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两周时期的山川崇拜

2020-12-25 14:46任紫钰钱燕
关键词:五岳嵩山封禅

任紫钰 钱燕

山川崇拜是由自然崇拜发展而来的,早期人类对自然事物和现象充满敬畏和崇拜,因为他们既要仰赖自然的恩赐, 又畏惧自然所降下的灾祸(如洪水、旱灾等),同时又把人的感情和意志赋予了这些自然物,认为动物、植物、山水等自然物及雷、雨、电等自然现象也和自己一样,是有意志、有灵魂的,于是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通过祭祀祷告这些自然神灵,以达到消灾降福的目的,这就是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 儒家经典中也有关于自然崇拜产生的论述,《礼记·祭法》 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云:“曷为祭泰山河海? 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左传·昭公元年》云:“山川之神,则水旱疠疫之灾,于是乎禜之。 ”

一、两周时期山川崇拜的特点

周人的山川崇拜可追溯到太王古公亶父、 季历和文王姬昌时代,《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彼徂矣,岐有夷之行。 子孙保之。 ”韦昭注:“高山,岐山。 ……言天生此高山,使兴云雨,大王则秩祀之。 ”《周易·升卦》六四爻辞云:“王用亨于岐山,吉,无咎。 ”由此可以看出,先周时期山川崇拜的对象是岐山。

为稳固疆土, 周代对山川崇拜最突出的特点是政治化、道德化的倾向。 卜辞中记录的商代祭祀,多数都是直截了当的功利需求,如求雨、求丰收、求病愈。 到了周代,则更多的是为了求得神灵在政治正统性以及道德正确性上的认同和庇护。 这一特点在有关山神的礼制上体现得更明显。

当然,山神的自然属性仍然存在,在出现旱涝灾害或者国君患病时仍要向山神求助。 如《左传·昭公十六年》中即有向山神求雨的记载:“郑大旱,使屠击、祝款、竖柎有事于桑山。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中提到的“至于夷王, 王愆于厥身, 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杜预注曰:“此谓夷王身患恶疾,诸侯遍祭其国之名山大川为祈祷。 ”则是向山神求病愈。

但是总的来说,周代的山神自然功能已经弱化,增加了诸如监督盟誓和助佑战争等社会功能。 周王与诸侯会盟时由山岳神灵监盟,见于《左传》记载的有涂山之会、召陵之盟、践土之盟等,均是以山神作为盟誓的见证[1]17。

《周礼·春官·肆师》曰:“凡师甸,用牲于社宗,则为位,类造上帝,封于大神,祭兵于山川。 ”郑玄注云:“山川,盖军之所依止。 ”《墨子·迎敌祠》“祝、史乃告于四望、山川、社稷,先于戎,乃退。 ”可见国家有兵戎之事也是要祭祀山川的。

周代山川礼制的政治化倾向更突出地表现在“国主山川”思想的出现,把山川作为国家的象征,国家治乱兴衰受到山川的监督,并通过山崩、 地震等异象来表现。 当异象出现时,国君应以山川为重,施以礼祭。 据《左传·成公五年》载,时遇梁山崩塌,晋景公召见伯宗。 伯宗路遇一绛城人。 绛城人对伯宗说:“国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降服,乘缦,彻乐,出次,祝币、史辞以礼焉。 ”这里明确提出了山川代表国运, 因此遇到山崩川竭现象时,国运会有所衰败,此时,国君应穿素服、乘素车、不奏音乐、离开寝宫,并要向梁山之神贡献礼物,由太史诵读祭辞,向梁山之神施以礼祭,以求疆土的稳固。

《国语·周语上》中亦有相关记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 夫水土演而民用也。 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昔伊、洛竭而夏亡, 河竭而商亡。 ……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 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

西周、 春秋时代是山川崇拜的重要发展期。 相对于商代,山川神灵的祖神色彩已基本蜕尽,变为全民共同信仰的一般神灵[2]。 至战国时期,产生了五岳、九州观念。 同时对五岳的祭祀也有了等级划分,《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 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 诸侯祭名山大川在其地者。 ”这就是说天下山川中,五岳、四渎的地位最高,视同朝中三公和诸侯。 周天子享有最高的山岳祭祀权力,可以随意祭祀任何名山大岳,诸侯的祭祀权力仅限于其疆内名山。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有云:“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内者,则不祭也。 ”诸侯必须遵守“祭不越望”的原则。 这就说明山川已经作为领土的象征来祭祀了, 山川崇拜完全是为了现实的政治目的。

二、西周初年的嵩山封禅

嵩山为我国五岳之一,属伏牛山系,主脉在登封境内,连绵60 多公里。 嵩山以少林河为界,中为峻极峰,东为太室山,西为少室山,嵩山是其总名。 嵩山南北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汉唐的相关的考古发现延续不断。 同时嵩山地区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文明,“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①引自司马迁所著《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1959 年版,第1371 页。嵩山南北的登封王城岗遗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为夏都,嵩山东的郑州商城为商汤亳都,嵩山西的洛阳成周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分别是西周的东都洛邑和东周国都。。 因此,有学者将嵩山比喻为中华文明的 “发动机和孵化器[3]”。《国语·周语上》亦有“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的说法。 据此推想嵩山在国家文明诞生之前应早已成为华夏先民崇拜的对象。

两周时期将山川作为国家甚至是天命的代表,最集中体现在对嵩山封禅一事上。 嵩山在西周初年被称为“天室”[4]。 周武王灭商后,考虑偏居关中“西土”无法适应统治需要,因此谋划营建一座新都,《史记·周本纪》和《逸周书·度邑解》对其地理选址都做了大致相同的记载。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就选址问题,武王对周公旦言道:“自洛汭延于伊汭, 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 ”从此段话可知, 武王已选定了新都的位置, 即伊洛河平原。 《何尊》铭文是成王亲政五年后,在成周向宗小子等人复述武王的话,其中也有“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中国”是一地理概念,或指殷商控制的东方地区,或指洛阳盆地,是武王时洛邑具体选址地点未定的含糊说法[5]。如果说“宅兹中国” 是出于对时局和统治的现实考虑,那么傍依天室嵩山,而求得佑助,则是要寻求宗教和礼制上的认可。

武王时期的《天亡簋》铭文说:“乙亥,王有大礼,王凡四方。 王祀于天室,降。 天亡佑王。 ”林沄先生认为,此铭文记录的就是西周初年武王封禅嵩山一事,其中“天室”也就是文献中的天室——嵩山[6]。王晖认为:“周代的天神崇拜实际上就是嵩岳崇拜, 周人称嵩山为崇、岳、天室或太室,也单称为‘天’。”[7]《诗·大雅·嵩高》谓“嵩高为岳,峻极于天”,此谓嵩岳已高达天上,故周人把它称作“天”“天室”,认为这个极高之处是上帝百神居住的地方。《尚书·召诰》 是周公在武王去世后对营洛的“庶殷”发表的一番讲话,其中道出了依天室的理由:“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 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 ’”在嵩山脚下建东都洛邑,则便于“依天”“绍上帝”而“配皇天”。 《礼记·礼运》说“山川所以傧鬼神也”, 上帝鬼神在天室山之上,而周王之都在天室山之下, 有利于傧迎上帝鬼神下临王都宗庙佑助周王, 更有利于周王用上帝权威巩固统治[7]。

同时, 嵩山在商代是山神的代表——岳,周灭商后,希望取而代之,得到神灵的认可,自然要在嵩山封禅,从《天亡簋》铭文推断这次封禅礼,周武王本人亲自登上了嵩山顶,这与后世《史记·封禅书》所说凡封禅帝王本人必须“上封”相一致。 《逸周书·度邑解》描写武王在嵩山之巅“凡四方”的情景是“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 三涂、有岳、河、伊洛当是武王望祭的四方山川神灵。 “凡四方”就是望祭四方山川之神。 《诗·周颂·般》中诗篇:“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应该是对武王这次封禅嵩山、望祭山川之神的颂歌[6]。《天亡簋》铭文可算是时代最早的封禅记载,嵩山也是文献所载历史上首次封禅典礼的实行地点。 这也是后世帝王封禅“改制应天”和“以告太平”的渊源。

不过到西周中期以后,随着疆土的扩大,泰山的宗教地位逐渐超过嵩山, 成为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首选地点[2]。

三、两周时期山川祭祀方式

周代的祭山仪式与殷商时期大体相同,也有就祭和望祭之分。 同时还加入了时祭,就是一年四季都有固定的时间来祭祀。 《礼记·月令》记季夏之月:“命四监大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 令民无不咸出其力, 以共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 ”《周礼·牧人》曰:“凡时祀之牲,必用牷物。 ”郑玄注曰:“时祀,四时所常祀,谓山川以下至四方百物。 ”

祭祀山神的具体方法, 则有燔燎和瘗埋两种方法。 “燔燎”指的是焚烧牺牲来祭神,烟气上达于天,告知神灵。 “瘗埋”指的是将祭品埋入地里来献祭。 《尔雅·释天》曰:“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 ”与天神有关的祭祀就用燔燎, 与地面或地下有关的祭祀就用瘗埋。 另外,还有“投”和“升”两种方法祭山神,“投”就是将祭品投放于山谷中献祭,“升” 就是将祭品高挂起来献祭,便于山神享用[1]21。

另外,散见于《周礼》中的山川祭祀的细节还有:《周礼·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沈祭山林川泽”,这就是说祭祀山神要宰杀动物作为牺牲来敬献给神灵;《周礼·小宗伯》又有“兆山川丘陵坟衍,各因其方”,这就是说在国都设立祭祀山川的场所要参考它们各自所在的方位。

至于祭祀中所使用的具体器物,《周礼·鬯人》 之职有“凡山川四方用蜃”,《周礼·典瑞》之职有“璋邸射,以祀山川”,《周礼·司服》之职有“祀四望山川,则毳冕”。

另外, 祭山时大司乐和舞师要提供各种乐舞以取悦山神。 《周礼·大司乐》:“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 ”《周礼·舞师》云:“舞师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 ”

西周祭祀天神与地祇的礼制细节散见于《诗经》《左传》和一些出土青铜铭文中。 这些记载大多是只言片语,不成系统。 《周礼》是论述礼制的专书, 虽然很多内容出于儒生的构想,但是这些祭祀山岳的细节,在汉代儒家取得独尊地位后,被吸纳进入了国家礼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山神崇拜和祭祀礼制,在周代更多地表现为其政治性, 统治者视山川为国家和领土的象征, 以祭祀山川来巩固政治地位,山岳祭祀逐渐制度化。 嵩山在西周初年作为天命的象征,在礼制上独得尊崇,武王为了得到天的护佑,在嵩山举行了封禅大典,象征已得天命,并在天室附近营建新都洛邑。 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五岳观念的形成,嵩山稳居中岳之位,在《礼记》《春秋公羊传》等儒家经典中,已经开始把五岳鼓吹为天下山川、天下领土以及政治正统性的代表。 但是这一观念直到儒家在西汉获得独尊地位后, 才被广泛认可。 到西周中期以后,泰山的宗教地位逐渐超过嵩山, 成为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首选地点。

猜你喜欢
五岳嵩山封禅
“封禅”与“登极”:中国传统政治宣誓制度的“天道”视域
“五岳”为何少黄山
江善明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岳嵩山
我爱我家
2017年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夏令营(河南站)在嵩山落幕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
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