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京立医院(458030)庞玲玲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4例(2018年1月~2019年1月),入院顺序不同分组。针对组(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67.39±2.15)岁;常规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61~83岁,平均年龄(66.86±2.20)岁。两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实施手术治疗,并配合相应护理干预。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口述疾病成因;密切监测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加强病房环境与消毒管理;简单心理疏导。针对组基于常规组,实施针对性护理:①DVT评估。结合患者年龄、病史、体质量、性别等评估DVT高危人群,利用PPT、立体化动画、漫画等通俗易懂方式讲解DVT成因、危险因素,着重强调DVT危害性及遵医治疗重要性。②情感疏导。根据家属反馈,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结合评估结果,采用立体护心理干预、正性冥想法等方式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恐惧与不安:恐惧者,利用榜样法、同伴教育模式,消除患者治疗疑虑,强化其康复信心;暴躁不安者,发挥家属支持作用,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③体位指导。患肢取外展中立位,将床头抬高20°,切勿做膝部、髋部屈曲等危险动作,以防血液回流致使血栓发生。④患肢监测。严格监测患肢肿胀、疼痛等情况,加强术区保暖,以防冷刺激所致静脉痉挛、血流淤堵。⑤康复锻炼。结合患者病情程度,应用下肢高弹力袜,引导其下床活动,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术后6h,进行被动训练,包括屈曲踝关节、脚趾等,10min/次,3次/d;术后12h,被动挤压腓肠肌,初期挤压30次,休息5min,重复挤压;术后24h,进行股四头肌长收缩训练,10组/次,3次/d;疼痛减轻者,借助助行器实施下肢主动训练。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DVT发生率;以我院自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护理效果满意度调查量表》评测两组护理效果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82~100分)、比较满意(76~81分)、不满意(≤75分)。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计入护理效果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DVT发生率 干预结束后,针对组出现2例DVT;常规组出现10例DVT。两组DVT发生率比较,针对组6.25%(2/32)低于常规组31.25%(10/32)(P<0.05)。
2.2 护理效果满意度 干预结束后,针对组17例非常满意,14例比较满意,1例不满意;常规组9例非常满意,15例比较满意,8例不满意。两组护理效果满意度比较,针对组96.88%(31/32)高于常规组75.00%(24/32)(P<0.05)。
研究指出,DVT高发于创伤所致骨折者,其形成与血液流速减慢、卧床时长、血液高凝状态、术后康复训练及静脉血管壁破损等因素有关[1]。另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自身血管弹性降低也是诱发DVT的重要因素[2]。因此降低DVT发生率的关键在于加强术后康复训练,减轻术后血液黏稠度。
常规护理干预多侧重于心理、用药等方面,无法对并发症发生加以预防,导致患者预后不良。针对性护理首先评估DVT发生高危人群,加强DVT疾病宣教,使患者充分认识预防DVT的重要性,并利用正性冥想法、同伴教育模式等消除患者治疗顾虑,增强其治疗信心。此外,针对性护理加强术后体位、康复训练指导,不仅可加快患肢恢复进程,还可进一步降低DVT发生率。本研究数据表明,针对组干预结束后DVT发生率6.25%低于常规组31.25%,且护理效果满意度96.88%高于常规组75.00%(P<0.05)。提示针对性护理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显著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满意度。
综上,针对性护理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显著降低DVT发生率,提高护理效果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