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固始县妇女儿童医院(465200)岳少荣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月我院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组(n=46)和参照组(n=46)。参照组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27.46±3.12)岁,孕周35~40周,平均孕周(37.52±1.12)周,初产妇29例,经产妇17例;联合组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7.98±3.37)岁,孕周36~40周,平均孕周(37.89±0.94)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18例。两组临床资料(年龄、孕周、孕次)均衡可比(P>0.05)。所有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均给予常规治疗:胎儿娩出后,均立即按摩子宫,静脉滴注缩宫素。①参照组行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治疗:消毒阴道宫颈,按摩子宫排出积血,牵引宫颈,宫颈穹窿4点进针,2点出针结扎左穹窿,相同方法于10点进针8点出针结扎右穹窿,阴窥器直视下,钳夹宫旁血管、两侧子宫动脉下行支,纱布包裹固定,术后置尿管,确认出血情况,若术后2h无出血取出宫颈钳。②联合组采用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卡前列甲酯栓(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800006)治疗,卡前列甲酯栓1mg置入阴道,于阴道前壁下1/3处贴附。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方法同参照组。
1.3 观察指标 ①止血有效率。有效:治疗后阴道出血减少,子宫收缩,0.5h内出血量<200ml。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②比较两组产后2h内出血量、产后24h内出血量。③对比两组产褥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分析,计数资料(止血有效率、产褥感染情况)以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产后2h内出血量、产后24h内出血量)以(±s)表示,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1 止血有效率 联合组有效45例,无效1例,止血有效率为97.83%(45/46);参照组有效37例,无效9例,止血有效率为80.43%(37/46)。联合组止血有效率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1,P=0.007)。
2.2 出血量 联合组产后2 h 内出血量(557.14±16.79)ml、产后24h内出血量(6 3 4.7 8±1 2.5 6)m l 较参照组(576.23±16.13)ml、(712.49±13.14)ml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产褥感染情况 联合组产褥感染1例;参照组产褥感染8例。联合组产褥感染发生率2.17%(1/46)低于参照组17.39%(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4,P=0.035)。
目前,临床常采用缩宫素、子宫按摩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但缩宫素半衰期短,易被胎盘吸收;而子宫按摩起效较慢,不适用于单独治疗大出血。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能机械性压迫止血,通过钳夹可减缓血流速度,形成血栓,还可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子宫反射性收缩,增强止血效果[1]。屈小洁[2]研究发现,在米索前列醇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基础上采用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治疗,能有效减少出血量,促进产后恢复。卡前列甲酯栓是一种前列腺素衍生物,通过阴道给药,可直接到达作用部位,增强子宫收缩,加快收缩频率,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目的[3]。本研究结果发现,联合组止血有效率97.83%较参照组高,产后2h内出血量、产后24h内出血量较参照组少(P <0.05),提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采用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联合卡前列甲酯栓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本研究还发现,联合组产褥感染率2.17%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采用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联合卡前列甲酯栓治疗,能降低产褥感染发生率。
综上可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采用子宫动脉下行支结扎联合卡前列甲酯栓治疗效果显著,能降低产褥感染发生率,减少产后出血量,临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