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霞 贾身茂
我国香菇栽培技术的发展进程
王瑞霞1贾身茂2*
(1.《食用菌学报》编辑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403;2.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
我国香菇栽培技术经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木屑栽培3个发展阶段,在前期评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段木栽培阶段和木屑栽培阶段的发展进程进行具体的回顾总结。
段木栽培;木屑栽培;菌棒;工厂化栽培
我国香菇栽培起源于公元1000—1300年[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香菇栽培技术经历了砍花法栽培、段木栽培、木屑栽培3个发展阶段。
砍花法栽培起始于我国800多年前,由吴三公发明,为在深山密林的倒木上砍以疤痕,利用自然界中的孢子定植在原木上培养香菇,是一种半天然、半人工的栽培模式,产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然界中香菇孢子的密度和质量。这种方法对气候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成功率较低,一般为30%~40%,甚至会完全失败。因为生产无保证,当时的菇民认为香菇的生长很神秘[2]。
民国时期是香菇栽培进行技术改良的重要时期[3, 4],但仅是开了个头,在个别地方进行小面积实验[5],并未完成段木栽培技术的完善与推广,“砍花”法仍然是主要方法。从香菇栽培技术发展史的角度讲,民国时期是香菇传统栽培与新法栽培的技术交汇期。
中国香菇栽培技术的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兹综述如下。
20世纪50年代的10年是香菇大面积生产的技术准备期,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初为上海市农业试验站)食用菌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陈梅朋做了很多工作。1956年,陈梅朋等研制木屑菌丝体菌种成功,并在景德镇、龙泉进行了香菇的段木栽培试验。1958年,陈梅朋等正式生产香菇的木屑纯菌种,并在全国各地举办培训班,香菇段木人工接种栽培新技术得到广泛传播,在全国迅速普及。1959年冬,陈梅朋以上海市农业试验站名义发文与浙江省龙泉县食用菌实验场合作,进行了27个阔叶树种的出菇对比试验;之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张素祥、罗宽华等,福建三明真菌实验站黄年来、吴经纶等均进行了菌丝体菌种接种段木的试验,后逐步在全国山区推广。
香菇纯菌丝体菌种分离成功,应用了3级培养扩大生产体系,并推广到生产上。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结束了我国延续了一千余年的由孢子自然接种栽培香菇的落后局面,开启了人工培养菌种并人工接种、人工制作培养基进行科学管理的新法栽培[6],同时为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由陈梅朋执笔,上海市农业试验站(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前身)编写的《食用菌栽培》(1959)[2]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摘录如下。
“香菇纯菌种培育和香菇栽培技术革新等的试验研究是于1957年春在上海市农业试验站开始进行的。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很快地在同年冬季就先后获得了纯菌种培育以及用纯菌种进行人工接种于木材和锯木屑等一系列香菇栽培技术革新试验的成功。
其中用锯木屑代替木材栽培香菇成功,更具有下列几点重大的意义:(1)克服了发展香菇能造成大量耗费木材以致影响建设或香菇生产因受到木材的限制而不能充分发展等矛盾和困难,为发展香菇生产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2)解除了香菇只能在山林地区栽培的限制,这样不仅扩大了香菇栽培的区域,有利于香菇的发展,满足供应的需要;且为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的人民公社发展多种经营添了一个新的项目,有助于增加社员的收益,同时还能为城市和工矿区的人民提供一种营养价值高、口味更加鲜美的新鲜香菇,再就是彻底改变香菇以往半天然、半人工的栽培方式,成为完全由人工控制的栽培,这样对于提高香菇的品质和产量就有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这些试验研究的成果,一经宣布,立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所采用,并于1958年3月底至4月初在江西景德镇召开了有11个省区100多位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了用香菇纯菌种人工接种的实地示范.......上海市农业试验站为了支援各地的迫切需要,除自行加班培育香菇纯菌种14万瓶供应外,还帮助江西、广东、福建等省建立了香菇纯菌种繁育场各1~2所;此外还为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苏、浙江等24省市培养三百四十多位食用菌的技术人才,今后还将设立专门训练班,不断地扩大食用菌方面的技术力量。”
可见,当时香菇栽培技术革新已在全国各地展开形成高潮。该书在“香菇栽培法”之“一、旧法栽培香菇”中首次使用“砍花”一词。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香菇的纯菌种培养法”。这部书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为我国香菇新法栽培奠定了科学技术基础。
半天然半人工状态下的“砍花法”栽培发展成为完全人工控制下的段木栽培,香菇产量成倍增长,陈梅鹏先生对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我国食用菌产业技术的开拓者;他所发表的著述和有关文章,是我国大型真菌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6]。
上海市农业试验站继1956年制成香菇木屑菌种后,锯木屑瓶栽试验也于1957年取得初步成功。但由于当时我国塑料工业落后,瓶栽香菇出菇固然容易,但必须破瓶,菌盖方能舒展,生产成本过高,未能推广。但其证明以木屑代替木材生产香菇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可以获得比木材栽培更高的产量[7]。
1960年,陈梅朋采用木屑代替段木栽培香菇取得成功。1964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何园素、王曰英等取得锯木屑菌丝体压块栽培香菇技术的成功,产量达到“每平方尺0.75公斤鲜菇”,生物学效率大大提高。这项技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使广大山区和城市郊区等一切有木屑、棉籽壳等有机纤维的地方,农民都能投身香菇生产[7]。期间,黄年来以孢子分离和组织分离制作成功锯木屑纯菌种,提高了香菇产量。1965年,中国科学院中南真菌研究室张素祥、罗宽华等试用“段木纯菌丝接种法”获得成功,进一步提高香菇产量。1974年,何园素、王曰英等开展压块栽培香菇试验筛选出配套菌株‘7402’ ‘7405’,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上海农业志》(http://www.shtong.gov.cn)记载:“为改用木屑代替段木栽培香菇,上海市农业试验站自1957年开始进行试验,于1960年获得初步成功,因产量不高不稳而未能推广。1974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引进日本的早熟丰产良种,筛选出适宜木屑栽培的香菇菌株‘7402’,经过连续4年试验获得成功。具有出菇早、整齐、菇形圆正、对温度耐受幅度大的优点,木屑栽培的配方为木屑78%,米糠20%,糖、石膏各1%。1979年上海郊区推广约13万平方米。”
1985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完成的《香菇木屑栽培及良种选育》项目,被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木屑栽培成功,打破了香菇只能在山区生产的地域限制,扩大了原辅材料的来源,为我国成为世界香菇生产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古田县大甲乡农民彭兆旺改良香菇木屑压块栽培模式,发明了香菇人造菇木大田栽培方法,首创“木屑菌棒袋栽”技术。该方法简化了栽培工序,将香菇栽培从室内转移到大田。此技术1984年研究成功,三年时间即在福建省推广到8个地市、36个县。1986年福建省袋栽香菇高达1.4亿袋,干菇产量达8 000吨,占全国香菇产量的35%左右,使我国香菇产量提高一倍。1987年7月17日,彭兆旺等完成的“室外木屑袋栽香菇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在福州市通过鉴定,开辟了我国袋栽香菇的先河,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福建古田室外香菇大田袋栽模式[8]。
之后,香菇从业人员还对其技术进行革新,分别发展形成了以下模式。
(1)层架式花菇出菇模式。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寿宁县将摆地出菇模式改为层架出菇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省工省时,并提高了花菇率,对香菇品质的提升(菇形圆整),起到重要作用。
(2)免割保水膜袋栽技术。21世纪初,该技术由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研发成功,不需人工割口出菇、省工省时,为菌棒营造“内湿外干”的小环境,使子实体畸形率下降,香菇品质提高,是“南菇北移”的关键技术之一。
(3)设施化制棒生态化出菇模式。该模式耦合技术、设备和人工等生产要素,由企业负责高投入、高风险的技术集成和香菇菌棒的规模化生产,供应成熟菌棒给基地菇农进行生态化出菇管理。该模式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与上海大山合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并首次在云南应用,能降低成本、提高人均产出。创立十余年后,在全国香菇产区示范推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香菇栽培技术的革新,使我国香菇的产量和栽培区域,以及从业者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广东省微生物所、三明真菌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室、商业部昆明食用菌所、中科院微生物所、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等为首的一批科研单位,形成了我国香菇产业科研技术的推广网络,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自中央至省、地一级相关科研部门、大专院校都设立了香菇课题组或研究室,承担了国家和省一级重大研究课题,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如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所以潘迎捷、谭琦为主的一批科研人员,在香菇细胞质融合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当年的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经营管理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一大批高等院校设置食用菌专业或相关课程,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在香菇的良种选育、有性杂交、辐射和化学诱变育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7]。
香菇工厂化栽培是发展趋势[8]。工厂化栽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创新性的技术。自2015年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良种繁育中心团队对香菇液体菌种关键技术进行研发和推广,获得了较为成熟的液体菌种配方和发酵工艺,并采用符合国情的设施化制棒、生态化出菇的方式,实现规模化应用,引领产业发展新风向[9]。香菇是“国菇”,在我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使香菇产业发扬光大。
[1] CHANG S T, P G MILE S. Historical record of the early cultivation ofin China[J]. Mushroom journal of the tropics, 1987(7): 31-37.
[2] 上海市农业试验站. 食用菌栽培[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9.
[3] 张寿橙, 赖敏男. 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4] 张寿橙. 中国栽培香菇史[M].杭州: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3.
[5] 贾身茂, 王瑞霞. 民国时期香菇的段木栽培及技术改良述评[J]. 食药用菌, 2018, 26(1): 57-60.
[6] 贾身茂. 陈梅朋先生的食用菌著作与贡献简介[J]. 食用菌, 2018, 40(4): 72-74.
[7] 黄年来. 中国香菇栽培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4.
[8] 谭琦. 中国香菇产业发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7.
[9] 莫明珂.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成功攻关香菇液体菌种技术规模化应用引领产业发展新风向. [2019-03-05]. www.emushroom. net/news/201903/05/30494.html.
,E-mail:smjia_2006@163.com。
S646
B
2095-0934(2020)05-3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