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保坤
(吉林省人民医院,吉林 长春)
发热是指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异常,发热和散热之间出现不平衡,从而导致体温上升的一种症状[1]。不过由于不同个体受内部和外部条件影响具有极大差异性,从而导致发热原因多样化,进而影响门诊医生确诊[2]。而且根据研究发现,发热也属于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活跃度,减少生病,对人体有利。只有当发热温度过高,以至于出现超高温现象,此时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3]。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门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护理管理情况进行分析,进而积累门诊发热原因和护理经验,提高治疗效率,具体分析如下。
选取了本院在2018 年9 月至2019 年2 月收录的30 例临床表现为发热的患者。30 例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在20~50 岁,平均为(35.42±10.28)岁。根据现场体温检测发现,患者的体温在38.3~40.8 ℃,平均为(39.55±1.25)℃。
对30 例患者的发热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有22 例属于感染性疾病,占总人数的73%,8 例属于非感染性疾病,占总人数的27%。对22 例属感染性疾病引起发热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细菌感染10 例、真菌感染1 例、病毒感染6 例、另有结核病2 例、寄生虫侵入3 例。对8 例属于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发热的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风湿热2 例、药物热2 例、慢性心力衰竭1 例、广泛性皮炎症1 例、恶性肿瘤2 例。
护理人员认真对待每一位来访患者,掌握患者基本情况,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同时需要将病情的相关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有效传达,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控,及时提供必要帮助。护理人员还需要按照医师的嘱咐进行特别注意,向患者解释并叮嘱用药时间、用药量,确保患者接受正确的治疗。
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医生不能马上知道患者发热的原因,无法确诊病情[4]。因此,患者还需要时间观察。在观察时间里,护理人员则需要对患者情绪进行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于患者出现的焦虑、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交流来进行疏导,确保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通过分析发现,门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的发热原因多种多样,在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分类下,还存在着许多细小分类,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判断。在对患者的整个护理过程中,医患关系良好,没有出现医疗纠纷情况,在护理结束后,医院也没有收到任何投诉。
据临床研究显示,引起患者发热的原因有许多种[5]。大体上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两大板块[6]。在感染性疾病板块下又因为真菌、细菌、寄生虫等的病原体的感染出现从而导致患者发热症状[7]。在非感染性疾病板块下又因为风湿热和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患者出现发热症状[8]。因此,在对门诊发热原因待查患者进行确诊和治疗时,就需要格外做好护理工作,以保证患者在一个较好的心态上接受诊断结果和积极配合后续的治疗。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患者的用药处理,在不明发热原因下提醒并监督患者谨慎用药,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疏解患者消极情绪,保证整个护理过程中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发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医生需要准确诊断并给出治疗方案,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全方位护理,从而保证治疗效果,降低医疗纠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