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梦雅 叶 枫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安徽继远软件有限公司)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发性的公共事件,该事件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可能造成人员、社会财产、国家名誉、生态环境的重大损失,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1]。在四类事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力较大,尤其是其可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同时,由于其具备传播性,可能引起全球性的经济及社会危机,是唯一一种具备传播性的事件。
2019 年7 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刚果(金)埃博拉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 年1 月30 日, 世界卫生组织(WHO)再次宣布新冠肺炎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过程中,科技新闻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普通受众可以通过大众传播和自媒体了解新冠肺炎的传播路径、疾病控制、隔离方法、治疗方法等信息。科技新闻通过传播专业、科学的防疫知识,让受众了解疫情、消除谣言、稳定社会舆情、建立战胜疫情的信心。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共有30 个省份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进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各类医疗机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全力确保防疫工作顺利开展,科技新闻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技新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自媒体等工具进行传播,其中自媒体以微博、微信公众号为代表,大众传播媒介以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为代表。从受众覆盖范围来看,自媒体和大众传播媒介,分别覆盖了不同年龄、知识背景、阶层的受众;从传播手段来看,运用视频、文字、FLASH 等多种形式。尤其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科技类新闻传播速度进一步提升,形式进一步多元化,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疫情信息需求,而大众传播媒介则通过其官方、权威背景,满足受众对准确信息的知情权。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果科技新闻信息传播不准确、不及时,便有可能引起负面社会舆情,引发社会公共危机,让媒体处于被动;如果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反馈舆情、迅速报道,则可以事半功倍。例如本次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开始,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新闻媒体及时性报道的要求下,各级媒体迅速应对,不仅开设专题报道疫情实时数据,还针对感染信息、传播方式、医疗研究成果、国内外疫情发展做跟踪报道,在第一时间传播最新的疫情信息,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前期,尤其是针对某种情况不明的病毒,科技新闻相较于其它类型新闻有着特殊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新闻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期可以有效消除公众恐慌,起到科普解释作用,为后续社会全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奠定了舆论基础。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是分阶段发展,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前期主要是进行科普,有利于稳定公众情绪;中期可以有效发动群众助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决;后期可以进一步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再发生。所以,新闻媒体应该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更加注重对科技新闻的报道,利用科技新闻引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的正确走向。
相较于以往的科技新闻传播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过程中尤其注重利用众多舆论领袖进行新闻传播,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过程中,由于前期信息发布不及时,带来一些负面舆情。面对这种情况,大众传播媒介和自媒体纷纷通过医学专家、知名院士等舆论领袖,进行多种形式的科技新闻传播。2020 年1 月20 日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在接受白岩松采访中首次明确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可以人传人[3],并在采访中介绍了普通人该怎样防范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是什么等病毒学和防护学知识。随后,大众传播媒介和自媒体平台几乎全部转发了相关信息,第一次开启了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普。科技新闻的权威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取得了较好的科普效果,进一步稳定了公众情绪,起到了舆论稳定器的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期,由于受众不了解疫情,加上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自媒体的无序化管理,大量带有情绪化的谣言会借助受众的紧张情绪迅速传播,这些谣言可能会伴随着自媒体的分裂传播特性,迅速在全社会蔓延。随着谣言的传播,受众的不理智情绪会被激发,形成网络群体激化,这种激化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力,导致形成抗击疫情的阻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新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充分利用科技新闻及舆论领袖可以迅速传播真实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有效阻止谣言传播。
2020 年1 月31 日晚间出现了关于“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息,并迅速在各大自媒体公众号和网上流传,一时间双黄连口服液线上线下全面脱销。针对这种情况,“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在2 月1 日凌晨3 点20 分发布文章《为什么不该用双黄连预防新型冠状病毒》;7 点33 分,人民日报官微则发布辟谣微博,指出抑制不等于预防和治疗,阐述了双黄连的药物原理,进一步科普了新冠肺炎的预防知识,呼吁大家理性对待,不要盲目抢购。
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谣言时,新闻媒体应该迅速、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如疫情前期明确防疫的方式、方法以及传播的途径;在疫情发展中期,解释政府各项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疫情发展后期,阐述疫情可能的发展走向。通过全方位的科技新闻报道,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奠定舆论基础,形成正向舆论。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然性、破坏性,且社会影响极大,对政府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对紧急情况进行科学把控并稳定社会舆情,避免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要主动加强科技新闻报道,有效为政府应对疫情提供科学建议,在宣传报道上应以正面宣传为主,配合政府全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具体来说,在报道的角度上,应该站在受众视角去解读政府的政策,通过政策宣传促进政府的相关防疫措施落地;在报道的力度上,新闻媒体应该起到舆论监督作用,但要把握“度”;在报道的过程中,加强议程设置,利用医学专家等舆论领袖建言献策,介绍各地区先进抗疫方法,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思路,帮助政府尽快建立应对机制。如2020年3 月3 日,人民网报道了题为《疫情大数据助力人民战“疫”》的科技新闻,全面而系统地报道了大数据技术如何在武汉抗疫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疫情溯源和监测、防控以及部署起到的积极作用。该文章的发布,为全国各地抗疫提供了具体的经验和做法,有效地助力了全国抗疫。
科技类新闻可以有效融合科技知识和新闻信息,同时利用自媒体时代的多元化传播手段在提高权威性、价值性和公信力的基础上,加强针对性、广泛性和互动性。科技新闻传播可以及时传递科学有效信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到舆论引导的作用,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