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果
【摘 要】 近年来,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和冲击,很多口传心授的民间传统手工艺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青少年与传统技艺文化间的隔膜越来越深,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本文以《剪挂笺,迎新年》一课为例,将民间剪纸艺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以创新的理念,开展小学美术剪纸特色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让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 传统民间艺术;剪纸;校本课程;经典文化
民间剪纸是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代表,剪纸在我校的纸艺校本课程中也占据较大比例。根据课程纲要的安排,剪纸技法的难度依学生的年龄增长呈现逐步加深态势,低年段以撕纸为主,中年段依托剪纸辅助简单的刻,高年段采取剪刻结合同步推进。凭借该教学模式,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参加相应社团的学生已具备由“点”到“链”的成体系剪纸知识架构,可以进行独立的临摹嘗试,但创作还需教师启发和引导。
纸艺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实施,需要教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由教师自编内容。因为正值新春到来之际,我们就设计了“年”系列的纸艺课,剪门神、创意立体年兽以及笔者下文介绍的以“鼠年”为主题的挂笺创作。挂笺又叫挂钱、门笺、过门钱等,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年”文化的象征。现在不少年轻人都不知道挂笺为何物,即使见到了也叫不上名来。这不仅是挂笺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悲哀。《剪挂笺,迎新年》这一课是一次新的尝试,将传统剪纸以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创新的视角下个性化实施。下面笔者谈一下具体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把“挂笺”引进课堂
借用视频、音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辅助美术课堂,可以在导课环节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浓厚兴趣,为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伊始,笔者播放一则山东方言版新闻联播,让学生自己到新闻中去寻找答案。有趣的山东方言引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一双双小眼睛紧紧盯着字幕,想找出这则新闻的主角——挂笺。笔者借助播放新闻视频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短短的一分钟内非常直观地让学生们迅速了解挂笺的基本知识,在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二、实物教学,把“挂笺”带进课堂
传统的美术课堂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实物教具具备可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实物教具,是一种直观有用的方式。学生通过对实物教具的观察和探究,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探索艺术的欲望。因为现在的小学生对于挂笺是比较陌生的,光看视频还是不能对其有个全面的认识。于是,笔者准备了不同类型的挂笺实物,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挂笺,通过小组讨论了解挂笺的组成部分以及中膛图案的寓意,有效掌握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发展知觉能力、美术欣赏力和表现力。在把“挂笺”带进课堂的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开发新品,让“挂笺”与时俱进
1.化繁为简,循序渐进。传统挂笺图案精美繁复,仅边框和穗子的剪刻就十分费时费力。对于小学高年级社团的学生来说,过于复杂的剪刻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笔者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化繁为简,只着重挂笺中膛的剪刻,对于不那么重要的边框和穗子就用简单的“对折”剪和“二方连续剪”一笔带过,以此达到精讲多练的目的,把更多的创作时间留给学生。
2.以鼠入画,乐学善思。挂笺中膛的图案门类很多,通常有吉祥文字、财神、鱼、花卉、生肖等。为了能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挂笺制作的方法,需要缩小中膛图案的范围,确定本节课挂笺的主题。正值鼠年,笔者通过齐白石笔下水墨画的老鼠,引导学生观察小老鼠在不同状态下的动态特征,接着利用真实的老鼠照片与剪纸艺术作品比较,启发学生发现添加镂空装饰纹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缩小范围,确定主角;欣赏名画,借鉴方法;对比教学,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设计挂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创新形象,挑战自我。剪纸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前非遗的传承面临着缺乏创新与开拓精神等问题,作品大都停留在照搬和模仿上,不敢突破传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力求做好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
在《剪挂笺》这一课中,笔者力争既能够承接历史继承传统,又能够与时俱进,对挂笺艺术贴近学生现代生活做进一步发展。挂笺的题材不能仅限于传统喜庆吉祥的图案模式,还可以通过增加现代创作元素来转变传统挂笺单一的样式。为达到此目的,笔者结合学生们喜爱的米老鼠这一卡通形象,引导学生将自己设计的老鼠形象拟人化:给老鼠穿上中国传统唐装,让老鼠手中拿着鞭炮,让老鼠看书等。通过拟人、夸张的方法给挂笺赋予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寓意,让学生体会到传统剪纸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四、课后拓展,让“挂笺”融入生活
课后拓展环节在美术课中容易被老师忽视和遗忘,其实有效的课后拓展可以对整节课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在课后拓展环节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换个角度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以《都门竹枝词》这首诗为例,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感受诗中“挂门笺纸扬春风,福字门神处处同”的春节喜庆的氛围,以及“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情感。通过学科融合,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经典诗词阅读相互渗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体会传承发扬的意义与价值,从而逐步实现“文化理解”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学生看着门上飘舞的挂笺,读着关于新年的古诗词,他们都想在课后为自己家制作并贴上挂笺。传统艺术不再是离我们遥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能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了。
【参考文献】
[1]费丹露.微视频示范,给小学美术课堂注入新活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9(17).
[2]白晓.剪纸教学中的“累加”文化[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0(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