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医院(467000)张会芳
胃无蒂息肉是临床常见消化道疾病,病灶较深,基底较广,常规手术治疗难以彻底清除病灶,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无蒂息肉新型术式,广泛应用于消化系统病灶,且可用于癌性病变检查、诊断,适用性强[1]。本研究选取我院胃无蒂息肉患者分组对比,旨在分析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9年3月胃无蒂息肉患者92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46)、参照组(n=46)。研究组男34例,女12例;年龄24~55岁,平均(39.45±7.22)岁;发病部位:胃底13例,胃体15例,胃窦18例;病灶直径6.4~21.3mm,平均(13.41±3.05)mm。参照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25~57岁,平均(40.61±7.05)岁;发病部位:胃底12例,胃体17例,胃窦17例;病灶直径6.1~21.7mm,平均(13.88±2.95)mm。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灶直径)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经X线、内镜检查确诊为胃无蒂息肉;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合并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1.2 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黏膜切除术,具体如下:取左侧卧位;纱布以0.9%氯化钠溶液浸润后,覆盖电极板,电极板紧贴大腿内侧,插入内镜,探查息肉相关情况;反复冲洗息肉表面黏膜,暴露息肉,抽出冲洗液,插入电切圈切除息肉。研究组行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具体如下:术前给予鼻导管吸氧(3L/min),全麻,常规消毒铺巾,根据息肉位置选择合适体位;通过无痛胃镜探查息肉状况,息肉基底边缘注入生理盐水,直至息肉隆起;以圈套器套住,电凝切除。两组术后均予以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手术时间)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时间 研究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78±2.15)min,参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6.23±3.48)min,两组手术时间比较,研究组短于参照组(t=10.694,P<0.05)。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术后出现延迟性出血1例;参照组出现小动脉出血2例,感染3例,延迟性出血3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2.17%(1/46)低于参照组17.39%(8/46)(χ2=4.434,P=0.035)。
2.3 复发率 研究组术后无复发情况;参照组复发6例。两组复发率比较,研究组0.00%(0/46)低于参照组13.04%(6/46)(χ2=4.457,P=0.035)。
胃无蒂息肉发病率高,且有癌变可能,确诊后应及时治疗。常规黏膜切除术可切除消化道黏膜息肉,但难以彻底清除,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影响术后恢复。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以黏膜注射术、息肉切除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内镜治疗术式,具有较高安全性。内镜检查属侵入性操作,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程度损伤,而无痛胃镜可提高患者耐受度,降低不适感,减轻损害,有助于预后恢复[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低于参照组(P<0.05),表明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无蒂息肉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高。分析其原因在于,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通过黏膜下注射使病灶部位隆起,从而彻底切除病灶,避免复发,且能预防肌层组织穿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另外需注意,麻醉药物丙泊酚用量要适当,需保证患者无躁动,同时确保对生命体征无影响;术后应仔细检查创面,对创伤过深或出血处给予必要处理,避免穿孔。
综上所述,无痛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无蒂息肉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