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果,李 翔,张书婷
(湖南工业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412008)
振兴中国足球,建设体育强国,是亿万国人的希冀和梦想。校园足球承担着夯实中国足球金字塔基的重任,是成就中国足球梦想的基础工程。自2014年确定由教育部主导校园足球工作以来,校园足球主动“走出去”与足球强国交流借鉴,是新时代中国足球扩大开放、主动作为、积极进取的一个缩影。2014年9月,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期间,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法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签署《中法校园足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拉开了新时代校园足球国际合作的序幕。之后中美、中英、中德等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先后将校园足球合作纳入到成果清单,打造了一系列务实合作,构建了日益生动、蓬勃发展的校园足球国际合作格局,丰富和拓展了中外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2017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1],作为党和国家首次针对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的专门文件,《意见》既明确做出“重点支持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和重点体育项目发展合作”的战略指引,又隐含了校园足球国际合作探索的创新趋向,即“通过集成整合和改革创新,进一步汇聚资源、丰富内容,重心下沉、贴近民众,探索新的交流形式和合作领域”。本文拟从中外人文交流的视角,基于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实践以及教育部体卫艺司权威调研报告的数据,分析校园足球国际合作的现实背景,还原其实践概貌,剖析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行之有效的优化方略,对于促进校园足球发展提质增效和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1.1 政策激励
我国校园足球国际合作的政策激励主要来自对外关系政策、体育发展政策、足球改革政策3方面:
1)对外关系政策。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提出“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各个领域”的公共外交新命题,《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都要求开展包括体育在内的各领域务实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特别是《意见》明确了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中的体育定位,这无疑将为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校园足球国际合作提供及时的政策指引。
2)体育发展政策。进入新时代,我国政府进一步强调了体育外交的主动塑造、开拓创新和积极运筹的思维与意识[2]。《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开放发展”确立为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进一步扩大对外体育交流与合作”。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强调“加强学校体育国际交流”,而校园足球作为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加强国际合作即是其补短板、创亮点、育品牌,实现提质增效的精准路径,更是教育全球化的趋势。2019年国务院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加强对外体育交往”被确立为五大战略任务之一。这些文件与政策的出台成为校园足球国际合作蓬勃发展的有力驱动。
3)足球改革政策。《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出“立足国情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的发展原则,被视为包括校园足球在内的中国特色足球改革发展道路的根本遵循。教育部等6部门下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与国际组织和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明确要求从竞赛体系、师资培养、社会支持等方面推进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充分展现了全球化、国际化视野,用开放的思维勾画校园足球的发展,为校园足球国际合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国家发改委等4部门发布《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将促进足球开放作为未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进一步明确了包括校园足球在内中国足球主动融入世界的路径和方向。日益健全的制度保障为深化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1.2 外交引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文交流中全球化要求最高的交流,因为它包含了国际规则、世界语言、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合作共赢[3]。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的友好国家体育朋友圈不断扩大,迄今我国已与18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体育友好关系[4]。一方面形式灵活多样,内容推陈出新的双边体育交往开拓了人文交流新路径,校园足球合作成为中美、中英、中法、中德等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的亮点;另一方面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机制中,以体育为载体的人文交流成为重要维度和政策重点,“一带一路”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金砖国家校园足球赛都是依托这些高端机制培育而成。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合作议题先后纳入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中英教育部长级磋商会议等高级别中外教育对话平台,引领校园足球迈向更加宽广的合作平台。
作为国际交往的最高形态,元首外交开拓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创举,引领了中外人文交流新风尚。习近平主席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总设计师,足球元素是元首外交的一张亮丽名片。习近平主席与威廉王子聊英超、跟曼城球星“玩自拍”、向马克里市长询问“转会费”,巧妙借助“世界第一运动”拉紧人文交流的纽带,助推国之交、民相亲。他参观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两次到访柏林奥林匹亚体育场观看青少年足球友谊赛,作为中国元首首次接见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强调加强国际交流借鉴,逐步提高中国足球水平。足球外交开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外交模式,彰显了中国融入世界开放包容的外交态度,也为中国校园足球主动融入世界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1.3 内生驱动
内生驱动是指事物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有机体指向于实现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习近平主席在主持召开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中指出:中国迈向体育强国,提高足球运动水平是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大力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水平。这一指示精准明确了校园足球国际合作的内生驱动。2015年1月,教育部牵头国务院6部门成立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2015年2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校园足球国际合作”。2017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再次强调“要开阔眼界抓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2020年达到2万所,2025年达到5万所”的长远目标。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和投入规模,反映出国家推进校园足球发展战略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标志着校园足球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
振兴中国足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苦练内功的同时有效利用国际资源,精准补齐短板,才能实现提质扩容。欧洲是当今世界足球的中心,根据国际足联最新公布的排名显示,德国、法国、英国分别位列第一、第七、第十二,这些国家之所以能长期屹立于世界足球强国之林,除了其悠久的足球文化历史以及底蕴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其拥有先进、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世界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成功模式和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等内容是校园足球国际合作的根本驱动[5]。
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则中国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特事特办、先行先试”的原则和要求,校园足球改革发展纳入教育综合改革规划、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等顶层设计,这也为校园足球主动“走出去”与足球强国交流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如表1所示2014~2018年(截至2018年7月)总计10个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对外交流与合作掀起热潮。5年期间,校园足球国际合作的数量、规模都不断增长;合作布局主要集中在欧洲足球强国;合作内容和形式多样,并呈现高度机制化的特点;相对于中方合作主体普遍具备官方背景,外方合作主体社会化程度更高,组成更多元。
表1 2014~2018年校园足球国际合作一览表
1.2.1 校园足球国际合作数量
2014年9月中国大体协与法国大体联签署首个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协议《中法校园足球合作谅解备忘录》,约定在教练员留学培训、学生交流竞赛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此之后,校园足球国际合作数量迅速增长,从2014年的1项到2016年的8项,截止2018年7月达到10项,其中仅2015年就签署了4项合作协议。以上数据说明,2015年2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以及一系列足球发展政策的出台,明确了要坚持立足国情和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的发展振兴足球思路,极大地激励了校园足球“走出去”交流和借鉴的步伐。
1.2.2 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布局
中国主动“走出去”与足球强国交流借鉴,是校园足球补齐发展短板、实现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和精准路径。自2014年9月首个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协议《中法校园足球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开始,中英、中美、中德校园足球合作相继落地实施。此外,全国校足办先后与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阿根廷、巴西等国体育部门和足协洽谈合作,扩大青少年足球交流与竞赛、培训中方校园足球教练员、执教校园足球训练等[6]。欧洲作为当今世界足球的中心,与欧洲足球强国交流互鉴是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当前中外学校体育合作中,中美主要集中在篮球和女足竞赛交流,中英、中法、中德聚焦校园足球成果借鉴,中俄和中东欧侧重于冰雪运动和球类运动合作的立体化格局。
1.2.3 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形式与内容
近年来中国和相关国家相向而行,开展了高层对话、竞赛交流、海外训练营、教练员留学、教练员培训、裁判培训、外教入校、课程开发等实质性合作项目,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合作形式上看,前期多停留于对话沟通、球队互访等浅层交流,随着合作规模的扩大以及水平的提升,逐渐拓展到学术研讨、集训竞赛、课程开发、文化交流、教师培养、裁判培训、外教引进等深层合作。从合作内容上看,高校主要依托资源优势和智力支持开展国际研讨交流和高水平运动队竞赛交流,中小学校则以“需求驱动”侧重于集训竞赛交流和师资队伍建设。此外,新时代校园足球国际合作还呈现出高度机制化的特点。区别于以往无序化、碎片化的体育交流,当前校园足球合作内容更趋可视、具体、务实,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定期举办大学生体育文艺周足球赛、校园足球教练员公派留学项目,实施校园足球外籍教师支持项目、“学转英超”校园足球教练员(裁判员)培训项目等活动,校园足球国际合作的品牌项目不断延续和深化。
1.2.4 校园足球国际合作主体
如表1所示,中方合作主体主要是教育部(2项)及其下属单位和相关组织,如大体协(6项)、国家留学基金委(2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1项)、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1项)等。教育部领导下的大体协作为校园足球国际合作的主导力量,主要承担各类活动的组织、运营等工作。此外,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等部门和组织也依托其宽广的国际平台,为校园足球国际合作搭桥铺路。相对于中方合作主体普遍具备官方背景,外方合作主体社会化程度更高,组成更多元。从合作主体的性质来看,体育组织(3项)、知名企业(3项)、职业联盟(3项)参与最为活跃,政府机构仅1项。其中德国足协、英足总等体育组织具备丰富的青训经验,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拥有顶级的体育资源,能为我国校园足球提供师资培训、课程体系、赛事交流等有力支持。西甲、英超、德甲等与中方深化校园足球合作只是近年来国外职业俱乐部(联盟)抢抓体育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开拓中国市场的一个缩影,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重视品牌形象传播和海外市场拓展是足球强国职业化、产业化高度发达的关键。
2017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从建设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高度,提出“加强国际交流借鉴,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久久为功,逐步提高中国足球水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国校园足球实现自身发展的诉求,更是助力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使命,对于丰富人文交流内涵、夯实社会民意基础、打造教育对外开放特色品牌具有积极意义[7]。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在亲和力、受众面、品牌度、传播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双方交往中“官近民疏”“交而不亲”的现象日益成为深化合作的挑战[8]。
1.3.1 亲和力不足
长期以来,英国、法国、德国等多是通过社会力量等开展青少年足球培训,对社会资源的调动和利用十分充足,体育组织、知名企业、职业联盟是对外交往的主体。而中国校园足球是以教育部门为主导,从项目设计到组织实施,官方色彩浓厚,民间力量和社会组织参与较少。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校园足球国际合作从而实现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是远远不够的。人文交流的本质需要依靠两国民间交往、民众交流来实现。中外合作主体的不对等,不仅造成协调滞后、协作困难,还容易让外国民众在合作交往中受到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产生不信任及担忧,严重影响校园足球合作的亲和力。
1.3.2 受众面有限
我国校园足球合作还是以政府主导为主,这种自上而下的运行方式,有利于统筹安排和战略部署,但缺点就是民间知情度不高,民众参与度和积极性不足。同时,校园足球国际合作绝大多数是在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政府磋商机制框架下共商共策的成果,区别于以往无序化、碎片化的体育交流,当前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呈现出机制化、高规格的特点。但是,正缘于此,相当一部分合作项目无法触及基层民众,如中英高中生足球友谊赛、中德青少年足球友谊赛、中俄青少年校园足球友谊赛等,更多停留于运动场上竞赛层面的切磋,而运动场下中外青少年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并未充分展开,特别是考虑到安全、文化、语言等因素,外出的环境都相对封闭,也难以惠及更多受众,难以找准“切入点”和“公约数”。
1.3.3 品牌度不高
近年来,中国和相关国家相向而行,开展了高层对话、竞赛交流、海外训练营、教练员留学、教练员培训、裁判培训、外教入校、课程开发等多种实质性合作项目,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在国外家喻户晓的品牌项目。相比而言,欧美国家十分注重打造体育品牌项目,参与角逐“人文高地”的激烈竞争。如美国NBA打造了“篮球无国界”项目,旨在传播美国篮球文化,英国启动“学转英超”计划拓展英超联赛的全球影响力等。
1.3.4 传播力不广
中国与德国、法国、英国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下,大部分校园足球合作项目是由我国提议,国内主流媒体关注度极高、报道频繁,如中国校园足球教练员赴英留学、中德青少年足球对抗赛、中法校园足球高峰论坛等重要的人文交流机制活动报道于中国媒体,但国际媒体关注和宣传度极低,而且新闻语言多是中文,并非使用英语、法语等本地化语言。由此可见,在校园足球文化传播上,我国还存在传播不到位、传播手段单一、传播内容缺乏本地化等不足。特别是当前实施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通过有力的传播手段展示我国文化自信的大国形象,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的软实力是应有之义。此外,校园足球国际应急机制和校园足球外交人才培养机构,这也是校园足球对外传播中的盲区,对于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国际传播至关重要。
以服务民族振兴和国家战略为根本,以促进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为宗旨,中国学校体育正以扎根中国、胸怀世界的姿态走上世界舞台。校园足球“走出去”融入世界是将人文交流和合作理念融入教育对外交往的积极响应,因此,势必要系统谋划、长远布局。首先,国家层面亟待完善顶层设计,扩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辐射作用,对接“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倡议,推动校园足球国际合作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其次,校园足球“走出去”是教育深化改革的新领域和新举措,涉及广、问题多、协调难,政府部门既需要从内容、方法、目标等方面战略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合理布局,从上至下制定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政策法律体系,更需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为校园足球“走出去”提供坚实保障。
推进校园足球走出去不仅要“上层管好”,更要让“下层放活”。当前,校园足球国际合作是以官方为主,只有实现重心下沉,加强民间合作交流,才能避免因为对方政府更替、战略博弈加深等导致政策延续性以及合作稳定性的动荡。因此,应该多渠道调动社会力量助力校园足球“走出去”,倡导学校与政府、企业、俱乐部、智库、社会组织、媒体等“拼船出海”。调动中外学校特别是高校合作积极性,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强跨国科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加速体育人才留学和体育专业合作办学的探索;创新合作形式和利用外资方式,吸纳专业化、国际化的俱乐部、社会组织等参与具体项目运作,争取中外企业赞助、捐赠、冠名、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形式,充分借鉴NCAA运营管理经验打造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高地,吸纳智库等为校园足球提供智力支持。此外,针对校园足球“走出去”媒体关注“内热外冷”的现状,应该加大媒体的宣传报道力度,重视和发挥华文媒体、华人社团、对华友好团体和侨界的影响力。
校园足球“走出去”作为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服从于教育发展大局,更要服务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当前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圈子窄,数量少,影响小”,不能只养“几朵红花”,更要栽种“大片绿荫”。因此,为了构建立体化的国际合作网络,必须扩大深化校园足球的“朋友圈”,实现由“追随”向“引领”的姿态转变,发挥业已成熟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学校体育合作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向发展中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拓展与东盟、阿拉伯、非洲等地区的足球交流和援助,通过赛事、师资、课程、文化等有效途径提供教育助力。同时,因为国情不同、文化各异,针对不同国家和对象群体的特点,应精心筛选、培育和打造扎根深、效果好、受欢迎、可持续的交流项目和活动;合理布局,精准施策,扩大校园足球合作的参与度和受益面,提升相关国家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获得感以及认同度。
认识、意愿、影响、条件四大“不对等”问题是校园足球“走出去”的巨大挑战。类似于近年来德国兴起的“中国能力”建设,中国也亟待强化对相关合作国家了解和认识的能力,如语言能力、国家知识、跨文化能力方面。校园足球“走出去”亟待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一方面,政府牵头高标准遴选、高强度培训,将水平高、潜力佳的教师和学生送出去,加强体育与外语、国际关系等专业院校的协同联动,重点培养外语水平高、熟悉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全社会深度挖掘中国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资源,创新包装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向外国友人提供能理解、易接受、有影响的足球文化产品[9]。此外,为了全面掌握校园足球国际合作实施情况,应该由政府、智库、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对相关活动和项目进行民意调查、风险评估、绩效考核,从而广泛收集反馈意见,健全危机预防处理,保障校园足球“走出去”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