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彦鹏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群众工作,要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心为群众着想,全力为群众造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群众工作同样如此。
群众工作,是党的事业生根、发展与不断壮大的基础。始终密切联系群众,通过各种手段把群众的力量引入到党的事业中来,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任务和现实发展的需要,在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不断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群众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群众当家作主和自我解放;群众工作的直接目的是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凝聚力量,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群众工作,掀起了伟大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由此生根发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表现为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建设。被周总理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工程便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为了人民来修渠,依靠人民修成渠。“红旗渠的建设,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没有群众的愿望和创造,不会产生修建红旗渠的设想,没有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苦干精神,也不可能修成红旗渠。”[2]红旗渠的成功修建以及红旗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群众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是实行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对于我们党来说,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领导的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众,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手段;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工作方法。党的群众工作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工作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群众工作奠定了党的领导基础。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独特的群众工作方法,最大程度上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历时十年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红旗渠的修建。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充分说明,什么时候群众工作做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群众工作做得不好,党群关系受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到挫折。因此,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群众工作方法是做好党的事业的有力抓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的要求,努力形成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从抗日战争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到现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不难发现,群众工作方法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之中。可以说,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能够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党的领导无所不在。林县各级党组织坚持走群众路线,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使群众修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创造力充分迸发。
利益,是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动机和源泉。群众利益无小事,有效的利益代表和整合,是政党与群众形成合作、和谐、密切关系的核心部分。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有助于最大程度调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县委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做到了:
1.给群众以实际利益。1942年12月,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3]红旗渠工程前期,战线拉得太长,物资供应跟不上、后方支援跟不上、劳动力跟不上、技术指导跟不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群众具有了消极情绪。一些群众开始不求进取、牢骚满腹、说风凉话、消极怠工。为了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林县县委在盘阳村召开战略调整会议,对红旗渠总干渠实行分段施工,每修成一段,就放一次水,让干部群众看到漳河水能流入林县的现实。此次会议,县委把整个工程分为四期,分别是渠首至河口段、河口至木家庄段、木家庄至南谷洞段、南谷洞至坟头岭段。在一期、二期工程修建完毕后,县委书记杨贵通过调研走访,及时了解和把握群众心理,为及早让群众感到受益,提高获得感,调整工程规划,提出了先修第四期,把南谷洞水库的水引到坟头岭,再回头修第二期的“隔三修四”的战略转移。当南谷洞水库的水引来时,县委组织全县各公社干部群众前往参观。人民群众是最现实的,当他们看到水流过来的时候都激动不已,纷纷表示要抓紧时间回到工地上,力争上游加快建设工程的进度,让渠水早日流向自家的房前屋后。
2.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政治挂帅,固然是搞好生活的关键,但是生活搞不好,社员不能吃好、住好、休息好,再怎样政治挂帅,生产也是不会搞好的。人是铁,饭是钢,饭吃不好,是没有力气劳动的,房子坏了,会影响社员休息,不注意有节奏的修正,生产效率不会提高,社员家务劳动没有合理安排,也同样会影响生产的发展。杨贵书记在他的著作《和农村干部谈工作方法》中提到:“群众观点表现在高度关心群众生活上,就是要我们每个革命干部必须经常注意群众的吃饭、穿衣、住宿、疾病、劳逸结合等生活问题……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高度关心群众的生活。关心群众的痛痒,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妥善地安排好群众的生活。”[4]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说:“那个时候杨贵书记真的关心我们。在我除险任务最重的那段日子里,他每天晚上都要和我通电话,听到我的声音后问问我一天的情况,再三嘱咐我要注意身体。如果哪一天我下工晚了没有接电话,他就再打一次、两次,一直要到听到我的声音才放心。书记这么关心我的情况,让我浑身都有干劲,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觉得很光荣。”在群众生活方面,红旗渠党委和各分指挥部总支,都紧紧按照县委指示,认真搞好了民工吃、穿、住、劳逸结合和疾病治疗,先后组织专人,一方面到各公社督促要菜,要生活费;另一方面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并向县委、公社党委及时反映情况,使问题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指挥部每次开会都会对如何提高民工伙食质量问题进行研究,县委领导带头捐出席子、被褥给修渠民工使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群众打成一片,是了解群众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和日常需要的重要途径。也只有同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凝聚人心、获得信任,做群众的贴心人、引路人。当年的修渠过程中,全县上下一条心,干部群众同奋斗,具体体现在:
1. 深入调查研究。深入调查研究是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的最基本方法,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更是党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当年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是一位善于深入群众、善于调查研究的优秀领导干部。在他的文章《知难而上红旗渠》中提到:“我来林县工作前,任中共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1953年秋带领工作组在林县帮助工作,做过缺水问题的调查研究。1954年4、5月份调林县县委书记后,对山区建设作了多次调查。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5]于是,一场大兴水利的人民战争在林县风风火火展开。修建红旗渠之前,就工程到底修与不修,县委领导分头深入下去,向群众解释修建工程的利弊,可能会预见的问题,成功后的情况,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这种调研不仅包括林县境内,还包括到山西平顺县引漳入林工程的饮水点去调查研究,多方面征求群众的意见。据《红旗渠志》记载:“两天时间行程约40公里,直达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有的人脚上磨起血泡,有的女同志累得腿脚肿胀,疼痛难忍,完成了任务,共同查勘了各公社修渠任务工段,作出了开工前的具体安排。”[6]盘阳会议调整决策前,杨贵书记更是徒步沿渠线走了三天三夜,深入查看每一处工地,向民工询问情况;在民工伙房吃饭,检查生活安排得怎么样。随着调研的深入,他发现问题确实不少。由于缺乏经验,对工程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又急于将工程尽快完工,工程出现了物资供应跟不上、劳动力跟不上、技术指导跟不上、后方支援跟不上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杨贵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决定立即在盘阳村召开引漳入林工地党委会议,研究确定引漳入林的战略问题。实践证明,通过调查研究召开的盘阳会议,是红旗渠修建历史上决定成败的战略性转折,它摒弃了林县县委之前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把红旗渠的修建扭转到一个正确的道路上来。由此可见,深入群众、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就是寻“宝”,切实做到手勤、腿勤、脑勤、耳勤、嘴勤,才能收集各方面的经验,找出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实事求是地解决具体问题,把工作不断地推向前进。
2.严格实行“五同工作法”。“基层干部离群众最近,群众看我们的党,首先看基层干部。”[7]修渠过程中严格实现“五同工作法”,即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从而调动群众的修渠积极性。在当年的工地上,“五结合”工作制深入人心,工地的党员干部坚持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指挥部主要领导既是指挥员,又是施工员,一大批领导干部长期战斗在工地上,深入一线,扎根群众,用勤劳和智慧,用巧干和实干,为广大群众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与群众同吃,当年的县委书记杨贵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有一次杨贵在工地上突然晕倒了,经卫生员检查后发现:这不是病了,这是饿晕的。司务长很内疚,赶紧为杨贵做了一碗小米稠饭。杨贵端着这碗小米稠饭说:今晚大家都吃这?司务长说:不是,你不是病了吗,给你做的病号饭。杨书记说:群众吃啥我吃啥,这碗饭谁做的谁吃,我不吃。没办法,又把这碗饭倒回了大锅里,成了三十多个修渠人的晚餐。县委书记是这样干的,大家自然明白应该怎样干。与群众同劳动,体现在当年工地上的方方面面。群众说“党员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当时工地上有不成文的规定,干部党员先试验,再给群众定指标。领导一天干5米,你给下属布置任务时只能到4.5米,你的行政级别越高,完成的指标就越高;行政级别越低,任务的指标相应地就减少。群众每天干的没有领导多,吃的可比人家多。正所谓领导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大伙都不是傻子,领导都那么能干,群众有啥可说的?
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效动员、组织、教育和引导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历史传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这些工作方法的应用随处可见:
1. 动员组织群众。组织群众是凝聚群众力量的根本途径。《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党的群众组织力就是党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精神文化活动、革命斗争和社会变革活动的能力。”[8]在动员群众方面,在红旗渠工程开工之前,县委通过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传播形式,面向全县下达了《引漳入林动员令》。动员令为饱受干旱缺水之苦的林县人民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般的美丽蓝图:引漳入林工程建成后,将有25个流量的水像京杭大运河一样滔滔流进林县。那时的林县将变成“渠道网山头,清水遍地流;旱地稻花香,黄山果树沟;库塘鱼儿跳,往来驾小舟;崖头建电站,夜晚明如昼;龙王大权归我掌,行云布雨任自由,林县人民永无忧的社会主义新山区。”[9]这些话给林县人民描述了美好的生活前景,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在组织群众方面,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根据工程任务和公社受益面积的大小,将任务分配到各公社,再落实到各大队。谁家任务谁家完,谁先完成谁下山。在劳动组织形式上,按照分工与协作的原则,实行“以公社编为营,以大队编为连,设连长、工程技术员和司务长、保管员各一人。以生产队成立作业组。同时在各营、连中成立了党团组织。连队干部实行连长、技术员、司务长、保管员‘四固定’办法,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予调换,以免工作脱节……民工实行1月一轮或2-3月一轮的办法。”比较固定的管理队伍和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既保证了红旗渠工程十年如一日的连续性、稳定性,又给了每个人经风雨、受锻炼、学技术的好机会。
2.教育引导群众。只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群众才能使群众产生正确的行动,形成强大的合力。红旗渠工地上采用多种方法教育引导群众。一是开展引漳入林工程意义大讨论。在一部人产生怀疑思想和畏难退缩情绪时,为了统一思想认识,工地党委组织各连队结合本村情况,动员社员忆苦思甜,回忆过去缺水时苦难的岁月,引导大家进一步讨论引漳入林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需要不需要修?应该谁来修?林县如何克服干旱缺水贫困的面貌?在修渠中碰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做逃兵?真理不辩不明。通过这样的讨论,把大家的态度和立场都统一到了修渠工作中,使大家坚定了修渠引水、改变生活、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信心和信念。二是学习革命英雄的模范事迹。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等先进典型人物,学习工地上血祭太行的吴祖太,舍己救人的李改云,放炮能手常根虎等先进典型。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难不难,想想英雄比比咱。大家有了对比、有了标杆,民工创业精神大振,大家把誓言写成标语,贴在工地墙上,写在太行山的石壁上,有不少党员、团员提出了“山不低头心不死,水不听用誓不休”的誓言。三是深入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工地建立了143个宣传队、413个宣传组,共有3897名宣传员,哪里有民工,哪里就有宣传员;各连驻地办起了墙报、黑板报,县剧团和各公社、大队的剧团、电影队经常深入工地进行慰问演出,并将工地发生的英雄人物和好人好事,编成小短剧表演。四是用正确思想武装群众。红旗渠工地上,白天修渠,晚上组织群众学习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著作,在思想理论方面给予群众以积极正确的引导,引导群众把心劲儿凝聚到修渠上来,提高了群众的觉悟,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干劲,克服了困难。五是严格施工纪律。增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红旗渠工地军事化管理,学习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切行动听指挥,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民工的集体主义观念。1962年1月10日,红旗渠指挥部发布了《民工应遵守的十项制度》,对民工的生活、劳动、学习等方方面面都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可以在无形中为群众树立榜样标杆,使群众感受到一种奋进的力量。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领导干部和先进模范的示范引领,才使得工程得以历时十年、终于辉煌。以县委书记杨贵、工程总指挥长马有金为代表的主要领导同志不搞特殊,不谋私利、与群众同甘共苦,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着每一位修渠群众。修建红旗渠时条件艰苦,很多群众甚至连山洞、窝棚也没有,只能露天席地而住,在这样的情况下,杨贵同志带头抽出自己床上的炕席捐给工地,随后县直机关和厂矿的干部职工一共捐出了5000张席子送到了工地上供民工搭席棚用。为了使修渠民工尽量不饿肚子,县直机关干部把每月29斤的粮食供应标准减为27斤,每人每月节约2斤,送往红旗渠工地。指挥长马有金同志在工地上与青年人比赛轮捶打钎,一股劲能打120锤,一般人都比不过他。有奋斗就会有牺牲,风华正茂的技术员吴祖太、年仅17岁的王管明以及已经60岁高龄的张根虎等,以其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修渠人。吴祖太是河南省原阳县白庙村人,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1958年,吴祖太调林县水利局工作。为了林县的水利建设,多次推迟婚期,直到1959年春节未婚妻来南谷洞水库工地看望他,才举行了婚礼。1960年初,他参与红旗渠工程的勘测和设计,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道,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拿出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工程股副股长。为了保证工程顺利进展,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依据勘测数据,绘制每项工程施工图纸,成功解决了青年洞、白家庄空心坝、王家庄隧洞等施工难题。同年3月28日,他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长、姚村分指挥部负责安全的领导李茂德在察看王家庄隧洞险情时,洞顶塌方,不幸牺牲,年仅27岁。根据吴祖太同志生前愿望和在水利建设上作出的贡献,林县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英雄人物的壮举,变成推动工程建设的巨大力量,整个工地掀起了学英雄、看行动的热潮。随着红旗渠工程不断延伸,也不断地涌现出像任羊成、路银、常根虎、张买江、王师存、韩用娣、郭秋英等一大批不畏艰难、吃苦在前的模范人物。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是一种从主观到直观所散发出来的魅力,可以在无形中为群众树立榜样标杆,使群众感受到一种奋进的力量。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模范会产生示范、带动、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可以产生凝聚人心、弘扬正气,催人奋进的作用,产生“一花引来万花开”的效应。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正是因为我们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出去,以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梳理榜样,模范地影响和带动广大修渠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成为修渠群众的贴心人、主心骨。
早在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10]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党的性质、党的宗旨不能变,作为党性集中体现的“红旗渠精神”都会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为了群众是价值目标,依靠群众是工作方法,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习近平曾经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幸福去奋斗,是共产党人赢得人心的根本所在。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树立起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思想,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和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林县的缺水问题想尽了办法。以林县县委为代表的林县共产党人,正是在这最艰难的时刻,作出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的重大决策。红旗渠的修建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县委领导班子遇到的政治风波、工程本身带来的直接压力、项目资金方面的压力、社会环境的压力……如果没有牢固的群众观点、没有高度的责任意识、没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红旗渠是很难建成的。修建红旗渠,既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红旗渠特等劳模李改云说:“红旗渠是怎么干成的?我看就是两条:领导的决策和群众的干劲。只要这个决策是想老百姓所想,为的是老百姓需要的东西,那老百姓就舍了命跟你走。”特等劳模任羊成说:“以前搞水是为了人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也是为了人民,要让人民富起来。道理都是一样的。只要党的政策真正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有的是干劲,咱们就没有干不成的事。”由此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党的各级组织总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这便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实践和历史再次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就能将群众聚集在一起,确保各项事业稳定有序地推进。
深入群众,就是要在群众中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在一起,干在一起,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就是在深入群众的基础上挖掘第一手资料,善于发现群众面临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在调查研究并充分酝酿的基础上,林县县委于1959年5月提出了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构想,一边派技术人员对渠线进行勘测设计,一边向省委、地委领导汇报求得支持,尔后又反复征求全县干部群众的意见,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于1959年10月10日正式作出了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正确决策,迈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步,为红旗渠的修建奠定了最重要的前提。”[11]调查研究的过程,是领导干部提高认识能力、判断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过程。在工程遇见难题时,林县各级领导干部到公社里、村子里跑前跑后,和群众见面,给大家讲修渠的事儿,同时也征求群众的意见,如何解决面临的问题,争取把动员工作做扎实。正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有了盘阳会议的召开,也正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红旗渠工程才能够在面对问题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团结各方面力量顺利完工。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创造奇迹的力量源泉。修建红旗渠的年代正值我国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但把水引过来,也是林县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办的事情。面对资金问题,县里组织公社、生产队的部分劳动力组建工程队,到全国一些城市承揽工程,将所得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用于工程建设;面对技术问题,林县县委积极向群众请教,依靠群众掌握本地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为红旗渠的修建提供必要的参考意见;面对物资紧张问题,群众上工地自带干粮、自带工具,自己生产需要用到的石灰、水泥、炸药。红旗渠修建的过程虽然比较艰苦,没有条件依靠物质激励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但人民群众在自我实践、自我教育中懂得了谁修渠、怎么修的道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党的领导下攻克难关,修成了一条生命渠、幸福渠。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开展主题教育,要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接受红色教育中守初心、担使命。”[12]红旗渠精神是个富矿,其中蕴含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可以从中学习工作方法。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我们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推动中原更加出彩,就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像当年在林县群众中流传的话:“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搬山头”。当前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这已经成为新时代河南人的奋斗目标,也成为红旗渠精神在河南的当代主题。进一步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就要挖掘其时代价值,运用好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群众工作方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