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0-12-26 09:38:35凌双英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高职

凌双英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安徽合肥 231131)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课程、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形式,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不是在常规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一门新的课程,是一种课程观,提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方面、各阶段,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1 高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

2014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批准实施《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上海的部分高校相继推出《大国方略》《治国理政》《人文中国》等一批“中国系列”课程,聚焦课程思政。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做人的工作,中心环节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上海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逐渐形成样板效应。在中国知网上检索,2010年12月3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六年之间以“课程思政”为篇名或主题发表的论文只有1篇,2017年一年达到了54篇,2018年以来截止2020年2月底的两年多时间里达到了2096篇,上海的课程思政辐射示范作用已经得到彰显。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提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进一步强化了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3]

2 高校课程思政的内涵

根据高校“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高校课程分为显性思政和隐性思政两大类别。显性思政课程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思政课程指非思政类课程,主要包含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4]开展课程思政,一方面要强化显性思政课程,发挥其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细化隐性思政课程,挖掘高校所有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全员、全课程、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协调同步,合力育人,相得益彰。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体现在两者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及价值观导向上的一致性。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从不同视角阐述国家、政治、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上的认同,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服务于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5]都坚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行”,即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保持统一方向前提下行动一致,互联互补,共享共进。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扩大辐射范围,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6]隐性的课程思政是显性的思政课程的辐射与延伸,是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同向同行,共同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

3 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已逐渐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但在显性的思政课程之外,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作用还不够明显,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需要进一步明晰。

3.1 建立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建立课程思政宏观协调与指导性组织机构,制订规章制度,明确建设内容,强化保障措施,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形成全员、全课程、全过程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全体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和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全体教师都要有课程思政的意识,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全部课程都承载着育人功能。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不能陷入思政课程的孤岛,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思政课程保持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科学实施课程思政,把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上出“思政味”“育人风”。要全过程开展课程思政。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只有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取得可持续的实效。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好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作用,使教师更好地履行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更好地担当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7]。进一步加强专职思政队伍建设,把思政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党务工作者纳入到思政队伍整体建设中来,开展专职思政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1+1”结对指导模式。教学团队以课程组为单位梳理思政教学元素,搜集汇编思政教学案例,形成特色教学设计方案。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轮训,定期开展课程思政经验分享会、讲坛、集体备课、公开课、教学比赛等活动,加强教师的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加强名师示范引领。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推进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

3.3 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灌输,生硬说教。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要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育人效果。要采取体验式教学方法,把教师的理论说教转变为学生的主题活动参与和专题社会体验,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思想素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用革命历史事件、正反面人物故事、时事新闻、社会热点、影视节目、明星网红等案例,将深奥晦涩的思政理论与价值观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要开展讨论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在互动交流中把正确的思想内容与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要开展情境模拟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未来职场中的岗位角色与职业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打造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模式。高校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课程进行重构和优化,催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8]利用QQ、微信、博客、微博、直播平台、资源平台等新媒体系统,搭建课堂内外、线上线下、跨时空、立体化、零距离的网络化课程思政云教育平台。

3.4 增强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各类课程的教学评价中要体现德育评价元素,使德育效果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思想素养的提高与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激励教师自觉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加强形成性多元教学评价。检查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中有没有课程思政的元素体现,组织思政专业教师听课,教学督导推门听课,教学管理部门定期听课,督查教师对教学资源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情况与效果,结合信息化手段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馈意见,建立师生双向互评制度,增强对学生价值认同的评价。面向社会开展教学评价,把家长、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对学生思想品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等的评价,纳入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中,并强化对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高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珠”育人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