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472100)董超峰
高血压性脑出血主要是患者在过度活动、情绪激动时引起血压剧烈升高,病变脑血管破裂出血,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昏迷等,高血压性脑出血占我过脑血管疾病的43%~51%,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现研究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17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试验组采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7~74岁,平均(54.06±5.09)岁,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9~73岁,平均(54.03±5.07)岁,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患者临床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排除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研究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通过头颅CT定位血肿位置,确定切口位置,患者行全身麻醉,于头皮上做约20cm马蹄形切口,咬出约7cm×9cm骨瓣,掀开骨瓣咬除颞骨磷部到中颅窝底,放射状剪开硬脑膜,沿颞中回侧裂入路行2cm皮质切开,吸出血肿进行止血,缝合硬脑膜,复位骨瓣。试验组采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前检查确定血肿方法同对照组,由血肿上方做6~8cm纵直切口,显出颅骨,进行钻孔,咬出3cm×3cm小骨窗,在无血管非功能区经颞上回皮质入路,脑穿刺针确认血肿位置及深度,以穿刺孔为中心电凝切开约2cm皮质,通过显微镜分离血肿周围脑组织,轻柔清除血肿后止血纱敷在血肿腔壁脑组织上,在血肿腔中防治引流管,冲洗术腔,缝合创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以率(%)和(±s)表示,采用X2和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 试验组NIHSS评分为(4.50±0.73),对照组NIHSS评分为(6.82±0.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95,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试验组手术时间(141.08±25.38)min、术中出血量(135.06±30.54)mL、住院时间(12.08±3.67)d均低于对照组(170.06±25.39)min、(200.27±30.67)mL、(16.37±3.5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较为严重的终末期高血压并发症,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压力等原因高血压人群逐年增加,高血压性脑出血也随之增加,不及时清除脑部血肿引发脑部循环障碍、影响神经功能[2]。临床上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视野清晰,有利于血肿的清除,但是对脑组织损害较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较多的脑软化、脑脊液渗漏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也使得患者往往需要二次修补手术,增加痛苦[3]。小骨窗开颅清除术相对精确定位血肿位置,操作相对简单,能避开脑组织重要区域和周围血管,减少对神经功能损伤,术中出血量较少,患者恢复较快[4]。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通过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较为有效的清除脑部血凝块,出血量更少,有效降低颅内压。
综上所述,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患者恢复较快,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