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
【摘 要】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提升了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度与广度。社交媒介的多元化发展及移动客户端的普及与推广,更是为中职院校教育管理和改革提供了诸多机遇与挑战。文中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着眼,以社交媒介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趋势为背景,在分析社交媒介多元化发展与中职学生群体的关联性、社交媒介多元化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向性影响后,提炼中职学生社交媒介正确应用引导的难点,继而思考如何提升中职学生社交媒介正确应用引导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 社交媒介多元化;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诸如微信、微博等各类新的社交媒介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迅速成为中职学生的线上社交优选平台。新型社交媒介的出现、兴盛与多元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际交往、自我接纳等方面的影响极大。
一、社交媒介多元化发展与中职学生群体的关联性
首先,社交媒介多元化发展可辅助中职学生拓展社交人群。
移动互联网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使社交媒介成为当下新媒体的名片。作为大众交流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社交媒介在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中所扮演的角色日渐多样化,且在改变传统人际交往方式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相对复杂并具有可拓展性的社会交往生态圈。时下,应用社交媒介的人群日渐广泛,尤其是在中职学生群体中,随着中职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模式、沟通方式等被社交媒介重塑程度的不断加强,中职学生群体耗费在社交媒介中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断增加。
第二,社交媒介多元化发展利于中职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参与社会热点。
作为正处在三观成型阶段的中职学生群体,利用社交媒介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方面可不断采集来自互联网中形态各异的观点、想法、知识,继而借此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辨识能力、知识内化和分析能力等,另一方面还可借助自由发言和自我表达等吸引他人参与到自己发布的话题中。通过此种方式,中职学生的自我肯定、自信心、被尊重感以及被承认感等都有可能被强化。
二、社交媒介多元化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向性影响
首先,盲从社交媒介信息,导致思想外化及民族意识薄弱。
社交媒介作为信息交流与沟通工具,其本身对言论是否积极的分辨、疏导、引导能力有限,尤其是在互联网网络监管力度不足的前提下,思想不成熟,正处在三观构建期的中职学生群体很容易受其影响,继而逐渐改变自身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使自身的行为与思想出现外倾化趋势,导致其爱国热情、情怀,民族意识等被逐步淡化。
第二,过度依赖社交媒介,导致自我封闭及人际交往虚拟化。
目前人手一机的情况在中职学生群体中已经比较普遍。社交媒介具有多样化功能,它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及平台生存和发展,而互联网生态环境本身就存在明显的虚拟性、门槛低、信息传递自由等特性,这意味着无论信息传递对象的身份是不是虚拟的第三者,过度应用网络言论自由权,都会导致行为失范及道德素质降低。
社交媒介的多元化发展会为中职学生应用群体带来更多的言论自由机会,但网络监管的不完善,社交媒介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以及可匿名发布信息等特质,又会使一些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介时,出现各种随心所欲、任意妄为的不负责行为。比如,普通家庭出身,却标榜自身是高富帅、白富美,一些学生为了成为“网红”或者为博得关注乱发帖、信息造假,随意辱骂他人,为了表现自身存在感,不负责任地肆意恶毒攻击、欺骗、“人肉”他人等。
三、中职学生社交媒介应用正确引导的难点
首先,法律法规不完善,网络监管环境修复难度高。
我国在信息监管和应用方面的管控力度不足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问题,始终是影响和制约中职学生社交媒介正确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很多学校对中职学生的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其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关注的重点也大多为如何塑造综合型、可适应企业需求及市场需求的人才。
第二,软硬件配备不足,学生心理痕迹捕捉难度大。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生的成长中应该占据极为重要的比重,但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却是心理咨询室设置不足、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配备不足,或者不设置和配置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
第三,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合理引导模式难以选择。
很多中职学生之所以依赖于社交媒介,一方面有可能因为社交媒介为其提供了其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信息、朋友,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是学生不知道如何自我管理,如何筹划和利用时间,如何完善自身等。
由此可见,中职学生群体是一个比较具有特殊性的群体,其生理和心理均处在成熟与不成熟的过渡阶段,其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独立的思想认知,但是与社会接触少,容易被误导。基于此,在选择引导模式时,中职院校和教师必须立足中职学生心理、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及普遍趋势,灵活调整引导模式和心理疏导模式,比如可通过面对面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等方式,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帮助其及时解除存积在心中的心理困惑,提升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曾菁惠,赵明伟.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创新研究[J].科技视界,2018(15):53-54+67.
[2]赵建芳,张本金,崔秀兰.手机新媒体环境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经济师,2018(05):206-207.
[3]郑文清.浅谈新型社交媒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J].才智,2017(05):55-56.
[4]杨敏,黄小梅.构建“微时代”背景下“95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APP[J].亚太教育,2015(14):10-12.
[5]许胜男.社交网站对大学生受众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