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李鴳,周清
(枣庄市中医医院,山东 枣庄)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性疾病[1],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因其高发病率被称做世界头号公共健康问题,在我国发病率高达7%左右,近十几年国内学者对抑郁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在国内不同地区时点的患病率达2.70~4.52%,终生患病率4.75~7.37%[2-8],抑郁症患者中10%--15%的患者最终可能选择自杀,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 倍。预计到明年,中国精神障碍和自杀在总疾病负担所占比例中,抑郁症位列第一,在人们就诊原因中位列第三[9]。在我国预计到2030 年,抑郁症将超过冠心病成为第一大负担[11],抑郁障碍的终生患病率达6.87%[12],在过去几十年里,尽管有数十亿的抗抑郁药物和镇定药分发出去,但死亡率仍在节节攀升,严重影响着患者本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经典古籍其中并无“抑郁症”这一病名的确切记载,在中医病证中亦没有完全对应的病名。虽然我国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确切提及“抑郁症”这个病名,但是现代诸多学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分析疾病临床特点多将中医中郁证作为西医抑郁症相对应的中医病名。
与世界其他医学一样,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描述能符合现代有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一些干预措施和治疗方药至今仍为临床常用。对中国人来说,抑郁症虽然属于舶来的西医病名,但传统医学对抑郁症(郁证)的认识亦很早。
在古代汉语中“郁”字同时含有“忧郁”和“癖积、阻滞”两层意思,表示人体气血津液癖滞不通而导致的疾病,中医用“郁症”这一病名来对其病机进行描述[13]。
传统中医学认为,抑郁症归祖国医学中"郁证"范畴,中医传统认为郁证的病因有情志所伤和体质因素两个方面,由于情志刺激导致肝、脾、心等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郁症。病变部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等脏腑。
郁证病机是肝气郁结进而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当人体情志超过自身调节能力后,导致肝脏气机失调,久则肝气郁结,或因患者体质本虚,复加情志不畅,肝郁抑脾,日久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减退,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所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肝气郁结,日久则出现肝脾失和之证。忧思伤脾,可导致气郁生痰,痰气郁结状况,又可肝郁抑脾,饮食渐减,生化乏源,气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或心神失养之证[14]。如清· 林佩秦《类证治裁·郁症》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
根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15]分型如下:(1)肝气郁结型: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2)气郁化火型: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3)痰气郁结型: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4)心神失养型: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舌苔白,脉弦细。(5)心脾两虚型:多思善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头晕神疲,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6)心肾阴虚型:情绪不宁,心悸,眩晕,健忘,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口燥咽干,或遗精腰酸,妇女则月经不调,舌红少津,脉细数。
有研究[16]表明针灸治疗在干预抑郁型大鼠行学方面有明显效果,其研究机制主要从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学说、神经内分泌障碍学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神经营养和神经再生功能失调学说、海马神经元改变学说等方面进行。苗萌萌[17]等通过研究发现,抑郁障碍的患者病情变化与前额叶的血氧饱和水平有关。经过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患者前额叶的血氧饱和水平来改善患者前额叶对情绪中枢的调控能力,从而减轻患者的临床抑郁症状。李丽萍等[18]通过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针刺“百会”、“太冲”穴位治疗,发现模型大鼠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较针刺治疗后显著下降,针刺通过下调升高的细胞因子水平进而调节HPA 轴活性,从而抑郁症状减轻。根据经络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解剖和神经生理学知识 ,冯琬[19]等选择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神经营养、康复锻炼以及抗抑郁药物等对症治疗,针灸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附加针灸辅助治疗。治疗前与治疗后2、4 周时,检测血清中神经细胞因子、炎症细胞因子及神经递质的含量。结果:治疗后2、4 周时,两组血清中 BDNF、NGF、IGF-1、FGF-2、NE、DA、5-HT 的含量均高于治疗前,HCY、IL-1β、IL-2、sIL -2R、TNF-α 的含量均低于治疗前且针灸组患者血清中BDNF、NGF、IGF-1、FGF-2、NE、DA、5-HT 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HCY、IL-1β、IL-2、sIL-2R、TNF-α 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针灸辅助治疗用于卒中后抑郁能够增加神经细胞因子分泌、减少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并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功能。临床研究发现[20]针刺肝俞、肾俞、心俞、足三里、三阴交、神庭、本神、神聪穴,能明显增高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患者血液中E2 含量。说明通过刺激穴位从整体上纠正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状况,改善下丘脑 -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状态,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整体的良性调节并提高卵巢的功能来改变体内雌激素的含量,从而发挥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治疗作用。图娅研究组[21]基于磁共振检查,通过对比发现:抑郁症患者额叶、海马生化代谢的异常, 直接和间接影响到脑部神经介质的传递, 同时出现神经系统传导的异常, 从而也影响到整个神经系统互相间的正常调节及正常的功能。
2.2.1 体针
符氏[22]通过针刺治疗郁证,治疗组中主穴为印堂,关元,百会,合谷等穴位,临床治疗治愈率为81.25%,对照组口服药物百忧解治愈率有所提高,肯定了针刺对抑郁症的治疗作用。裴音团队[23]通过对针灸名家王乐亭临床经验选方,选取针刺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隔俞等穴位,通过治疗120 例郁证患者发现:针刺五脏腧能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症状。凌娴[24]以肾俞、肝俞、关元、三阴交、太溪、百会、太冲为主穴,配足三里、神门、内关、合谷等穴,配合乐疗治疗60 例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显效19 例,有效10 例,无效1 例。熊学琼等[25]在针刺基础上配合耳穴压丸治疗抑郁症48 例,愈显率达81.2%,总有效率达97.9%,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2.2.2 头针
古代文献《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到“脑为元神之府”,“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也曾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头”。这充分印证了脏腑的精气与头部存在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资料显示,黄氏[26]应用头皮针疗法,取顶中线、额中线、额旁一线,针对抑郁症的治疗疗效突出,没有药物的介入,从而有效避免了药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郭颖团队[27]选取头穴丛刺治疗抑郁症,对头针治疗分区中的额区进行针刺,临床治愈率达到90.91%,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肯定了头穴丛刺对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2.2.3 腹针
古代文献中提到“引气归元”的方法,充分说明腹针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李德平[28]等随机选取44 例抑郁症患者,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作为主要针刺穴位,选取阴都(双)、商曲(双)、滑肉门(双)、太乙(双)、外陵(双)、大横(双)、气旁(双)、气穴(双)、关元下等俞穴作为相应辅助穴位,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3%,对腹针在抑郁症的治疗高度认可。高连印[29]治疗抑郁症,随机将60 例抑郁症患者分为腹针组和对照组两组,腹针组以调神理气、健脾化痰为治则,主穴选取百会、印堂、内关、中脘、关元、气海、三阴交,经过3 个疗程的治疗,腹针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
2.2.4 电针
段冬梅研究组[30]通过对轻、中度60 例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表明通过电针“百会”、“印堂”等穴位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西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针药结合治疗轻、中度症状抑郁症效果显著。王惠祯研究组[31]观察电针配合米氮平治疗30 例产后抑郁症患者临床效果,治疗组电针取“百会”、“印堂”等穴位,治疗组痊愈12 例,显著进步13 例,进步2 例,无效3 例,总有效率90.00%。尹秀茹[32]通过电针治疗抑郁症,电针治疗抑郁症30 例,与文拉法辛治疗23 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87.0%,显效率69.0%。
中医药在治疗抑郁症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对指导与改善中医药临床有着积极的作用。针灸辨证取穴对抗抑郁具有良好的效果,结合西药能有效的减少副作用。未来,应重点对若干治疗抑郁症效果明显的针灸疗法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长时程的研究。我们应发掘中医经典,紧密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