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图书馆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2020-12-25 03:08王菲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12期
关键词:总馆国家图书馆景观规划

王菲

(国家图书馆)

1 图书馆海绵化规划背景

国家图书馆自2011年以来,历经多年不同区域的施工改造,总馆景观绿化一直处于荒废状态,各个景观庭院、广场、草坪等没有整体规划设计。改造后的广场只是简单恢复成草坪。其中7个内部庭院自87年建馆以来也未经维护修整,装饰石材多处开裂,内部杂草丛生,局部裸露黄土,临时用的水泥地面仍然保留等问题突显。与此同时,总馆南区雨水系统保留了建馆初期的雨水方沟系统,汇集雨水排至南长河内。各个建筑物的雨水以外排水至地面散排为主,周围建筑的大量雨水散排至庭院内,但是院内仅在庭院门口处设置一个雨水口,降雨量大时无法顺利排出。造成管沟低点处,持续积水,严重影响到我馆地下库房及设备房间的安全。

由于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快速发展,各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忽略了景观绿化建设。随之也带来了地形地貌与绿地植被的破坏,大量基础设施改变了原有庭院、馆区道路下垫面条件,增加了灰色硬化等。这些变化导致馆区雨水调蓄能力降低,地面沉降带来积水等的困局。为了营造更好的景观氛围,优化景观空间,增加馆区景观亮点,提高馆区内的绿化覆盖率及环境景观效益,总馆景观绿化需要结合庭院绿地海绵化规划研究。统筹协调馆区雨水系统与园林景观的关系,完善雨水系统,修复景观环境。建设顺畅的雨水排水系统,解决庭院的积水问题,消除夏季汛期地下库房及典籍善本书库的安全隐患。

2 海绵城市和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指出: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海绵城市理念是指导图书馆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将景观规划设计与海绵城市相结合,重新整合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策略,推动景观打造和馆区雨水系统功能性的改善。

“海绵”即是以景观为载体的水生态基础设施[2]。海绵城市理念下图书馆的景观改造设计,不能仅仅依托工程措施改变场地内的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应将传统景观设计手法与雨水径流管理相结合,通过收集利用雨水、渗透补充地下水、综合利用雨水的方法,将馆区的设计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代替部分灰色基础设施,既能解决馆区内的雨水排水问题,又能够营造优美舒适的景观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还能实现节能减排,水资源再利用。

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景观改造设计,应该因地制宜的将景观绿化与海绵设施相结合,实现雨水的下渗、传输、集蓄、储存、净化及循环利用,促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变传统城市快速排放的雨水管理模式,在图书馆的景观改造设计中,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蓄水池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增加雨水的下渗率,促进灰绿设施的结合,最大程度的发挥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

3 国家图书馆雨水系统及景观现状

3.1 国家图书馆雨水系统现状及严重的内涝积水问题

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雨水系统始建于1987年,自北向南排放至南长河。整个系统采用雨水方沟的形式,雨水沟净宽主要为400mm/500mm/600mm,总长度约1335m。馆区内基础设施建设中不透水的灰色界面占比较大,如建筑物屋顶、不透水路面与铺装等,雨水径流在短时间内汇集至排水系统,强降雨条件下,部分低洼区域排水不畅,管道排水外灌导致了内涝积水。同时并无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水资源浪费。国家图书馆作为北京市节能单位,每年都必须进行用水量双月考核,如今,在核发的用水指标每年缩减的情况下,水资源利用尤为重要。

2016年及2017年北京经历了两次暴雨极端天气,强降雨期间,总馆南区庭院雨水系统排水能力严重不足。由于建筑物外围绿地内土壤沉降等原因,形成内低外高,多处洼地,地势偏差较大,无法按照原有设计坡向流入雨水口内,内涝及积水问题十分严重,且地面出现多处空洞。同时地面积水无法顺利排出,大量雨水倒灌至地下管沟内,积水最深处达0.5m,直接影响到善本库珍贵典籍善本的安全。且汛期各管沟低点处持续积水,也对地下库房及设备间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3.2 国家图书馆馆区规划及景观绿化现状

1)馆区整体情况

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总建筑面积17万m2,占地面积7.0公顷,绿化面积2.3公顷,绿地率33%。场地地形较为平坦,地面标高在49.29m~52.19m之间,属永定河洪冲积扇海淀台地的南边缘,场地未发现不良现象。地质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粘砂夹层、重中砂粘层、细砂层、砂卵石层。地下水水位埋深19.30m,标高为31.38m,地下水水质无侵蚀性。

建筑主楼为双塔形高楼,裙楼分布在主楼两侧,并形成多个内部庭院,形成楼中有园的独特景致。馆区内绿化基础良好,场地空间丰富,既有开敞的广场又有尺度宜人的庭院。20年以上的大树较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植物景观骨架和相对完善的生态群落体系。

但是整体景观缺乏休憩空间,阅览读者较多,举办活动较为集中的时候,读者观众等经常席地而坐,特别是少儿馆门前,没有家长等候休息场所,因此绿地经常被践踏毁坏,影响整体形象。同时植物景观凌乱,经过20余年的生长及近10年的施工,很多植物已经缺乏造型,或与现代美学理念不匹配,与整体风格不协调等问题突显。多处施工景观绿化遭到破坏,施工遗留痕迹明显,硬化区域增多,原有景观多年没有维护已经失去观赏价值。

2)景观庭院及景观花园

总馆南区独具特色的共有7个景观庭院,2个景观花园,分别是集贤园、古韵北亭、古韵南亭、静一院、澄怀院、文园、思园、银杏园和聚秀园(见图1)。

其中7个景观庭院位于建筑物中间,属于楼中园的景致。集贤园内部几乎没有植物,杂草丛生,地面水泥硬化。古韵北亭及古韵南亭内部装饰石材破损,地势低洼、积水,有部分灌木植物存活。静一院及澄怀院原施工期间硬化地面,原有植物没有留存,局部地势低洼,积水问题严重。文园及思园庭院内部造型松树保存完好,但装饰石材杂乱无章。聚秀园施工后简单恢复草坪,没有搭配绿植。银杏园古树周边现为地铁16号线施工占地,损坏严重。

原始雨水系统设计中,庭院四周建筑屋顶汇集的大量雨水,经雨落管汇流直接散排至庭院地面,再顺地势流至庭院门口唯一的雨水口内。但由于庭院外道路施工标高提升,庭院内绿地土壤沉降等原因,形成内部低洼,外部高的坡向。遇强降雨瞬时雨量较大时,无法及时排出雨水,景观庭院内形成积水,甚至雨水倒灌。夏季汛期,多次连夜放置临时污水泵排除积水,以保障地下库房及藏品书籍的安全。工作人员殚精竭虑,汛期更是不敢休息,24小时排班值守,定时巡视,以便应对突发问题。

图1 国家图书馆总馆景观庭院分布图

3)馆区道路地面及停车场

馆区内道路与停车场占地面积较大,其中多为硬质铺装的常规做法。道路分为馆区主干道环路、支路及步行小路。主路和支路由混凝土和沥青为材料。停车场有较大一部分是在沥青路面上划线而成的,基础做法和道路无差异,也不便于雨水渗透,雨天地面湿滑,雨水径流较大。道路路面和绿化带之间是用路缘石分隔开,不能相互流通地面径流,道路地表径流都要通过少量的雨水口排水。

原有的道路设计雨水顺着地势坡度排至市政管网雨水口,形式较为单一,只能满足一般降雨量的需求。强降雨条件下,雨水径流在短时间内汇集至排水系统,雨水管道满负荷,同时部分低洼区域排水不畅,地表会形成大量积水,甚至导致内涝。

4 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的国家图书馆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4.1 规划设计思路

国家图书馆是由14栋建筑组成的多栋建筑群,以阅览室、书库及办公建筑为主。这些建筑的屋顶总面积较大,馆区道路为硬化铺装,由此可见将产生大量的雨水径流。控制雨水径流的措施主要是减少雨水径流与雨水回收利用。减少雨水径流可以利用绿色屋顶、下沉广场、雨水花园等措施。而雨水回收利用可以采用雨落管收集罐、湿塘调蓄水池等方式综合利用,将海绵城市理念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完整的雨水与景观生态系统。

4.2 国家图书馆场地概况分析

国家图书馆绿地率33%,但是绿化景观不足,没有整体规划。可供读者休息的地方少,大部分绿地无地形,没有的整体布局,绿地结构不良,影响了馆区整体的美观,失去了公共空间的价值。屋顶为SBS改性沥青卷材防水层,雨落管建筑外排水,无敷设收集管线,不能将雨水汇集到绿化当中循环使用。

馆区内道路路缘石及绿地均高于车行地面,地面径流无法回流到绿地,容易造成路面积水。雨水主要依靠车行主路雨水管网排水,地面径流主要以弃流的方式处理,浪费了雨水资源,给市政管网造成了压力,在旱季时不能很好地供给景观灌溉用水。

国家图书馆的景观规划设计,应该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协调馆区内绿化和硬地的比例,协调各种景观设施之间的关系,减少硬地铺装,增加绿化面积,捋顺地势高差,促进雨水的渗透与排放,解决积水问题。对馆区整体的景观系统进行协调规划,既能提升景观又能促进雨水的循环利用。

4.3 国家图书馆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4.3.1 解决雨水内涝积水问题

通过对馆区硬质地面道路及绿化进行改造,解决雨水不能及时下渗、造成路面、庭院积水等问题,同时补充地下水资源,避免浪费珍贵的雨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的设计方法,提高雨水下渗率,净化、存储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促进雨水的循环利用。

4.3.2 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通过景观规划,整治枯萎绿地,结合特色小品及展陈等,给读者提供休闲的场所。利用海绵城市的理念,与雨水利用结合起来,不仅解决馆区的雨水问题,也是景观艺术设计及优美景观建设的创新,打造丰富的景观层次,使观赏性和生态性结合。

4.3.3 海绵城市绿色建设文化宣传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大众而言还是陌生的概念。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向读者宣传节约用水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让读者参与到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增强读者的节水意识,共同保护珍贵的水资源。

国家图书馆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基地,要在宣传、普及水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馆区的海绵化建设结合了绿色生态与雨水管理的建设,为读者和员工提供一处集游憩、休闲、观光的空间。

4.3.4 内部庭院景观及湿塘规划设计

国家图书馆作为拥有百余年的历史内涵,丰富的馆藏资源,在景观设计规划中,要完美的诠释出文化底蕴,并与原有总馆南区的建筑风格遥相呼应。国家图书馆馆藏书籍3119万册,其中古籍善本有200余万册,多数珍贵典籍均在地下室收藏。而内部庭院多为地下室的上方,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结合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强降雨期间快速有效排除地面积水,避免大量雨水倒灌至地下管沟及地下善本库,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隐患,保障所有设备及馆藏的安全,是首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庭院景观设计与建筑布局充分尊重自然地貌,保护场地内原有植被、水塘等。

1)集贤园

集贤园位于J栋行政办公楼南侧,整个场地现状狭长并较为平整,空间变化少,其下方连通G栋地下书库,四周是建筑物,承载着J栋建筑坡屋顶雨水及G栋屋顶建筑外排雨水管的排水压力。同时庭院自身也需要承担部分的排水量。强降雨期间,地面径流较大,需要通畅的排水。

考虑到地下库房书籍藏品的安全,本庭院以解决雨水排水问题为主。在平面方案布置中,梳理雨水系统,新做1.5m的建筑散水空间,针对雨水管的位置砌筑雨水口,敷设雨水管道,有效排除屋顶雨水压力,保障排水畅通。

对于场地内自身承担的降雨量,采取绿地吸纳雨水措施。原有庭院中间为硬质石材铺装,即使有少量绿地,里面土壤石块也较多,不利于绿植生长及雨水保存。通过拆除石材铺装、回填种植土、铺设砂砾层等措施,大大增加了绿化面积,使降雨能够在土层保存不至于快速流失。同时开辟出多种通过空间可能性,运用条形种植与铺装的相互穿插变化形成各样空间,产生丰富的种植空间变化及功能性空间变化,打造立面视觉效果。同时场地留出隐形消防通道保证消防功能。

2)古韵北亭及古韵南亭

古韵北亭及古韵南亭位于建筑群B栋、C栋、D栋及G栋中间,是典籍博物馆大厅观赏的主要景观空间,不论是重大活动还是参观阅览,此处都是集中展示国家图书馆形象的重要位置。与此同时,两个内庭院的地下空间构成复杂,水暖综合管沟、人防通道及善本库房等交错纵横,给海绵化景观规划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既要保障顺畅排水不内涝,还有结合海绵化措施,降低地面径流,实现雨水下渗及利用。

类似集贤园,也考虑到地下库房书籍藏品的安全,庭院以解决雨水排水问题为主。在平面方案布置中,梳理雨水系统,同样采取新做1.5m的建筑散水空间,修复原有雨水管的位置的集水池。由于该庭院内雨水量主要来源于屋面雨水立管,可在立管底部加装集雨樽设施,增加院内雨水滞留容量,有效缓解排屋面雨水的压力,保障排水畅通。

可充分利用原有的地面水景池,作为调蓄的湿塘,进行雨水收集滞留。将屋面立管改造后,进入雨水沉沙过滤井,相对干净的雨水进入水景池,在池顶侧壁设置溢流管。雨季时,屋面雨水先流入水景池,小雨基本无需外排,大雨时滞留池存满后,雨水通过溢流管排到院外市政雨水管线。这样可以缓解屋面雨水排放的速度,减少管网压力,降低积水风险。同时,收集的雨水也可以处理回用,起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文园和思园

文园和思园位于H栋、F栋建筑中间,处于馆区西侧空间,人员流动性较小,面积也是7个庭院中最小的两个。场地属于微型迷你空间,原貌有散落的景观石及现状树。鉴于空间小,庭院地势较好,无积水及内涝的遗留问题。该庭院基本保持原貌,种植树木不变,重新排布太湖石造景。庭院景观提升时,在院落四周散水地面设置下沉式绿地,绿地下面设置雨水收集暗渠;此方法能有效滞留雨水,同时兼顾地面景观的美化程度。

4)聚秀园雨水花园规划设计

聚秀园位于总馆南区和总馆北区之间,是人流最多、面积最大的区域,同时也是展现图书馆的第一道风景线。该地段场地十分开阔,可塑性较强,同时地下除水暖电等直埋管线和一条人防通道外,无其他地下构筑物,十分适合打造雨水花园,通过下渗、滞留、收集等方式,实现海绵化设计。

聚秀园位于空旷场地中间,向阳及观赏条件极佳,距离建筑物3m以外的地方,蓄水滞留等不会对建筑地基造成损坏。周围有总馆南区与总馆北区的雨水排水管网汇流,能成为与雨水系统基础设施耦合的关键性对接节点,较为便捷的实现与地下排水管道共同发挥雨水集蓄、净化、排放的作用。

5)银杏园下沉广场规划设计

图书馆景观规划宜优先依据场地高程与坡度变化,利于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发挥最佳功能。银杏园位于整个馆区东南角,是雨水汇集的总出口,地势最低的位置,十分适合构建下沉广场及绿地。银杏园现状正是低于周围道路路面标高,属于汇水面的低地势处,可以承接路面雨水的自然漫流。规划设计主要对周边建筑、道路、广场等不透水地面所产生的雨水径流进行收集、渗透、净化,其具有较大的应用范围。

建设时保留下沉广场现有竖向结构及现状置石,在原有场地基础上增加步道及休息设施,满足读者休息、读书的需求。同时梳理现状植被,增加下层开花灌木的配置。

6)综合楼绿色屋顶规划设计

综合楼位于总馆北侧,是一座集办公、会议、培训、食堂为一体的建筑。在建设之初便考虑了绿色屋顶的设想,环绕综合楼6层外围一圈建设了景观绿化设施,内部结合点缀庭院,增大了雨水下渗利用率。将屋顶绿化和雨水收集回用结合在一起,更能充分发挥作用。绿色屋顶作为城市立体绿化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美化馆容、改善空气质量、减少热岛效应、楼宇隔热等作用,对于雨水吸纳、径流阻滞等雨水管理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4.3.5 道路规划设计

馆区大部分道路目前使用完好,全部开挖更换透水沥青或透水铺装存在不可操作性,难以实现。然而可以通过改变路缘石形状的方式,使道路雨水排入绿地,从而减少路面积水,加大雨水利用率。

馆区道路中车行道与绿地之间是通过路缘石隔开,路缘石和绿化带均高出路面10cm~20cm。而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上,主要功能是汇集路面雨水。暴雨来临时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内涝。在规划设计中可以充分利用道路两侧绿地消纳周边雨水径流。将立缘石打孔或凿出豁口,使雨水顺利流入道旁的绿地,与规划的植草沟、雨水花园、湿塘调蓄池等设施联系在一起。

5 结语

围绕国家图书馆的海绵城市理念与景观规划设计,深度探析了图书馆景观规划的原则、目标、主要措施与内容,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导向下的馆园景观设计策略。

猜你喜欢
总馆国家图书馆景观规划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设计
城市景观规划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文化+”视野下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的创新思考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图书馆总馆/分馆制的实践研究
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实践与思考
《万方乐园景观规划》
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与服务模式初探
图书馆中文图书借阅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