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路遥,赵 乾*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1)
冠心病作为现阶段中较为常见的心脏疾病,若患病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则会导致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改善患者的不良习惯并且纠正其对冠心病的错误的认知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重点[1-2]。有效的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认知,并且调整不良习惯,有效控制发病的危险因素,降低甚至是减轻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伤害,有效的提高治疗效率及效果。本次研究对相关病例进行选取,就常规护理治疗基础上行以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效果展开探讨。
选取冠心病患者84例,均为我院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常规护理治疗,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介于58-82岁之间,平均(70.9 3.15)岁与在常规护理治疗基础上行以认知行为干预护理,观察组42例,男21例,女21例,年龄介于59-84岁之间,平均(71.5 2.88)岁,组间基线资料可比(P>0.05)。
纳入标准:①具小学程度文化患者,依从度较高;②与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符合;③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患者;②合并其他恶性疾病或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对照组:本组应用常规护理。即将患者收治入科后,即使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引导按时服药、低脂饮食、对症支持等治疗,并并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观察组:本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治疗基础上行以认知行为干预措施:(1)情绪干预措施,冠心病患者需维持情绪和心理的稳定,因此在临床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采取一定的情绪干预措施,比如多与患者交流,让患者多进行户外活动,缓解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2)教育干预,由于患者缺乏一定的健康认知,导致对病情认知消极,医疗人员应该普及相关知识,并且为患者讲解成功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3)自我干预:医护人员引导患者实现自我效能的干预,让患者在此过程中能够正确的减压并且培养其正确的思维观念,建立自身对病情,对治疗的有效措施,通过自身的健康引导,使得机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减少病情进程。
(1)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2)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措施下的心理状况评分;(3)对比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
采用SPSS22.0开展统计工作,计数应用(%)表示,通过卡方检验获取结果,计量应用(±s)表示,通过t检验获取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1%;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3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²=3.896,P<0.05)。
观察组焦虑评分为(4 6.3 1 0.1)分,抑郁评分为(46.2 8.3)分,对照组依次为(52.8 7.6)分,(52.9 6.8)分,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t=3.333,4.047,P<0.05)。
观察组所收治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经评定为97.61%(41/42),对照组经评定为85.71%(3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²=4.974,P<0.05)。
冠心病患者在临床的治疗中,适当的行为干预能够有效的帮助其病情恢复[3]。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理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冠心病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行为的有效干预,可帮助患者提高认知水平,以及自我照护能力,促使其可在诊疗全程主动参与照护,能够极大程度的缓解其不良的情绪反应,避免紧张、焦虑引起的身体反应,故充分证实健康知识的干预,能够有效的增加患者的治疗效率,与患者基础状况改善,可推进相关诊疗工作的开展,以及保护临床安全相关[4-5]。
综上,常规护理治疗基础上行以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可有效改善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并提高治疗效率,得到患者认可,值得临床的应用以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