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松
(蚌埠医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阶段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形式,在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其本质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1]5。随着大学本科教育建设的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凸显。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促使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强化创新创业技能,推动创新创业行动,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语境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其教育作用力存在弱化的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来看,学习有效性的缺失是导致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弱化的根本原因。
学习有效性是对学习成效和效果的基本评价。基于学习有效性的提升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要着力在教学交互设定、认知观念转变、教学过程优化、行动支持强化上做出调整,以更好地释放其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中的巨大能量,助力一流本科人才的产出。
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其教育作用力存在明显的式微情形,具体表现在:融合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不足,塑造学生创新创业观念有限,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学习不够,支撑学生创新创业行动不强。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学生的教育理念和形式。实现学生需求与教育活动的有效交互和对接,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彰显作用力的基础。在交互设定层面来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其学习有效性的缺失体现在对学生基本创新创业需求的关照上。
从目前大部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其落实和执行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政策传导和影响下的相机选择,即因为国家层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驱动,很多大学不得不适应政策要求而采取创新创业教育举动。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很多教育理念的贯彻和教育形式的实现都是源于对政策的落实。但是这同时也会导致一个明显的缺陷,即这样一种教育理念和形式缺乏对教育规律和原则的必要的关照,成为了围绕政策标准和政治要求而进行的一种活动。这种基于政策与教育的交互设定,而不是教育与学生的交互设定,不利于大学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设计时将学生实际的需求吸纳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容和过程之中。学生需求的缺失,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难以有效进行和维持,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学习相对割裂的局面,不利于彰显创新创业教育满足学生需求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教育目标在于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念的重塑。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使命和任务。推动学生认知的改变,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力也直接体现在其教育作用对学生的辐射影响上,对学生基本的创新创业认知和观念的塑造上。
从大部分大学创新创业的实践来看,这些改变和塑造也在发生,只不过相对社会的期待而言,这些改变范围较小、力度不足。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和观念进行时间维度上的横向比较和空间维度上的纵向比较,不难发现,学生在接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后,其自身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和观念的根本性改变是十分有限的。同样,一些较新的创新创业精神和价值观念也并未真正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过深的影响。对学生而言,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只不过是学习场景的转换,学习过程的转移罢了,而没有全心地投入其中。对教师而言亦是如此。当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有的来自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由于在学院内部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主业”,处在边缘状态;有的来自就业中心、校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由于不是“科班出身”,有些底气不足[2]。这些师资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真正能向学生传递的有效价值观念也是十分有限的。整个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充满价值和意义的师生互动,而是基于教育任务和工作的完成而形成的默契达成,可想而知这样的教育过程给予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和观念的改变能有多大。失去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和观念的改变和塑造,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是莫大的悲哀,毕竟其基本定位和目标就在于促进这些改变的发生。而改变发生的范围和力度不尽如人意,根本上反映的是其教育作用力的微弱,是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引领不足。长此以往,无法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和观念持续地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有效的带动,对于更好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作用和功能是极其不利的。如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自我调整和适应,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和观念的改变和塑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下一步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深入改革的地方。
持续性地推动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是保障学习有效性的根本方法,也是实现创新创业基本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我们探讨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语境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其根本在于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实际创新创业认知、学习和行动的影响和作用。部分高校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缺乏有效投入;或者用功利性的思维认识创业教育,而没有把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相结合[1]6,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沦为了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形式和活动。因为大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专业人士的介入不够,加上学生的参与不够,导致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任务完成,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得不到有效的强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创业的许多教育愿景、目标、理念和原则都难以通过教学得到有效的传递,学生难以有效地获得创新创业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最终创新创业教育沦为了一个走过场的教育走秀,学生只是象征性地配合表演,并未在深入学习、强化学习中投入时间和精力。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弱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如果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足够强大,是可以自然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导引的,是足以让学生自觉加入创新创业的深入学习和强化学习当中的。而因为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作用力有限,难以形成对学生的引领,导致学习过程有效性的缺失,学生不能持续性地深入和强化对创新创业的学习和研究。
一种好的教育理念,必然是能够支撑学生发展的理念。一种好的教育形式,必然是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环境支持和保障的形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最直接的作用力体现在对学生行为和行动的导引和支持上。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性的教育,更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受制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浓、师资不强的现实原因,以及操作简便和工作简单的原因,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往往会从理论教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和讲授,而没有真正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创新创业教育走向了理论教学的极端,越来越多的学生也陷入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的认知陷阱当中。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实现的载体基本上是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辅助讲座,这些课程和讲座都带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创新创业教育所倡导的实践性内涵没有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化和课程化,偏离了其基本的实践定位和内涵。最终的结果便是创新创业成为一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育,一种课程传授的教育,而并未从实践模式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支持,引导更多的学生重视实践,采取行动。实践内涵的缺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缺失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以理论和课程为主,难以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和行动给予应有的支持和保障,最终也很难在导引学生进行更多频次和更高效率的创新创业实践上给予指引。学生创新创业行动难以从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基本的支持和引导,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展现而言,是最大的失败,毕竟其初衷就是引导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和行动。
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教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的强化,学习有效性的保障,对于高等教育从微观到宏观的发展都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针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教育作用力弱化的问题,大学要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其对学生的作用,这是丰富本科教育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本科教育质量提升和体现高等教育外在吸引的基本要求和价值体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和形式。其基本教育理念在于通过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必要的创新创业技能。以理论课程和实践参与为基本教育载体,实现教育形式的目标达成。
这样一种与专业教育不同的教育内容,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的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语境中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研究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的强化,是进一步丰富本科教育内容体系,优化本科教育内容组成的实际体现。对于大学本科教育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入,有利于扩大本科教育的范围,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理论学习需求和实践指导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是丰富本科教育内容体系的实际表现。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它不仅关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关乎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发展[3]。大学专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和作为是有限的。这从过去几十年我国所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表现可以看出来。
同质化和雷同性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现状。大学培养的人才在创新创业能力的表现上与社会的期待有较大的落差。顺从型和被动型的人才是大学培养的人才的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大学本科教育的理念和结构,建立能够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的教育体系和内容,是大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力,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辐射范围,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变化,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大学增强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本科教育的相对优势,破解人才同质化和雷同性的现实问题。
高等教育的发展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发展,不仅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还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内涵的提升。质量将成为未来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围绕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大学将进行更强力度和更深程度的尝试和探索。
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来自本科教育系统内外的人员和资源的优化和匹配,需要不断突破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桎梏。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的强化,在于推动大学教育人员和资源的优化、匹配和整合方面的优势,也能在推动解决本科教育创新性和多样性不够等问题上发挥一定的作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形式和功能进行调整、优化、设计和放大,能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本科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优势,进而为大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提供经验参考和借鉴,帮助大学解决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中面临的其他关键问题。因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是促进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常规抓手。
增加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获得感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在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获得感的增加对于大学发展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获得感源于学生对高等教育的认可,源于对本科教育的认可。
在高等教育的场域里,学生的认可来自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来自高等教育的吸引。从未来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而言,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外在吸引,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认可,从而增加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实际获得感。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力,有助于进一步强化高等教育的作用力,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和侧面形成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和全过程影响,让学生在本科学习中真正能够感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影响力,从而看到自身的获得、成长和发展,进而对高等教育产生内在的认可,这对于体现高等教育的外在吸引具有很大的帮助。
学习有效性是检验学习成效和效果的一个基本衡量标准。创新创业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保证,是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得到保障的基础。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有效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基于学习有效性强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力,要以面向学生为根本,兼顾外部的发展性和内在的主体性,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接地气;以教育学生为理念,兼顾教学的效率性和教育的价值性,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有生气;以提升学生为基础,兼顾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冒热气;以发展学生为目标,兼顾学习的理论性和创业的实践性,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聚人气。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创新创业教育的产生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4]。随着大学外部创新创业氛围和环境的改变,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强化和深入的阶段。创新创业学习有效性的实现的前提是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学生创新创业需求的融合和交互。
大学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时代发展性,将时代的元素和发展的元素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主体性,尽可能地关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得到体现,达到外部时代的发展性和内在的学生主体性的兼顾和平衡,进而达到需求结合的基本目标。让创新创业学习更有现实基础,以需求结合有效性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接地气,能够真正达到深入学生,服务学生的基本目的,为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最根本的教育作用力在于实现对学生基本创新创业认知和观念的改变和塑造。塑造功能的发挥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强弱的表征具有突出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一种纯理论性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是一种能够给学生心灵带来启发的教育教学理念。
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大学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心灵启迪。大学要以教育引领学生的理念,建设一支能够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专业教师队伍,在充分保证教育教学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克服工具理性的效率主义导向,落实价值理性的人文关怀,平衡教学效率性和教育价值性的关系,让创新创业教育具备引领学生认知和观念,启发启迪学生心灵的条件和基础。大学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如何做好做实做深其教育内涵上下功夫,结合时代发展,结合学校特色,结合学生现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内涵进行深化,确保价值塑造的有效性,让创新创业教育更具有教育引领功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更有生气,更能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和观念产生影响和触动,帮助学生在收获创新创业理论和知识的同时,也能实现创新创业精神层次和境界的提升,提高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方向性,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的实际认可,为创新创业教育作用辐射范围的扩大提供强大的信念和文化力量。
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只有学习过程足够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最基本的目标在于对创新创业理论、原理和原则的传授。这个教育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创新创业学习强化不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方面的问题和形式方面的问题。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学习有效性的保证,要以提升学生为基础,兼顾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一方面要科学地安排进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的教学内容,让科学的理论能够被吸纳到课程教学之中;另一方面要有效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要体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要求,充分体现时代的元素和学生的要求,借助于专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加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5],采取能够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创新创业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以更加具有热气的创新创业内容和设计赢得学生对创新创业学习的关注和参与。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设计的优化推动学习过程的有效和有力,持续性地强化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力强化构筑基本的教学基础。
学习有效性一方面来源于学生对创新创业学习的认可,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参与。因为认可,故而会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创业作用力的强化,关键在于保证有效性,让创新创业教育在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行动上展现更多的作用和作为。
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力的强化,其根本立足点应该在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和行动的导引和支持上。大学要以发展学生为最终目标,兼顾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理论性和创业实践性,即一方面要在如何更好地完善理论课程教学方面有所作为,发挥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创业的本质实践性,从实践的内涵出发,准确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开展“实践导向”的课堂教学,构建“实践导向”的参与体验平台,探索“实践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建设形成“实践导向”的培养体系[6],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更多的引导和支持,让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能够有成效和收获,形成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氛围,彻底改变以往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化的倾向,树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化的典范,让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融课程、实习、实践、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理念和形式,引导大学人员、政策和资源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行动中汇集,解决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困难,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行动的成活率和成功率,让更多的学生亲眼看到和亲自感受到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力,进而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