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绡
摘 要: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的表达习惯很大程度上是因中西方主客体意识差异所致。本文从物称与人称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英语表达中“无灵主语+有灵动词”、it作非人称主语、there be句型以及被动语态的汉译策略,汉语表达中有灵主语和有灵动词搭配的英译策略,指出了译者应根据译入语的语言特征注意英汉物称与人称主语的相互转换,以追求传神达意的效果。
关键词:物称主语;人称主语;英汉互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3
著名翻译理论家Eugene· A· Nida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每种语言皆有其特色”的观点,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两者在篇章、句法及词汇等方面均独具特色。以两者的主语使用偏好来看,英语更重视物称主语(impersonal subject)的使用,而汉语则偏向于使用人称主语(personal subject)。连淑能在《英汉对比研究》中就英语常用的物称表达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英语中并不用人称对事物进行叙述,反而是通过客观口气将事物表达出来,从而让叙述更具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语言结构也更加紧凑严密,语气则更加间接委婉;但是反观汉语在事物的叙述方式上则截然不同,汉语中的主体思维十分明显,所以汉语更倾向于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对客观事物进行描述,多使用人称来描述事物状态或行为。本文将从物称与人称视角探讨英汉句式差异,分析其具体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指出译者应把握好源语与译语的特点,在翻译时进行巧妙的转换,在最大程度上再现原文的神采。
1.英语物称主语与汉语人称主语差异的根源
爱琴海文明是英语民族文化的起源,一直以来爱琴海文明都崇尚“天人相分”,所以也才有了西方人更强调和自然相剥离开,希望能够人定胜天、战胜自然(包惠南,2001)。西方理性主义思维方式也很大程度上受其地理环境影响,其相对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铸造了西方人更崇尚自由的天性,在西方哲学史界观众,万物皆对立,且主客分明,所以它主张用更加严谨和科学的态度来审视世界,培养人们分析性思维习惯,突出理性,讲求实际,而这种思维方式对语言形式的影响便体现在了以“物”为主的语言主体上。
与之相反,汉族文化崇尚“天人合一”。因中原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优越的地理及资源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汉族文化,并催生出了中华子女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这也成为“包容万物、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基础(连淑能,2010)。一直以来我国传统哲学中主体意识都占据核心地位,所以汉语也更倾向于以个人角度来阐述观点、叙述事物。
2.英语物称的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
2.1无灵主语和有灵动词搭配
有灵动词(animate verb)与无灵主语(inanimate subject)之间的搭配结构是英语极为常见的非人称主语句,其中无灵主语即以为事物名称、抽象名词等作为句子主语,而并不使用人称代词,表示抽象概念、心理感觉、事情地点等,通过客观方式将句子语意呈现出来;而有灵动词是以bug、lend、sing为代表的行为或动作,其主体多为社会团体或人。通过有灵动词与无灵主语之间的搭配让句子更具拟人化或隐喻色彩,下文中笔者将从无灵主语的表示时间地点、心里感觉和抽象名词做主语时其物称和人称的汉英句式翻译特征。
2.1.1以时间和地点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由有灵动词充当
例1. The following year saw the death of his sister.
译文:第二年他的姐姐去世了。
例2. Every day added something to their knowledge of the officers names and connections.
译文:她们天天都能打听到若干个军官的名字及其社会关系。(《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
在这两个例子中,英文的句子以表示时间的短语the following year和Every day作为句子的主语,为无灵主语,谓语动词分别为有灵动词saw和added,具有一定的拟人色彩。例1中,译者将原句宾语成分中的his sister作为句子的主语,将原句的“他姐姐的去世”这样一件事情处理为“他姐姐去世了”这样一个动作,从人的角度来叙述,而将原句中的主语the following year处理为时间状语,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例2中,以Every day作主语,从侧面表现出班纳特一家人急切地想要打听军官们的消息,急于嫁女的心思。译者在翻译时也用了同样的翻译方法,将原句的主语Every day处理为时间状语,将“她们”置于句首作为主语,王科一明显注意到了汉语中的重人称特征,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做了以人为句子主语的巧妙转换。
2.1.2以表情感和身心状态的名词作主语,谓语动词用等有灵动词充当
例3. The happiness the superior advantages of the young women round about her, gave Rebecca inexpressible pangs of envy.
译文:利蓓加看见她周围的小姐们那么福气,享受种种权利,说不出的眼红。(《名利场》杨必译)
例3中,The happiness本意为“福气”,在此句中作无灵主语,表示周围小姐的良好的身心状态,谓语动词以有灵动词gave充当,让句子的生动性大大增加,同时也将英语典型的“重物称”特征表现出来。杨必在翻译过程中则按照汉语表达特征对句子主语进行了转换,以更主观的视角叙述了人物的心境。可以看出,原文更注重表达周围小姐生存状态很好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比较理性客观;而汉语侧重表现人物的心理,以人为行为主体。
2.1.3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作主语
例4. An invitation to dinner was soon afterwards dispatched; and already had Mrs. Bennet planned the courses that were to do credit to her housekeeping, when an answer arrived which deferred it all.
译文:没过多久贝内特先生便将请帖发出,邀请宾利先生来家里做客。而贝内特太太也开始张罗起早已计划好的几道菜,想要借机展示下其看家本领,但是却不料收到一封这样的回信将整个事情都推迟了。(《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
例4中,以An invitation to dinner作为主语,并且这一名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即“晚餐邀请”,谓语动词由有灵动词dispatch充当,将英文偏理性、重客观事实的表达手法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在翻译时,主语为贝内特先生,以人称为主语,有灵动词直接翻译,这样的转换不仅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而且体现出主语的主观能动性。
2.2It作非人称主语
英语句子中的主语有时会用“it”这一非人称代词指代,将英语重物称的特色表现的淋漓尽致,说话者用it可以避免使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如“I”“we”“you”,这样就不会被误会为是读者或是自己(蒋坚松,2002),进而将句子的物称特点充分体现出来,这也说明英美民族思维上具有极强的理性和民族客观性。
例5. It may, perhaps, have struck her that to have been honest and humble, to have done her duty, and to have marched straight forward on her way, would have brought her as near happiness as that path by which she was striving to attain it.
译文:大概她也曾想到,倘若她做个诚实而没有地位的人,尽责任,走直路,说不定也很快乐;只看她努力不懈的追求快乐,走的路却不见得比第一条离开目标近。(《名利场》杨必译)
例6. It is said tha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be widely applied in the future.
译文:未来人们会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这项技术。
在这两个例子中,句子中that之后才是真正的主语,it无任何指代性,主语被it所替代,突出的是句子内容的客观性,以降低主观性。例5中,真正的主语为have been honest and humble, to have done her duty, and to have marched straight forward on her way所表达的这样一件事,用it代替真正的主语,避免了句子存在头重脚轻的问题,而这个真正的主语也是主人公假设的这样一件事,很明显是无灵主语,在翻译时,译者以主人公“她”作主语,以她的视角作假设,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译文处理得十分巧妙流畅。例6真正的主语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无灵主语人工智能,原句并未提及动作的发出者,让叙述的客观事物,即“人工智能在未来会得到广泛应用”这件事处于中心地位,表达较为委婉、客观。在英汉转换时,译者找出动作的施动者,进行模糊处理,在译文中用“有人”作主语。在英汉翻译时,用人称主语代替物称主语是一种常用手段。当句子内存在以it为形式主语的部分时,要先对it的所指进行明确,然后在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来对句子结构进行组织。
2.3There be句型
英语中物倾向句子还有there be的句型,汉语的主语往往是具体的事物,也有不用主语的情况。
例7. There rose in his imagination grand visions of a world empire.
译文:一副世界帝国的伟大蓝图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
例7的There be 句型呈现出英语的物称倾向,there be结构用来代替真正的主语grand visions of a world empire,这并非是中文的常见用法,所以要先明确句子主语“他”之后才能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并且将其置于句首。
2.4被动句
英语还习惯省略实动者,所以被动语态比较常见,这样就可以通过一种婉转、间接、客观的方式将所叙述的事实或观点表达出来。汉语则恰恰相反,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的主体通常就是主语,英语的被动式“藏起”了作者或其他人称,一般句首或是信息中心位置就是所要敘述的客观事物,进而体现出了非人称倾向(连淑能,2010)。
例8. My purse has been stolen when I was having lunch at the diner.
译文:我在餐馆吃饭的时候钱包被偷了。
例8中,无灵主语My purse是谓语steal的动作接收者,钱包只能被偷,而不能是“偷”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原句中没有指出动作的施动者,而仅仅只陈述了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和状态,表达简洁有力。在翻译时,译者以人称“我”作为主语,作为句子的中心,表达更为主观,暗含了“我”无奈和难过的心情,读来十分自然,符合中文的表述习惯。
3.汉语人称的表现形式及翻译策略
中国人的主体思维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这一内涵,这是因为中国哲学自古探讨的就是人存在的价值、意义,以及人的本质,这门学问探究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正是因为如此,汉语才会具有显著的人称倾向。
汉人的思维习惯决定了汉语的有灵主语通常只搭配人称,非人类、无生命的事物通,其状态、变化或运动往往是无意志、无意识的,人却恰恰相反,其行为都是有意志且有意识的(连淑能,2010),所以汉语中常常能看到有灵动词与有灵主语的搭配。
例9.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译文: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o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背影》张培基译)
例10:他不怕吃苦,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
译文:Hard work never bothered Xiangzi, nor was he affected by any of the excusable yet reprehensible bad habits so common among other rickshaw men.(《骆驼祥子》葛浩文译)
汉语强调“人物的心情和状态”,以及“做事的主体”,以例9铠兰,“我与父亲”是人称主语,它搭配“不相见”这一有灵动词,“我”搭配“不忘记”。在汉英转译中,张培基将时间状语处理为句子的主语,并且巧妙地用it作形式主语代替more than two years,并将后半句处理为从句,以连词and作连接,通過物称转译将汉语的简单句巧妙地整合成为复合句,使得句子拥有了严谨的结构,译文流畅得体。例10中,葛浩文将原主语“他”用hard work这一物称主语表示,所用修辞手法为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巧妙实现物称主语和人称主语的转换,值得学习。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主语的选择上,英语和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在翻译时,译者要足够重视二者之间的不同,揭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了解两个民族思维模式上的不同,然后适时进行结构转换,辅以翻译技巧,确保所用语言形式与译入语习惯相适应,在最大程度上再现原文的神采,使翻译这项活动不仅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也使得翻译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Vanity Fair[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2]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7.
[3]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蒋坚松. 英汉对比与汉译英研究[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6]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老舍. 骆驼祥子[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