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普外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生与形成较为复杂,涉及到遗传、饮食习惯等各方面。近几年,胆囊结石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痛苦,为了提高疗效,了解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与相应对策,笔者经过归纳总结后对此进行简要阐述。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之一,是指沉积在胆囊内的结晶,主要见于成年女性,特别是经产妇与避孕药服用者,部分患者无症状,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肿胀、呕吐、放射性疼痛等,严重时还会出现胆绞痛、胆源性胰腺炎等,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因其具有相当的危害性,已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之一。胆囊结石的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饮食习惯等因素差异有关,如今预防治疗胆囊结石已成为医务工作者的热门课题之一。
当人体内的高血清胆固醇升高,肝细胞会出现脂肪变质症状,但在胆汁的胆固醇却没有明显变化,这是因为高血清胆固醇升高后会直接间接地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发生和酶的活性,使患者的胆红素钙聚集在沉淀地方,提高胆汁里MGB 的比例,从而形成结石。
胆囊是由粘膜、外层浆膜等组成的囊状器官,可以储存和浓缩胆汁,胆囊粘膜上皮可吸收胆汁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酸等,当胆囊粘膜吸收大量胆固醇时,会降低细胞流动速度,使细胞膜硬化。当胆囊的收缩出现异常,不能按时排空时,胆囊内的物质,如胆固醇结晶不能排出,就会聚集起来,最终导致胆囊胆结石的形成。
与正常患者相比,胆囊结石患者的小肠菌丛对肠运送时间、肠腔pH 值等明显增加,增强了胆汁酸盐的疏水性,加快了胆固醇的结晶速度。
3.1.1 胆囊结石口服药溶石治疗
鹅去氧胆酸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难溶于水,是常用治疗胆结石的药物之一,能够扩大胆汁酸池,增加胆石症患者胆汁的分泌,降低胆固醇饱和度,从而使结石中的胆固醇溶解。由于鹅去氧胆酸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包括腹泻腹胀、头晕、肝功能轻度异常等,临床上选择熊去氧胆酸代替其使用,但口服药物溶石疗程长、易复发。所以,如何提高溶石效果、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仍需深入研究。
3.1.2 依折麦布
依折麦布是一种新型的调血脂药,也是唯一一个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可抑制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使胆固醇结石溶解,降低肝脏中胆固醇的水平,并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预防和减少胆囊结石的形成。
3.1.3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降脂药物,能降低肝脏胆固醇生物合成,减少细胞内胆固醇水平,激活蛋白酶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增强LDL 受体表达,减少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
3.1.4 体外冲击波碎石
利用体外碎石机产生冲击波,经过多次释放能量粉碎人体内结石。该技术结石定位系统准确无误,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将结石粉碎后,改变结石的结构,使胆固醇快速溶解。由于颗粒变小,可随胆流排出。
3.2.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需要将患者全身麻醉,制造气腹,在腹腔镜监控下,将一种特制导管插进腹膜腔,并注入3 公升左右的二氧化碳,在腹部建立操作孔,处理胆囊三角,剥离胆囊,切除包括结石在内的整个胆囊,消除气腹,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
3.2.2 化学性胆囊切除
经皮胆囊造痰,取石,用电灼、射频热凝等技术闭塞胆囊管,吸除胆汁并取尽结石,用硝酸银等硬化剂灌注,到时间后吸尽硬化剂,破坏胆囊粘膜,从而达到胆囊纤维化自截效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胆固醇的成因机制复杂,分析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和对策有利于该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