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服务地方行业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以梧州学院艺术类专业为例

2020-12-26 07:54:52杨红梅
梧州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梧州宝石产业链

贠 禄,杨红梅

(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背景

(一)引导普通本科院校转型,构建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群

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鼓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指明了方向。2014年6月,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积极推进以部分地方本科高等学校为重点的转型发展试点,形成一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对区域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应用型专业群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只有专业群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才能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二)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建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专业群

2015年7月,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紧密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围绕各类经济带、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地方本科院校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专业群建设要对接区域产业链,通过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形成专业群特色优势。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群,校企合作的专业群实现全覆盖”。对高校专业群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统筹管理专业群设置,改变专业群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力量办好地方(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群。

(三)确立新时代职业教育指标,建设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专业群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世界水平的骨干专业(群),明确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创办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任务和目标。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2019年8月,广西教育厅《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1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打破学校单一办学瓶颈,校企联合建立行业学院,专业群结构调整助推产业链升级,学校与企业水乳交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部门分工的精细化,行业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优化,单一专业对人才培养适应面很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造成了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服务行业能力不足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是在学科体系下以专业培养为主,过分依赖传统学科基础,专业建设模式存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要脱节、专业结构老化、与行业人才需求匹配度低、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不高等问题。各个专业的建设各自为战,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设备重复现象屡有发生,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资源分散而缺乏竞争力的现象。师资队伍建设也是以专业划分,相同学科师资分散在不同专业,不能共享,造成师资短缺。目前,专业群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是屡见不鲜,但在理解与实践中仍然有误区,有必要分析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群结构与产业链发展契合度低

专业群结构是建设的核心要素,与专业建设密切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则是专业群建设中的主要要素[1]。目前,专业群结构与产业链发展关联性不强且匹配度不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群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专业群规划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对应,仅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整合,只是以学校内部需求为出发点,围绕产业链简单拼凑一些相近专业且组织涣散,专业群有数量无质量。在专业群的结构设置、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等诸多方面,缺少统筹规划和深入研究。专业群内各专业间不能形成有效互补且核心专业不具引领性,主要表现为产业链上急需的岗位而专业群中没有培养人才,而产业链常规需求的职业在专业群中的人才培养又过剩,专业群培养的人才与产业链需求的岗位对应性不强。

(二)专业群教育资源形成的合力弱

专业群的最初顶层设计没能突破传统专业设置模式,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等同于群内各专业的人才培养叠加,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各专业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资源分散且利用率低,教学资源没有形成共享,专业群结构学科化且人才培养目标落后于产业链的发展,这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面临的重大难题。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选择建设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先进、辐射性较强、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的专业作为核心专业,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实现核心引领、全面发展,形成专业群结构优势[1]。

(三)管理体制跟不上产业链的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而专业建设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13个学科门类也成为本科高校划分院(系)的主要标志。院(系)之间的专业建设相互联系较少,甚至本学院(系)内部的专业相互交叉与融合也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落后的管理体制是制约专业群发展的根本原因,管理体制创新才是专业群建设的驱动力。在教学管理方面,按照传统思维以专业为口径进行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设计,把专业群建设简单分解为群内建设,误认为单个专业建设好了就累加成为高水平专业群[2]。

三、梧州学院艺术类专业群建设实践与启示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梧州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针对艺术类专业群建设与运行开展了深入的教学研究,通过多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优化学校内部专业结构,助推产业结构升级,提出了全产业链服务地方行业的“宝石+艺术类专业群一体化”建设教学改革与实践,打破了学科体系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培养人工宝石行业需求的全产业链服务地方行业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地方经济服务能力、减少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资源分散、聚合有限师资队伍、提升学生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梧州学院以梧州大力发展人工宝石产业为契机,对接人工宝石产业链,形成以珠宝首饰设计为龙头,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等专业为支撑的“宝石+艺术类专业群”。

(一)优化专业群内部结构,对应产业链,形成人才培养集群优势

全产业链服务地方行业的“宝石+艺术类专业群一体化”建设总体目标,立足于梧州人工宝石产业链,培养一批对接人工宝石产业链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专业群建设模式选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与企(行)业和学会开展“学徒制”“校企双导师制”“校企工作室制”等教学管理模式。遵循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成立校企专业群建设管理委员会,共同修订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走产教融合之路。

在规划专业群结构时,考虑到梧州具有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美誉,人工宝石产业是梧州地方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结合梧州学院广西区一流专业和自治区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的优势,确定以产品设计专业(珠宝首饰设计方向)为核心,对梧州人工宝石产业链需要的人才培养进行全产业链对接,在珠宝首饰设计、流行饰品等方面对接产品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珠宝首饰空间展示、包装设计等方面对接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材料和销售等方面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学校宝石文化博物馆,形成了“宝石+艺术类专业群一体化”建设模式,体现了专业建设化零为整,由分散到集中,将损耗、干扰降到最低程度,且对人工宝石产业链构成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全产业链服务地方行业的专业群优势。2020年3月《梧州市宝石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指出“力争到2025年,初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链各环节的支撑显著增强,研发、设计、加工、营销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经济效益转移到主要依靠创新和科技进步上来,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逐渐形成宝石加工、饰品制作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产业链。针对人工宝石产业及其延伸的布局,专业群精准对接宝石产业链的各种职业技能,具体职业对接情况见表1,可以看出宝石产业链所涉及的材料、设计、加工、包装、销售、检测及延伸产业等领域,专业群均有专业支撑。

表1 基于产业链的专业群对接职业匹配

全产业链服务地方行业的宝石+艺术类专业群一体化建设,根据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的需求,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与行(企)业共同构建了“5个1+1”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参与学科竞赛+专业群课程教学与实践,推进专业群课程教学内涵建设;依托校企合作项目+专业群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中厂”平台+专业群实践课程教学,增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鼓励作品创作和展示+专业群实践课程教学实践,提升专业群课程显示度;强化实践阵地建设+专业群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资源共享

围绕梧州人工宝石产业技术(服务)领域,教学环节与产业链需求同步,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专业群建设的特色化是通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标准来实现的,每一个课程建设要素都体现着职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体现着与学术研究型大学课程结构的差异[3]。以珠宝首饰设计为依托,以服务地方建设、遵循教学规律为原则开发课程平台,统筹通识类课程、优化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群共享课程(见表2),特别是在专业群内开发了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课程,引入和开发了珠宝首饰传统设计、首饰制作工艺、包装设计、地域文化考察与创新设计、民族服饰设计与制作等一批乡土特色课程,集“设计、体验、展示”于一体、应用性极强的课程特色,形成了“3个平台+3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建设。3个平台是通识类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群共享课程平台。3个模块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和“宝石+艺术类专业群”拓展课程模块,创建了完整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表2 基于人工宝石产业链的专业群课程开发

学校依托教学资源平台,与旭平首饰股份有限公司、梧州市旺发新工艺品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加强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例如,开发建设《流行饰品材料及工艺》教学资源库,教学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课程内容为技术资源,解决了师资队伍紧缺没有实战经验的问题;又如,开发建设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宝石琢型设计工艺学》,完善“宝石+艺术类专业群一体化”实验实训配套体系,并通过实训服务平台实现共享。

(三)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形成集约管理长效机制

对现有的教学组织、制度体系,管理机制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2014年6月,学校组建了文化传播、艺术设计等10个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群,围绕10个专业群对二级学院进行重构,形成相互支撑、交叉渗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结构体系。2014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首期试点专业群的通知》,梧州学院2个专业群获批为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首期试点专业群,专业群建设有了政策性保障与支持。2016年,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围绕全产业链服务人工宝石产业,制定了专业群建设发展规划,做到了专业群与产业链统筹策划、同步实施、协同发展,提高了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匹配度。2018年,构建“宝石+艺术类专业群一体化”建设模式,全面开展专业群的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践教学建设等工作。

建立健全5类23项管理制度,优化教学管理,形成可持续的教学质量改进保障体系。出台了《专业群一体化建设管理办法》,规范“宝石+艺术类专业群一体化”建设;出台了《专业(群)评估办法》,建立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出台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明确教师教学工作规范与课堂教学质量标准,保证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以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过程的正常开展;出台了《振兴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实施方案》,明确办学目标是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梧州市及周边地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出台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出台了《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体现“实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确立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出台《可持续教学质量改进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形成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和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相结合,确保持续改进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社会合理性评价和校内达成性评价并举的评价机制。通过一系列管理创新,形成专业群建设、运行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梧州宝石产业链
中共梧州城工委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2-21 06:34:18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 19:08:44
“种”棵宝石树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3:56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西江月(2018年5期)2018-06-08 05:47:32
产业链春之奏鸣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文史春秋(2016年3期)2016-12-01 05:42:19
梦梧州(外两首)
西江月(2016年2期)2016-11-26 12:27:13
宝石迷踪
宝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