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湛河热电中医医院(467000)温江涛
反流性食管炎以往临床上多采取西医药品治疗,如吗丁啉、奥美拉唑等,上述药品虽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胃痛、早饱、烧心、嗳气、吞酸、反酸等症状,但不良反应发生较多,而影响整体治疗效果,使西医治疗受到一定限制。近年中医治疗发展迅速,使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效果显著提升,深受患者和家属青睐。本研究选取我院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23例,目的是观察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协会批准,选取我院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23例(2016年9月~2019年1月),抽签法分组,试验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39~81岁,平均年龄(52.31±5.51)岁。参照组61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53.03±5.64)岁。两组临床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参照组采取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奥美拉唑(长春海外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406)治疗,吗丁啉剂量为10mg/次,3次/d,口服;奥美拉唑剂量为20mg/次,2次/d,口服。试验组采取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组方为生甘草6g、枇杷叶10g、黄连10g、吴茱萸5g、党参12g、炒白术15g、乌贼骨10g、旋覆花10g、姜半夏12g、炒白芍15g、炒枳实15g、醋柴胡12g,以水煎至300ml,分2次服用,1剂/d。两组均连用8周。
1.3 疗效评价 治疗后黏膜改善<1级为未改善;治疗后黏膜改善1~2级为改善;治疗后黏膜改善>2级为显著改善,将显著改善、改善计入总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疗效。
1.5 统计学 SPSS25.0处理,计数资料行n(%)表示、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试验组未改善2例(3.23%),改善34例(54.84%),显著改善26例(41.93%);参照组未改善11例(18.03%),改善31例(50.82%),显著改善19例(31.1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77%,较参照组81.97%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68,P=0.005)。
中医认为,反流性食管炎属“胃痛”、“嘈杂”、“吞酸”等范畴,其病理机制为过食辛辣火热内生,或饮食不节,化湿成痰,或情志失调,气机郁结,特征为瘀、痰、血、湿、火、气互结,病位在食管,且累及肺、脾、胆、肝、胃等脏器,胃失和降、肝胃不和属其基本病因,早期多为实证,表现为肝胃郁热、肝气犯胃;中期多表现为痰热阻滞;后期多表现为痰瘀互结、胃阴亏损,因此应从解毒、泻火、清热、燥湿、健脾、补气方面加以治疗。疏肝和胃降逆汤组方为生甘草、枇杷叶、黄连、吴茱萸、党参、炒白术、乌贼骨、旋覆花、姜半夏、炒白芍、炒枳实、醋柴胡等中药,其中醋柴胡属君药,性微寒,味辛、苦,具有疏肝解郁、条达肝气、升清阳气、调理三焦等功效,患者三焦通利则脾无湿困;炒枳实具有除胀、宽中、行气、降气等功效;半夏具有散结、消痞、止呕、降逆、化痰、燥湿等功效;旋覆花具有行水化痰、辛开苦降等功效,能降胃气而止呕吐;黄连具有解毒、泻火、清热、燥湿等功效,可清心火、胃火,泻肝火;白芍具有止痛、缓急、安脾、柔肝、益阴、养血等功效,能平肝火、柔肝气、敛肝阴、养肝血;白术具有利水、燥湿、健脾、补气等功效;党参具有养血、生津、益气、补中等功效;枇杷叶既能止呕哕、降胃逆、清胃热,又可下气止咳、化痰清肺;吴茱萸具有下气疏肝之功效,专治吞酸、呕吐之症,其与黄连联用,既可增强黄连降逆和胃之功效,又能抵消黄连之苦寒;党参、吴茱萸、黄连、半夏联用,具有除痞、散结、补泻兼施、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等功效;乌贼骨具有和胃、敛酸、止痛、制酸等功效,因此,疏肝和胃降逆汤诸药联用,可共同发挥解毒、泻火、清热、燥湿、健脾、补气等功效[1]。现代研究证实,疏肝和胃降逆汤能增加胃动素释放,促进胃排空,抑制十二指肠液反流至胃,提高胃肠平滑肌张力,保护胃黏膜[2]。本研究发现,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77%,较参照组81.97%高(P<0.05)。可见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取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能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取疏肝和胃降逆汤治疗,能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