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安徽审计职业学院会计系,安徽合肥 230601)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涨,造成就业形势尤为严峻。为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我国教育部门协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从而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各高职院校都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由于当今社会正处于创新推动进步的重要改革阶段,需要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在锻炼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时候,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也是不可忽视的[1]。
创业教育理论最早出现于1999年,那时创业教育的基础是重视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把创业教育和学术与职业教育放在了同等的位置,而且还明确了创业教育对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作用。创业教育理论的出现,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劳工组织和国际教育署等都非常重视该理念,随之有关的支持政策也相继颁布。[2]我国是亚太地区成员国,利用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是顺应世界教育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这导致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也愈加严重,成为目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我国就业现状被经济危机的惯性所波及,不能确保毕业生就业的不可变性以及社会用人需求的结构性问题,即毕业生的求职目标和实际情况的区别,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为了解决此问题,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理论,2015年教育部综合分析当时的情况后,再次提出要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的发展,提高创新指导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在学习教育内容中加入大学生创业的有关内容,切实提高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降低因为就业难而对自身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真正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最大的不同,也是其最主要的优势就是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既可以满足不同行业一线岗位的实际需求,还可以有效面对就业改革的高质量的专业性人才。目前,我国已经处于创新发展的重要阶段,产业结构的改变和其他众多原因的影响,导致社会对全能型人才需求增加,若是求职者的能力单一,可能会诱发企业用人与人才就业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激烈。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是“职业”,所以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社会的需要来改变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体现高职院校所独有的优势与特点。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出口增速的减缓,导致多数出口企业出现了利润下滑、亏损,甚至有部分企业倒闭,致使低端制造型企业转型迫在眉睫。鼓励高职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可以降低社会就业总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创业人群的集中,形成产业集群,通过政策的扶持,降低创业风险,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要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改革开放40年来,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依托的主要是以国家为主导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这两者都离不开中国巨大的人口红利的贡献。目前,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中国社会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被供养,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生产线劳动者挤出效应明显。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制造“工程师红利”,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为中国制造业提质增效,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保驾护航。
创业意识是促进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源动力,可以推动大学生真正了解创业知识,增强自身的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不成功的原因大都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信心,所以高职教育需要进一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理念,使其能够更加富有创业意识,从而提高创新精神,进而为自己将来职业道路的发展奠定基础。[3]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基本上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尽管他们具有足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是却缺乏足够的独立能力。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利用相应的教育方式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同时增强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优化大学生整体创业素养,为其创业实践奠定基础。
所有的创业行为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若要确保创业教育的实用性,仅靠创业专业课并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主动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活动,结合文化课、创业课和其余有关的课程,构建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极大地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拓宽其知识视野,逐步提高市场洞察能力。
站在刚出校园的大学生角度上来看,创业存在重重困难和大量不确定因素。一部分大学生只是靠一时的兴趣来创业,常常会缺乏创业风险意识,这也就导致风险出现之后,他们会缺乏相应的应对措施,这也是大学生创业率一直难以提高的最主要原因[4]。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推动大学生风险意识的提高,使其可以主动面对风险并养成防范风险的习惯。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其教育质量息息相关,所以,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据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师的现状分析,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缺乏创业实践经验。所以,高职院校要支持教师尽可能多地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师资力量,改善创业教育的质量。具体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力量:
4.1.1 动员创业有成的校友担任创新创业课程导师
各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乏事业有成的校友,可以将这类人才请回学校,为在校生分享创业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以榜样的力量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进行创业,并由成功校友进行必要的指导,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4.1.2 鼓励校内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创业创新能力
2018年,国家人社部出台了《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离岗创业。高职院校作为事业单位,属于国家政策鼓励的对象,应该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从事创业创新活动,并带动有意愿和能力的学生,组成团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对创新创业教育来说,高职院校可借助“校企合作”方式,建立更有效的综合实践平台,从而给学生带来大量的创业实践机会,真正实现创新教育理论的需求,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一是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现状,最大程度地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同时安排专业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一起研发能够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创业项目,推动经营管理模式企业化发展,做到盈亏自负。另外,高校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贷款支持。二是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给他们建立专业的创业工作室,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给学生带来虚实有效结合的创业实践项目,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精神,提高创业实践能力。三是建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在于,可以确保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地应用于日常教育过程中,进而极大地保证创业教育的实用性。[5]高职院校需要安排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基础课程,把与创业有关的基础知识对大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完善分层教学计划,例如对大一学生开展创业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等,帮助他们树立创业基础意识;学业完成前,就要侧重创业能力的培养,例如开设人际沟通、运营管理等课程,主要就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临近毕业时就要开始侧重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方面的教学,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持续地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重视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性,确保创业课程体系富有时代价值,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正面影响,真正提高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来真正提高其创业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需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仅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还要增强师资力量,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展,重视学生自身特色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来确定各个时期的教育活动与目的,按照学生自身的现状来完成有效的调整。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明确学生的未来发展目标,引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6]。
时代的快速发展,就业环境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高职院校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培养合格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更应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利用真实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引导有能力的学生积极创业,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最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