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京立医院(458030)程秀娟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7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对照组女20例,男25例,年龄21~67岁,平均(37.61±3.98)岁;试验组女21例,男24例,年龄20~65岁,平均(37.59±4.01)岁,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为偏头痛,排除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认知障碍患者,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基础治疗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针对环境护理,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整洁的就诊环境,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定期消毒,注意通风。②针对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病时疼痛剧烈,易产生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亲切细心的为患者讲述偏头痛相关知识,了解患者忧虑,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保持较为平和的心态。③针对日常康复护理,针对患者疼痛,护理人员可通多心理疗法、行为疗法、暗示疗法等缓解患者的疼痛,也可以通过音乐转移患者注意力,保证患者有充足睡眠,适当按摩放松身体,适当有氧运动舒缓身体。④针对家属护理,在对患者护理的同时,应做好家属相关护理,指导患者家属与患者多交流,多沟通,缓解患者情绪,提高患者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头痛缓解情况试验组头痛持续时间(8.39±1.68)h,头痛发作频率(2.67±0.67)次/月,对照组头痛持续时间(12.08±3.27)h,头痛发作频率(3.57±0.68)次/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S A S、S D S评分 试验组SAS为(40.38±4.68),S D S 为(2 9.6 7±4.3 7),对照组S A S 为 (4 5.9 1±4.6 7) ,S D S 为(35.18±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偏头痛作为常见的神经血管性疾病,造成患者恶心、呕吐、持续头痛,需要在安静环境里休息方可缓解,患者长期遭受疼痛折磨,易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时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建立健全、全面、连续护理系统,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提高患者依从性,整体改善治疗效果[1]。针对性护理作为新型、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模式,从环境护理入手,为患者营造轻松就诊环境,降低患者的抵触情绪,从心理干预入手,通过护理人员专业心理学相关知识开导患者因病痛折磨产生的负面情绪,通多疼痛护理,采用专业心理暗示、按摩等手段有效缓解患者出现的剧烈疼痛,使患者生理、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2][3]。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针对护理,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提升患者整体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促进良好的护患关系[4]。针对性护理干预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平衡患者体内神经系统抑制和兴奋状态,隔离引发疾病的病因,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强化治疗效果[5]。综上所述,护理干预有效缓解偏头痛患者的头痛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