单采血浆站出更高价格采血吗?
@騰讯今日话题:市场经济,应该用经济手段来调节产品短缺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血液制品的严重匮乏,并对人命关天的血液制品的生产过程加强必要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