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67599)焦亚彬
肾病综合征多由免疫反应或炎症反应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所致,临床症状多为贫血、高脂血症、水肿、蛋白尿,且随病程延长,患者可能会出现浆膜腔积液、无尿等严重症状[1]。环磷酰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常作为肾病综合征一线药品。醋酸泼尼松属皮质激素之一,具有免疫抑制、抗炎等作用。既往临床多采取醋酸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肾病综合征,但整体临床效果欠佳。本研究肾病综合征患者63例,以观察雷公藤+醋酸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协会批准,选取我院肾病综合征患者63例(2016年5月~2018年7月),按治疗方案分组,试验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8.26±9.08)岁。参照组31例,其中男21例,女10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7.59±8.47)岁。两组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参照组采取醋酸泼尼松(吉林顾瑞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2021758)+环磷酰胺(瀚晖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392)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1.0 mg/kg,1次/d,静滴环磷酰胺0.4 g+生理盐水500 ml,1次/d。试验组于参照组基础上采取雷公藤(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Z37020344)治疗,剂量为20 mg/次,3次/d,口服。两组均连用8个月。
1.2.2 检测方法 采集2 ml静脉血,离心处理(3500 r/min,15 min)取血清,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肌酐、尿酸水平,试剂盒购于上海继锦化学科技公司。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酐、尿酸水平。
1.4 统计学 用SPSS25.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两组治疗前血清肌酐、尿酸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肌酐水平(105.09±6.36)μmol/L、尿酸水平(326.38±15.29)μmol/L较参照组(118.92±7.98)μmol/L、(351.34±24.21)μmol/L低,差异显著(P<0.05)。
肾病综合征作为一种常见肾脏疾患,具有病情易反复、病程漫长、难根治等特点,其发生多与脂质过氧化、免疫反应、炎症反应存在较大关联。皮质激素属治疗此疾患首选药品,醋酸泼尼松属肾上腺皮质激素之一,应用于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减少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于炎症部位累积,减轻炎性反应程度,发挥抗炎作用;醋酸泼尼松还可减少白细胞介素生成及分泌,抑制免疫球蛋白与受体结合,抑制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表达,减轻由细胞所介导免疫反应。醋酸泼尼酸虽能一定程度减轻蛋白尿等症状,但整体效果欠佳。环磷酰胺属细胞周期非选择性药品之一,亦为治疗肾病综合征常用药品,具有明显免疫抑制作用,其可于患者体内水解生成丙烯醛、磷酰胺氮介等,其中后者可明显拮抗细胞增殖,杀伤肿瘤细胞及抗原灵敏性小淋巴细胞,继而有效阻止肿瘤细胞进展为免疫母细胞,但整体效果仍有待提升[2]。雷公藤亦称断肠草、黄腾根,属木质藤本植物之一,具有除湿、消肿、通络、舒筋、解毒、清热等功效[3]。本研究所应用的雷公藤实为雷公藤氯仿-甲醇提取物,含有三萜、二萜内酯、生物碱等活性成分,具有镇痛、免疫调节、抑菌、抗炎等作用。近年来雷公藤作为一种非甾体类免疫拮抗剂,被广泛应用于白塞氏三联症、风湿性免疫疾病、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临床治疗。本研究将雷公藤应用于肾病综合征患者,能显著减少蛋白尿生成,改善肾小球通透性,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肾上腺-垂体-小丘脑系统,加快病情好转。本研究发现,治疗后试验组血清肌酐、尿酸水平较参照组低(P<0.05)。可见肾病综合征采取雷公藤+醋酸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可提升肾脏功能。
综上,肾病综合征采取雷公藤+醋酸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可提升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