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丹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于其他的专业课教学而言,是一项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从施教方的角色而言,与专业课授课不同,除了专业的思政课教师,父母更是作为第一任思想启蒙教师在言传身教,是多要素的系统融合统一;从施教层次而言,包括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课授课体系,思政教育受益终生;从施教科目而言,思政课教学已逐步深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日益一体化。基于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时代使命,思政课教学必须结构科学地融合系统内的多要素,协同建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因此,就整个思政课教学模式而言,党和国家、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和社会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构成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要素。“因此有必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充分体现思政教育特点,从多方面入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全方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变大学生以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单调’‘枯燥’的刻板印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的课程。”[1]
首先,党的教育是思政课教学之根。中国共产党所树立的鲜明旗帜,所制定的方针、路线和基本政策等都作为思政课建设重要的方向指引,引导新时期思政课建设的总体方针。习近平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是一支值得人民信赖的政党。因此,在思政课改革上,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形成政党和政府同时发挥作用以及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齐心协力配合的工作格局,进而为上好思政课建立良好的氛围,使全党全社会、教师以及学生共同努力统筹思政课。具体而言,各级党委要肩负起艰巨的时代使命,加强对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关注。各级党委更是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方式和途径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及时总结制约思政课建设和教学的根本问题,统筹协调好工作格局、队伍建设和支持保障等方面的整体规划,切实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
其次,高校是思政课教学的主战地。高校作为思政课堂的主战地,必须落实主体责任,坚持科学严格的治理原则,切实落实思政课教学的有序进行以及保障师生的合理权益。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教学督导机制,实现有资历的高级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责任培养制,增强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与师德培养;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体制,规范教学模式和整顿教学秩序;施行教学与科研“两手抓”,真正做到教学科研一体化,提高课堂的基础理论水平;推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一体化,推动各专业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全面提高思政课的综合教学质量。
再次,教师是思政课教学之魂。教师作为课堂授课的主要力量之一,在组织课堂、知识传授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时代的教学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勤于学习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更应充分掌握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个体化特征,做到因材施教。在互联网时代,积极主动地融入时代,在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等方面做到真正的课堂创新,正确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提高授课质量与效率,将丰富的教学资料充分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提高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社会是检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试金石。除了以上思政课教学直接力量之外,更需要推进社会对各主体资源的协办和对接。如果说党和国家、学校和教师为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的话,那么社会就承担着对这些理论资源进行实践检验的试金石功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资源的学习并不能纸上谈兵,而必须在社会现实中加以运用检验其真假。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原则,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让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感同身受,真正融入思政课学习当中。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搭建了沟通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桥梁,深化了思政教学的内涵,提高了实践育人的实际效用。
思政课的建设绝不是单一元素的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各部门各学科各主体通力协作。站在全面推进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看,需要党政、宣传、教务、学工、科研、财务、人事等部门明确各自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共同配合,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实践过程中考虑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综合性,考虑部门、学科、课程的衔接性,考虑部门学科之间的协同性和支撑性,进而真正实现各部门各学科各主体的无缝对接。
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革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感知最为显著的就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诸多变化,各高校陆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开展网络教学的尝试。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诸多学校无法正常开学,网络授课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利用网络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环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空上的局限,更使得学生的参与感增强,易于拓展知识面。同时突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个性化,提高学习效率等,这对于促进教学改革以及提高学生积极性方面都有极大的意义。
首先,突破传统授课方式,打破传统教学在时空上的局限性。网络技术的先进使课堂教学基本不受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没有国界和种族的隔阂,是一种全球性的交流和学习。网络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最快的知识更新速度为我们提供各学科优秀的科研成果,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现代化。同时系统通信、集成和演示功能的强大使教师可以全方位丰富立体地展示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更快地更新学习内容、观念和方法,从而增强学习能力。多媒体更是不足为奇,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课本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动态的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将丰富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融入教学和学习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学生甚至可以冲破书本的局限,游刃有余的在知识的海洋中冲浪,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和生动,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可以说开放的网络教学环境可以使更多的人不分年龄、身份和职业等平等的享受受教育权,教学名师的授课和社科名家的讲座离我们只有一屏之隔,科技让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随时随地提高自己。
其次,学生参与感增强,易于拓展知识面。网络授课突破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的形式,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不受教师和课堂的限制。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构建知识,并最终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从按部就班到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新冠疫情暴发后的网络教学中,感受最为直观的是课堂教学教师不再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是学生亲密的朋友和指路人。特别是平时课堂中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积极主动发言的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克服了恐惧心理,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最后,实现教学模式的个性化,提高学习效率。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是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所讲授的教材就是“绝对命令”,匮乏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失去很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唯教材论”使教学过程更多是照本宣科,教师成为毫无感情的教材播报员,师生之间几乎不存在合作和交流。而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性化探索学习。社会存在是多元的存在,教师的授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多元特征,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学生可以在正确的方法上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灵活掌握课程进度,使知识活化于心。个性化的网络教学授课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效果,实现了班级授课制度下的教学个性化。
然而,由于网络教学在中国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也给教学授课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高校开展网络教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学理念、教学习惯上需要有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转变与适应过程。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授课,网络授课在视觉上和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冲击力,但随着网络课程的常态化,其弊端也在逐步显露出来。基于新兴的电子科技,网络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有一个逐步的心理和实际的适应过程。网络教学教师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多媒体设备和软件,灵活地操作PPT以及各类直播软件。可以说,线上教学模式的开展关键在教师,但是因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开展在线教学的基础不同,一些教师本身信息化素养不高,接受能力不足,主动性不强,线上教学的改革创新就难以进行,即便开展教学,教学效果也很难有保障。青年教师学习能力强,面对先进的教学模式很快可以做到得心应手。但是对于中年教师而言,信息化接收能力相对较弱、网络技术不易于上手等原因造成对网络教学的排斥。特别表现在课程设计上偏重陈述性知识和文字材料的堆砌,而在传输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时却颇显无力,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也是束手无策,虚拟的学习环境无法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无法营造团结协作的集体氛围,无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管理。因此各地方高校要加强教师在线授课技术和方法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好教育部在线教学课程资源平台的优质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只有这样线上教学才能起到帮助学生提高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运用的作用。
网络教学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要求更高,网络教学虽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也增加了盲目性和无所适从。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心理状态等还不够成熟,自制能力也不够强,对信息的选择上往往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只关注自己喜欢的学科,对其他学科视而不见,因而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料,该选择什么,如何选择,这是学生所面临的新问题。
其次,网络教学缺乏情感交流,危害心理健康。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空间局限性,只要有网络存在就可以进行正常教学,但网络的便利也同时造成了人情的冷淡。教师面对空荡荡的房间口干舌燥地讲授,却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感知、表情和课堂效果,学生面对没有情感的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学习,学生遇到问题不能与老师面对面沟通,缺少面授教学中师生间的亲切交流以及同学间的情感交流。网络教学对受教育者思想意识的培养是无法与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的,而这种思想意识的培养对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至关重要,这就对思政课教育教学造成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传输的只是简单的信息,认知态度、情绪、感情在传输中所剩无几,长期面对这样非人性的机器,很可能会形成错误的世界观和机械式的思维方式,这将造成认知本性的背离和变异。一切没有情感的电子媒体在教育传播中都只是工具,不可能取代教师和学校。
网络的信息量大、流速快,可能远远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难免会对学生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力。在此情况下,网络教育可能会使人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渐趋淡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人必须融入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语言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情感的沟通。而在网络教育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仅仅通过QQ、腾讯、超星、zoom、e-mail或其他一些网络通信工具进行交流,人们所建立的关系只是一种虚拟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步由直接走向间接、由多样化走向单一化,不同于传统大学同学之间的直接交往,群体意识逐渐淡漠。通过这种方式教育的学生,其集体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一般不如传统大学的学生,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学生过度接触虚幻的网络世界,还会增加孤独感、忧郁感,降低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开展网络教学存在安全隐患,造成课程中断。开展网络教学在管理上难度较大,互联网上的信息如汪洋大海,这其中有科学的,也有非科学的,一些暴力色情的信息也不鲜见。这些日益严重的信息污染妨碍学生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导致决策失误和经济损失,甚至危害学生的人身安全,加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同时由于网络教学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加大,这就无形增加了课堂的安全隐患的不稳定因素。一旦出现病毒和黑客攻击、网络状况不佳、网络的不熟练操作等,网络教学就会暂停服务或者崩溃,学生的网络课程学习必然受到极大影响。
网络授课更是对学校及教师的正常教学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可直观到学生的到课情况,切实了解学生的考勤。网络教学虽然可以打卡,但很多学生在此过程中钻网络的空子,找人替打卡、开着手机去做与课堂无关的其他事、课堂集中性程度不高等等,这无疑增加了教师课堂秩序管理的难度,无法对学生的总体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与专业课的小班授课相比,思政课教学学生数量多,无法对其进行一一核对,更无法与每位同学实现视频交流,这无疑使思政课的教学管理更具挑战性。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的爆发,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各地区学校不得不纷纷开展线上教学,学生不返校,一场“抗疫保学”的线上教学战役在教育界拉开了序幕。在这次应对疫情的线上教学实践中,教育界迎来了新的改革机会,但与此同时更需要面对的是对未知领域的全新挑战。虽然一线教师已经做好了应对这次线上教学挑战的准备,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心怀忐忑,也遇到了千头万绪的困难。甚至有的教师认为线上教学比不了线下教学,这成为教师主流的价值倾向。然而疫情当前,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广大教师与学生应如何跳出舒适区,调试自我应对此次线上教学改革呢?从线下变为线上教学,课堂该如何才会更高效呢?笔者结合几个月的线上实践教学经验希冀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言献策。
首先,提倡线上线下多元教学互补,增强对网络教学的适应度。网络教学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来讲,都是一个未知领域的全新挑战。为了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快速调整状态进入线上学习,需要教师设计多元的线上线下活动,探索线上和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碰撞中产生共鸣,进而增强教师与学生对网络教学的适应度。
首先进行个人线下的时事新闻搜集积累。对于今年的线上教学,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笔者开展了课堂时事热点新闻专题教学,根据每堂课程教学的内容布置学生在线下积累相关专题的新闻,推荐每天从央视网、人民日报、环球日报、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介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热点新闻,然后将热点新闻记录下来,结合课堂内容培养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不需要搜集很多,每节课搜集一个感兴趣的即可,贵在坚持。然后进行线上小组(课前分好小组)的分享,“具体可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内容展开积极的交流,同时教师在旁做好引导,并针对重点教学内容与问题,进行集中地讲解分析,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质量”[2]。笔者安排学生与自己的小组成员进行专题分享:各个小组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领域中进行新闻分享。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增强小组分享的仪式感,要求他们先态度端正地播报新闻,然后结合课程的理论知识解释新闻,再把自己对于新闻的见解与我们分享,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为了保证分享的效果,要求同学们事先提交他们对于新闻内容的摘取,再在线上课堂上一起交流。每周在线上平台分享优秀的新闻与专题,不仅提升学生的荣誉感,也能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课程内容。希望通过此次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结合提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兴趣以及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每一个新闻的搜集整理过程中体会思政课的教化育人之美,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熟练应用教学软件,增强对网络教学的适应度。线上教学的最开始,教师和学生们担心最多的问题就是网络教学软件的选择问题。尤其是教师们在庞杂的教学软件面前无从选择。教师们不必每个软件都进行学习使用,这样压力太大,也容易产生教学焦虑,只需要选择自己最得心应手的就好。关键在于无论选择哪种软件,最终目的都是为接受知识而服务,形式不必过于花哨。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课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充分利用直播平台自带的功能,比如布置作业的功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常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作业,譬如选择一道原理的选择题,让学生立即选择答案,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答案反馈,教师能够根据反馈结果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如通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一题发现有不少同学选错答案是因为没有区分出“唯物”和“唯心”的根本区别,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总结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结论。在学生做出正确答案选择的基础上,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线上上课最应避免的就是教师的一味说教,本来学生就不在眼前,如果再不与学生进行多一点的互动,学生是否在听?是否有跟上老师思路?甚至是否依旧还在电脑屏幕前学习?这些都是无从知晓的。所以教师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探索更多与学生互动的方式,除了运用课堂的随机小测试之外,教师应更多关注直播平台右边的讨论区,很多同学的问题都会在这个区域中显示,同学们可以与老师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全程互动,这也是网络教学的优势。如讲到后现代主义哲学部分,很多学生会在讨论区直接提问“尼采哲学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时老师就应该停下来,对学生的问题作出适当的回应。学生如果听明白了就在讨论区直接打“1”的互动,进而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另外,教师还应该学会运用在ppt等教学软件中做标记,在屏幕上勾画圈点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视线能跟上教师的讲课速度,关注到重点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主动点击“申请发言”,教师通过审核,尝试运用连线的方式,让学生出镜发声,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总之,无论何种方式,教师在线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我在讲也在听,你有问题老师会解答,如此才能保证在线课堂的效率。
最后,重组教学资源,结合疫情创新课程内容。从线下转为线上,对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课程的整合能力。教师绝对不能照搬教材,要能够重组资源,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之基,现在由于学生与教师不在同一空间,如果按照以往线下教学的方式进行,很容易变成满堂讲的尴尬情形,最重要的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极大降低上网课的效率。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生活即哲学”“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原理课必须与生活紧密结合,笔者将原理专题与疫情结合在一起,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此次战“疫”。考虑到学生疫情期间只能宅在家中,无法外出,但又很想看外面的景色,笔者设计了“疫情期间,哲学带你去旅行”专题,让学生在对国内外疫情关注中,欣赏全球优美的景色;考虑到在疫情期间涌现了那么多最美的逆行者,可以将其与思政课教学里面的家国情怀联系在一起,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这成了原理课教学的又一个专题“疫情期间,思政课带你体会家国情怀”。
经过一学期的线上教学授课,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们逐渐由焦虑到慢慢适应,线下教学确实无可替代,但良性的线上教学将会给予传统教学更多的启发,丰富线下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一片崭新的教学天地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线上教学不仅为思政课授课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更使得教学方式焕然一新,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在启迪着广大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如何恰当地将党情国情融入思政课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为万世开太平”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