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峰,廖兴禾,张永福,张琳琳,迟明祎
(1.航天工程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1416;2.航天工程大学航天保障系,北京 101416;3.陆军装甲兵学院士官学校指挥管理系,长春 130117)
装备维修保障力量是实施装备维修保障活动的主体,是保持和恢复装备战斗力的主要力量。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历来是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的重要内容。维修保障力量如何建设、如何运用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对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阅读、分析,发现系统研究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的著作、论文比较丰富。这说明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和运用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通过梳理近几年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的相关研究,总结其中的成果,以期抛砖引玉,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思考。
对于“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时所需要参考的文献,主要是在航天工程大学图书馆通过馆内的军事图书总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军事核心期刊数据库及装备学院学位论文库中进行查找和搜集。由于数据库更新问题,文献更新截止至2017 年年底。经初步检索发现,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只有6 篇,考虑到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包括建设、运用两个部分,为确保检索文献的完备性,以主题词“维修保障力量”、“保障力量建设”、“保障力量运用”进行共现词检索,检索到相关文献共有154 篇,对于所查找到的所有相关文献及历年的变化用图1 表示。从检索到的文献数量走势来看,维修保障力量相关研究是从2004 年后随着我军装备的快速发展,部队对保障力量的需求迅猛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催生了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相关理论的研究,在这一时期保障力量理论的发展呈井喷状态。
图1 文献数量走势示意图
基于关键词能够反映文章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关键要素,故本文选择以关键词为特征项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共现分析,关键词间节点过滤频次选择“2”,结果如图2 所示。由图2 可知,与“维修保障力量”关键字共现频次较高的词有“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军民一体化”、“装备保障”、“维修资源”、“装备维修”等,此外还包括“维修任务”、“维修保障能力”、“保障体系”、“各种装备”、“保障模式”、“对策”等。由此可推断,关于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4 个方面:一是针对某型或某类武器装备开展的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二是针对不同任务方向开展的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三是针对维修资源、维修能力、维修效果的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优化研究;四是围绕军民融合、军民一体化的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
图2 关键词共现示意图
本文对文献作者所属研究机构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如图3 所示。由图3 可知,从事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研究的单位主要有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原装甲兵工程学院、原军械工程学院、原装备学院、军事交通学院、海军工程大学、空军航空大学、原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等。可见,陆、海、空、火等各军兵种都十分重视维修保障力量方面的研究,而且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这些成果为保持、恢复部队战斗力提供了相应理论与技术支持。
图3 研究机构分布示意图
装备维修保障力量是装备维修保障活动的主体,建设科学、合理、完善的装备维修保障力量是顺利完成装备维修保障任务、保持装备战斗力的基本条件。
文献[1-2]揭示了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基本构成要素、构成模式及相关问题,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文献[3-4]针对某种(类)装备进行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的研究探索,研究其保障层次、保障职能、装备专业等相互联系,提出了一些建设建议。文献[5-9]针对不同军兵种在某种作战条件下的装备保障力量建设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构想以及解决措施等。文献[10-12]主要研究了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力量体系的建设问题,对军民融合提出了建设规划和构想。文献[13]针对战役车辆装备保障力量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设思路和建设举措。文献[14]针对编制体制改革后部队在编制结构、保障任务、岗位设置上发生的新变化,提出装甲机械化部队维修保障力量的调整优化建议。
装备维修保障力量运用是保障力向战斗力转化的根本途径,是保障力生成的核心环节,相关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歇。
文献[6-8]研究了不同军兵种在某种作战条件下的装备保障力量运用应遵循的原则、要求和模式。文献[11]介绍了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力量运用的基本原则、编组和保障模式。文献[15-16]研究了战时装备技术保障力量的构成、部署及有关问题。文献[17]对合同战斗中装备机关的运用进行了阐述。文献[18]对新机的维修层级、专业进行了重新划分。文献[19]认为,装备保障组织与实施的程序是各个阶段交织在一起,应采取多种复合式维修保障方式。文献[20]对机械化步兵装甲装备保障力量的运用方式和应重点把握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献[21]探索了联合战役第二炮兵后勤力量的配置模式和保障方式。文献[22]研究了现阶段航天专用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的运用层次和存在问题。
美国等发达国家军队十分重视发展装备维修保障理论,通过“实验室- 战争实践”这样反复迭代,形成一系列新的保障理论,如“预防维修(PM)”、“预测维修(PDM)”、“改善维修(CM)”、“风险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以及“精确保障”、“敏捷保障”等。
文献[1]介绍了美军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文献[2]认为外军装备保障力量包括体系构成扁平网状、结构组合多元化、运行方式快速综合、实施手段高效等装备保障力量等建设特点。文献[4]介绍了美国、俄罗斯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的组成,并对两国的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文献[23]强调了美军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中要注重核心能力的保持。文献[24]研究了合同商保障力量建设有关内容。文献[25]对世界上主要先进强国的装备保障力量进行了梳理,详细介绍了美、俄、英、法、日、德等国的装备保障力量的组织结构和发展现状。
文献[1]指出美军装备维修保障力量主要由建制内和合同商维修保障力量等组成,战区、军、师、团、营各级均下设建制保障机构,在战时对本级部队所属单位提供保障;同时广泛使用合同商力量。文献[26]介绍了美军航天装备技术保障力量的维修保障方式和维修保障管理模式。文献[27-29]介绍了近几次局部战争中,以美国为代表的军事强国正在探索新的装备保障方式,通过对装备保障力量优化整合、灵活运用,以达到在正确的地点与时间向联合部队提供正确的装备保障的目的。文献[30]提出,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实施非线性装备保障,矩阵式部署装备保障力量,运用多种保障模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目前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从上述成果中可以看出,按照研究类型划分,大部分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属于应用型理论成果,少有方法论类的研究成果,如图4(a)。整体上缺少方法论型成果指导相关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的研究与实践。
图4 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现状分析图
如图4(b)所示,各研究成果中多是以定性研究为主体。一些博硕士学位论文中存在定量研究,但定量研究方法相对陈旧,单一算法运用较多,新型智能优化算法的综合运用较少,优化求解的准确性和效率还有提高空间。研究成果的操作性、科学性不强,成果转化率不高。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如图4(c)所示,大多研究是针对某一军兵种、某一类武器装备、某种背景下开展的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多是大而高,少有能落到具体实际、紧贴部队、紧贴战场、紧贴装备维修保障实际的,缺乏对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和运用实际具体问题的指导作用。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如图4(d)所示,虽然略有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军兵种的武器装备,但多是对通用武器装备领域的维修保障开展研究的,研究成果内容中也多以通用武器装备为例,有张冠李戴之嫌,针对性、特色性不强,缺少对新型复杂专用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资源配置系统深入的研究。
基于前述的研究,提出4 点看法,以期对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和运用研究起到启发和指导作用。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看法。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方法论型的研究成果,是指导这类应用型的理论研究工具,是解决其高度问题。应用型研究成果是对待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解决其角度问题。诚如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中所述,当前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缺少方法论作为指导工具。下一步应着重研究类似于系统工程原理、面向对象方法、对象过程法等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理论成果。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装备维修保障系统呈现出复杂巨系统的特征,传统定性方法难以精准描述复杂问题。如文献[27-30]仅从定性方面进行描述问题,面对复杂战况、广阔战场,无法精准科学地描述问题。定量方法具有解决上述问题的优势。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给军事领域带来重要的变革,在现代科学技术爆发式增长的当今,针对愈发复杂的装备维修保障建设与运用问题,必须引入前沿的定量分析方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复杂网络等方法。运用这些先进的定量分析方法对问题进行计算求解,以提高装备的效率和精确性。
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的研究成果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可以直接指导实践。而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需要特别具体的研究成果。目前,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多是针对战略战役、某军兵种部队、某类型装备的研究,如文献[3-8]所述,相对比较综合、内容较大、层次较高。今后的研究应着眼部队和未来战争实际情况,具体到基层、战场,打通科研与实践的最后一公里,这也是科研与实践的鸿沟。只有将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研究具体到部队、战场,才能指导部队实践。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武器装备中的运用,既提高了武器装备的信息化程度,减少了武器装备的复杂程度,也增加了装备维修保障的影响因素。传统的通用武器装备的力量结构、编组样式、维修保障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逐渐不适应新型复杂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的需要,特别是伴随着武器装备类型多样化、系统集成化、数量递增化,同维修保障人员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备品备件数质量要求提高、经费总量有限等系列现实问题之间的矛盾,要求必须综合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从系统的角度、多维的视域,全面分析各种要素对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建设与运用的影响,确保复杂武器装备的保障和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