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惠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高校作为社会精神的思想库、社会道德的引导源,不仅要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更要教会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高校辅导员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肩负着价值引领的重要职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提升和优化辅导员价值引领能力建设,是引领学生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必然之路。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包括生理的发育、心理的成熟和精神的成长。其中精神成长作为大学生区别于其他群体存在的根本,经历了精神需求、精神生产、精神交换到精神消费的过程,体现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生活和闲暇生活三个方面。受精神需求的支配,大学生通过学习求知、社会实践等过程获得精神资源,即精神生产;在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精神交往中将精神资源进行交流、传递,从而实现精神交换;最终通过休闲娱乐等方式将自身的精神需求用精神行为的方式展现,从而完成了精神消费。
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也表现出新特点。市场经济的实用主义和经济法则让少数大学生或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是处于精神追求虚无化的状态;微信、微博等微时代带来的互联网世界,成为他们获得精神生产主渠道的同时,也成为他们精神交换和精神消费的重要场所。然而,冗繁复杂、参差不齐的网络精神文化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连接和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导致了大学生精神消费娱乐化、庸俗化、单一化等诸多问题。青年大学生处于思想、价值观等精神世界从形成、建立到固化的重要阶段,他们自我构建精神世界、自我优化精神生活的自觉性还有待挖掘,积极、有效地提高精神生活品质的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开展全面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是青年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在需求,是遵循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的必然选择。
政治教育作为我国辅导员制度建立的初心,延续至今依然是辅导员岗位职责的核心任务之一。从1953年清华大学率先设置政治辅导员开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经历了“政治引路人”到“政治引路人”和“行政管理者”双重身份,进一步延伸为“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多种角色。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的排头兵,是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达者和执行者,是学校战略布局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这些职业身份决定了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第一职能,政治属性是辅导员工作职能的第一属性。辅导员的价值引领能力,则是体现其政治职能和政治属性最有力的载体。
高校价值引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辅导员不是价值引领教育的唯一主体,却具有开展价值引领教育无可替代的思想优势、情感优势、资源优势、平台优势和手段优势。作为最靠近学生圈子、最贴近学生生活、最亲近学生思想的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在情感上是青年大学生最为依赖、信任的人;通过线上、线下、学习、生活全方位接触,辅导员能够利用多种平台,最及时、最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依托谈心谈话、学业帮扶、奖学助贷等多种手段,辅导员可以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信息资源,从解决学生的现实需求上升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由此而言,加强价值引领能力建设,是深化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彰显辅导员角色优势的有力体现。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乃人之“魂”,“立德”是“树人”之基,德育与智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一体之两翼。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着力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力量,必须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拔节孕穗期”到“抽穗开花期”的有效衔接和过渡,努力践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育人育心”,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建设。因此,加强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能力建设,是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有力保障。
高校价值引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高等教育的“立德树人”,故价值引领即如何立德、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德”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大德、公德和私德的统一,而“人”则主要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无论“立德树人”在如何拓展和更新,其本质都是一种育人理念,具体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种理念落实的重要主体之一则为高校辅导员,具体体现为辅导员的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教育部43号令明确规定辅导员的首要职责是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并对该职责进行了明确阐释: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好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4]。由此可见,辅导员的价值引领,是指辅导员以思想建设为目标,以价值观引导为统领,以学生成长规律为依据,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举措和工作手段,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确保主流价值理念在高校学生中的主导地位和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在价值引领过程中,辅导员通过沟通、教育或以身示范等价值引导艺术帮助学生澄清价值误区,厘清价值混乱,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学生的思想、外显为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在做人做事时自觉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精神成人。它不是通过制度管理或者指示命令等强制的形式简单开展,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简单把价值理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带着学生体验和感受正确的价值,从而主动选择正确的价值,践行正确的价值。
已有研究认为辅导员思想引领内涵包括价值、政治、制度、道德和文化等维度[5],辅导员价值引领功能具体表现为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等方面[6]。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鉴于此,本文认为辅导员的价值引领主要体现为政治引领、理想引领、道德引领和文化引领。政治引领即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中国共产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引领指引领青年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将自己的前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密相连;道德引领是指提升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强道德素质和修养,培养道德习惯;文化引领则是鼓励青年大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践行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在党中央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努力下,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引领能力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一方面,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素养日益凸显。辅导员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辅导员年度人物、“最美辅导员”冲锋在思想引领的最前线,一些辅导员微信公众号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高校优秀辅导员组建宣讲团开展全国“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7]。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主流思想健康积极,引领效果明显。在政治引领方面,大部分学生拥有鲜明的政治态度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他们入党态度恳切、动机纯正,对党和国家的前途信心十足;在理想引领方面,大部分学生拥有短期或长期的理想,整体态势良好,对中国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十分认同;在道德引领方面,大部分学生拥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品质,懂得明辨是非,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在文化引领方面,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和肯定革命文化,认同和践行社会先进文化[8]。
不容忽视的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成长也面临一些消极影响。作为现阶段网络公民生力军的大学生,网络世界冗余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为他们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困难和接受困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去中心化”带来潜在危机,高校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出现了“控制危机”;网络乱象给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带来的隐性污染,使得部分大学生迷失了现实世界道德坐标的指引,引发了道德异化危机[9]。面对挑战,高校辅导员的价值引领出现了一些问题,包括引领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引领方向模糊,缺乏鲜明性;引领载体落后,缺乏创新性;引领内容笼统,缺乏针对性;引领方式呆板,缺乏凝聚性;引领角色单一,缺乏整合性。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辅导员价值引领的疲惫、迷茫和混沌三种状态。
1.辅导员价值引领的疲惫状态
辅导员价值引领的疲惫是指辅导员明确价值引领的目标和任务,却难以通过有效措施实现价值凝聚和价值育人,从而产生的思想和行为的消极状态。辅导员价值引领疲惫表现为辅导员引领意识淡薄,思想建设不够积极,消极应付过多,主动设计不足;引领载体落后,不愿主动创新、开发新平台和新渠道;引领角色单一,无法有效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形成合力,造成学生精神成长过程中的角色缺失和参与不足。由于高校“三全育人”的局面尚未完全开拓,辅导员在大学生学涯和生涯的指导和引领过程中,缺乏外在机制和内在支撑,导致了引领角色的不协调、引领过程的不连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持久状态[11],应付日常事务几乎耗光辅导员的心力和耐力,在价值引领方面的主动设计明显力不从心。价值引领效果的内隐性和滞后性,让辅导员无心无力于价值引领,呈现消极懈怠和疲惫状态。
2.辅导员价值引领的迷茫状态
辅导员价值引领的迷茫是指辅导员对价值引领引向何方、如何引领不能准确把握,从而感觉到不知所措、孤立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表现为辅导员价值引领方向不够鲜明,价值引领内容缺乏针对性,或是忙于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理,或是停在表面就自己熟悉或热衷的内容进行引导,凭借经验关注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却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相比于日常事务的时限刚性和效果外显性,辅导员的价值引领职能具有时限的柔性和效果的内隐性;辅导员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受到个体认识水平、学科背景等因素的制约,出现了价值引领能力的不平衡现象;日常的培训学习和知识积累难以有效地转化为理论素养,他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对新形势的判断和思考,从而引发价值引领的本领恐慌[10]。
3.辅导员价值引领的混沌状态
价值引领的混沌状态,则是辅导员游离于岗位职责之外,本末倒置或忘却初心追求其他价值,在价值引领中出现杂乱、零散、碎片化甚至是冲突的表征,从而将学生引向错误的价值取向。这是辅导员价值引领偏差最为严重的状态,它不仅会出现价值引领迷茫和疲惫状态的系列问题,还有可能会引发思想政治教育南辕北辙的效果,出现方向偏离、价值引领失范等问题。辅导员自身价值模糊和职业倦怠都有可能引发辅导员价值引领的混沌状态。随着辅导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并非所有人都将辅导员作为一种事业、乃至志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只是将该岗位作为一种谋生工具,甚至是职业跳板,他们缺乏职业认同,更难以做到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承担政治责任。有调查显示,“10.77%的辅导员选择辅导员职业的动因是出于无奈的选择,有12.34%的辅导员表示从事辅导员职业没有自豪感。”[12]长期以来,和其他教师岗位相比,辅导员的职业晋升路径狭窄,社会认同地位不高,职业倦怠普遍存在。辅导员自身的行为举止和价值理念,对在校大学生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真实引导,这种引导可能会促使青年学生步入价值选择的歧途。
辅导员价值引领的三种状态不是截然分开的,价值引领疲惫状态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可能会陷入价值引领的迷茫状态,而疲惫和迷茫状态可能会恶化至价值引领的混沌状态。无论辅导员价值引领的何种矛盾状态出现,均使得当前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是适得其反。因此,在总结当前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成绩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正视问题,积极应对。
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成效的提升势在必行,可以从内在培育和外在促成两个层面,基于辅导员自身能力提升、高校制度建设、社会环境营造等多个角度探讨高校辅导员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1.夯实辅导员价值引领的“底气”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年版)规定,辅导员需要履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实践研究两个职业功能。教育部43号令规定高校辅导员应当具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和知识,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知识[4]。辅导员要从根本上克服价值引领的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就必须立足本职,厚植价值引领的政治理论根基,不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13];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成长需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勇于实践,用研究成果带动理论水平的提升,不断增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力和宣讲能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信和职能认同,在价值引领工作中真正做到敢想敢为,底气十足。
2.充盈辅导员价值引领的“地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高校辅导员做好价值引领工作,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截至2018年底,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达8.29亿,占全国总人数的59.6%,其中手机互联网使用的人数占98.6%,20~39岁的中青年网民占94.6%,微信和QQ等微媒介的使用率分别甚至高达83.4%[14]。“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促使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微平台呈爆发式增长和发展。“微领域”成为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碰撞和孕育的重要领域,网络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这就要求辅导员勇于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载体,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微信微博微平台、抖音直播大数据,从知己知彼发展到优己悦彼,采用更贴合学生实际的方式,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产品,通过丰富学生关注视域内的精神生活,塑造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使得正确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投射到大学生的现实成长之中。
3.凝聚辅导员价值引领的“人气”
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必须满足学生成长、成人的需求。只有真正适合学生需求和个性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赢得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从而提升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高校辅导员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结合学生的现实需要,将思想引领以帮扶和引导的形式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避免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两张皮”的现象;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体系,实施更加精准的思想引领,本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研究,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做到因人而异、因需供给,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
1.夯实“三全育人”平台,提供制度服务保障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校不仅是知识共同体,更是德育共同体[15],辅导员要善于协调与教务、学工等行政部门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多部门管理机制的完善,推进“大思政”格局的形成;与此同时,辅导员要获得专业课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的认同,充分挖掘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6],配合学校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机制。高校作为辅导员提升价值引领能力的坚实后盾,要构建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强化辅导员岗位胜任的技能化、服务定位的准确化、团队建设的专业化,从根本上激发辅导员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政治担当和责任意识,增强职业认同和工作自信;搭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坊和专家智库平台,鼓励辅导员主动学习、强化培训、注重研究、勇于实践,让专业化成为突破价值引领短板的有效途径。
2.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大学生价值引领工作是全方位、多角度的系统工程。和谐统一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培育具有正向塑造和导向作用。一方面,政府及各级组织要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彰显其治理优势和治理成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自愿趋近;另一方面,加强管理和监督,肃清社会不良风气,规范舆论导向,为大学生提供健康、营养的精神食粮;最后,在价值引领实践教育中,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设施,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社区治理和社会服务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