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伏邪-疫郁”理论探讨晏友君慢性乙肝四时的诊治

2020-12-25 14:45周显华宋晓蓉金晓慧晏友君赵波尚亚楠尚天菊汪哓芜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2期
关键词:论治素问肝肾

周显华,宋晓蓉,金晓慧,晏友君,赵波,尚亚楠,尚天菊,汪哓芜

(眉山市中医医院,四川 眉山 620000)

0 引言

慢性乙肝属于临床上一种常见的传染疾病,其致病因素较多,常见如家族性传播、婴幼儿期感染病毒、缺乏预防意识、免疫功能低下者等,该病的临床症状常表现为乏力、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等,若不及时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后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严重者还会出现癌变,因此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构成不利影响[1]。我国是慢性乙肝好发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乙型病毒肝炎感染率约达10%,且其患病率有逐渐上升的发展趋势[2]。因此,针对该病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诊断并积极治疗,以控制患者病情。而从中医领域分析,慢性乙肝属“温病”范畴,病变部位包括肝脾肾等脏器,治则疏肝气养肝阴、补脾气健脾阳、滋肾阴壮肾阳、祛湿清热、活血化瘀[3]。然而,临床实践表明,慢性肝炎的发展与病情进展与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不同季节情况下患者可表现出不同的舌脉象、而同一季节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又可表现出相似的症状与舌脉象。基于此,康良石教授在“伏邪”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疫郁”论治的理念。《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有言,“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而入客也”。故,四时之变,为机体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治疗应根据疾病的季节性特点进行诊治,即“四时论治”。本文基于四时之变探讨慢性乙肝在不同季节时的发病因素,并总结“伏邪-疫郁”理论诊治方法与特点。

1 慢性乙肝的病因病机认识

在中医领域中,根据患者的四肢乏力、肢体水肿、失眠多梦、萎靡不振等临床症状表现,常将慢性乙肝纳入“温病”范畴。然而,对其病因病机的说法不一,总结而言,慢性乙肝的病位在于肝、脾、肾,病机为正虚、湿热、瘀血。肝主升发,藏血而体阴用阳;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输布津液;肾为先天之本,亦为一身之根本;肝、脾、肾互为因果,互成病因。现代研究表明,慢性乙肝和疫毒、湿热等因素有直接关联[4]。水湿内停、肝郁气滞、湿热内蕴、血瘀肝脉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徐富业总结,气郁、血瘀为慢性乙肝整个病程的病理基础[5]。刘渡舟认为,慢性乙肝的主要病因是湿毒热邪[6]。因此,针对该病的治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清热利湿、清肝利胆。

2 慢性乙肝的四时变化规律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总结了慢性乙肝的四时变化规律,即起于春,愈于夏,甚于秋,持于冬。由此可见,慢性乙肝好发于春季,夏季则病情转愈,夏季若不愈则秋季病情加重,冬季又趋于稳定。“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为四时之邪气,在季节更替的过程中机体脏器会因而受损,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临床诊治慢性乙肝应充分考虑四时之变与疾病的相关性,并根据肝脏升发之性予以调和。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有言:“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详述五脏病于四时治疗中的用药侧重。《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有言:“肝应四时之春”,发病从“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论治,遵循甘缓之法。由此可见,慢性肝病的治疗应顺应天时。叶天士总结,春时用药应柔润忌辛散,夏时用药应益气救阴,秋时用药应养阴润燥,冬时用药应补肝肾之阴[7]。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肝炎遵循因时施治原则,关幼波教授指出,服药的温热寒凉应与四时变化相呼应[8]。另外四时对机体的影响包括养生、发病、诊断、治疗,临床诊疗期间若能将四时之变灵活运用,则可指导慢性乙肝的用药,且能根据四时变化规律对患者的机体进行调养,以此达到未病先防、有病治之的目的。

3 伏邪-疫郁理论

“伏邪”论治理论出于温病学说,认为慢性乙肝因“伏邪”发病,疫毒遍布于周身,“伏邪”藏于营血中,其中肝脏为主要的受累器官,“多气易郁”是该病的主要特点,因瘟疫而发病,因此应“因疫而治郁”,即“伏邪-疫郁”论治[9]。慢性乙肝的主要特征为:气滞郁结、湿热蕴积,病情反复发作,经化火、熬痰、结瘀后导致肝脾气虚、肝肾阴虚、肝肾阳虚,继而有肝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肝肾阳虚证之分型。《素问·脏气法时论》有言:“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根据四季变化和慢性乙肝的主要特征,认为该病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行气、清利湿热、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为主,同时应根据季节进行调整,做到因时制宜。“五脏得病,则各传其所胜”,慢性乙肝的发作会对其他脏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临床治疗该病之时还应兼治其他脏器,做到固护脾胃[10]。

4 晏老基于伏邪-疫郁理论的慢性乙肝四时诊治

晏友君主任中医师在中医领域中有几十年的工作经历,尤其在中医肝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晏老认为慢性乙肝的诊治具有季节性,并在伏邪-疫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时诊治。

慢性乙肝好发于春季,且患者在春季发病时常伴有黄疸,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晏老认为此为气机不畅、湿郁化热之象,治则清热利湿、疏肝行气、健脾化湿。湿郁有寒热之分,夏因暑热发病。慢性乙肝夏季发病主要因为暑热兼湿、湿热蕴结所致,患者临床症状常伴有乏力、胸闷、心悸等表现,所以治则清热除湿、解暑益气。秋燥皆从火者,慢性乙肝患者因火热熬津、销铄血液而导致病情加重,治则清热去毒、养阴生津,以此达到痰凝血瘀的效果。另外,秋季治疗慢性乙肝还应滋阴降火,并注意饮食,禁止食用辛辣、易上火的食物,以避免出现耗竭肝阴现象。北风生于冬且病在肾,慢性乙肝患者具有肝气久郁、精血化源不足的特点,治疗时应温补脾肾,肝病阳虚者还需要辅以酸甘化阴之品以防阴精营血过度消耗。另外,阳气的升发受益于冬季肾脏的封藏,因此冬季治疗慢性乙肝还应填精益髓,补益肝肾,用药不可过补,以防真气泄发、肾失封藏,继而导致春季肝升发不足[11]。

5 总结与展望

中医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确切,在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缓解症状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12]。临床治疗慢性乙肝时,结合“伏邪-疫郁”理论与晏友君的四时诊治思想,根据患者发病的季节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猜你喜欢
论治素问肝肾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补肝汤治疗肝肾阴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分析及对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中药复方从脾虚论治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两腿一分补肝肾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