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雪兴,洪重阳
(新沂市人民医院,江苏 新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胃肠道早期癌症的诊断率[1]。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一般不会引起不适的症状或体征,少数情况下,才会引起上腹胀、上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常在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胃息肉根据病理类型,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并部分胃息肉具有恶变潜能,其中腺瘤性息肉有10-30% 的癌变率,并为此,实施有效的治疗是相当有必要的[2-3]。直接用内镜高频电切术切除胃息肉容易出现息肉残留,并术中及术后容易并发胃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内镜黏膜切除术指的是将病变黏膜在内镜下进行切除的手术,且属根治性或择期诊断性手术,此术式的优势在于无需像开放手术一样开刀,降低对胃肠组织所带来的损伤[4]。本研究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面主要对治疗方式、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本研究选择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进入我院治疗胃息肉的80 例患者进行研究。选入标准为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胃息肉的患者,手术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身体检查,并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肺、肾、肝、脾及血液系统疾病。选入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0 例,对照组40 例,观察组患者中共计男患者11 例与女患者29 例,其年龄区间在29-76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0±10.30)岁,病程1-12 周,平均病程(5.91±3.14)周。对照组患者中共计男患者16 例与女患者24 例,其年龄区间在31-75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70±12.60)岁,病程1 周-15 周,平均病程(6.52±4.25)周。80 例患者共发现息肉108 枚,观察组55 枚,对照组53 枚,息肉直径在1-12mm 之间,平均直径6mm。具体位置:45 枚位于胃窦部位、15 枚位于胃底部位、6 枚位于贲门部位、42 枚位于胃体部位,根据手术前的病理类别进行分类,其中12 枚属于腺瘤性息肉、28 枚属于炎性息肉、68 枚属于增生性息肉。治疗前,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对入选的80 例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性(P>0.05)。
1.2.1 术前准备
手术前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要指导戒烟不低于15 天,存在咳痰症状的患者可使用药物来稀释痰液,可展开深呼吸锻炼;避免交叉感染现象的出现,在有必要的情况可预防使用抗生素;手术前1天以流质饮食为主,术前6 小时禁食;做好术前检查,包含三大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术前要停止使用一切可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比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特殊患者也要给予特殊的术前准备,比如身体状况不佳与营养不良患者可适量补液治疗。
1.2.2 手术治疗
手术时,80 例患者均取左侧卧位,咽麻,口含牙垫,观察组采用内镜粘膜切除术:于息肉基底部针对直径大小来选择具体的位置进针,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针尖进入黏膜下方,再朝着病灶中心位置进行注射,注射剂量以病灶大小进行调整决定。在注射后,黏膜逐渐膨胀并分离,再对息肉展开高频电切除法,病灶<10mm 的息肉可行一次性整块切除,病灶大的可先圈定,再分次切除掉,以此来确保基底以及其它部位无残留。对照组直接采用内镜高频电切术切除胃息肉。术后将切除的标本送入医院病理科给予进一步检查。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质子泵抑制剂、止血药物进行治疗,时间为3 天。
1.2.3 术后观察及评价
术后观察:嘱患者禁食、卧床,对患者的腹部体征与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观察是否出现胃出血、穿孔、上腹痛等不良反应现象,如出现呕血、黑便、腹膜刺激征应即刻进行针对性治疗处理。出现疼痛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镇痛药进行止痛治疗,并可为患者通过静脉补液的方式来补给机体能量。手术完全24 小时后,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如果未出现呕血、黑便、上腹痛反应可逐渐进食,可食用面汤、米汤等半流质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术后评价指标选择治愈率、息肉残留率、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指患者术后胃部无息肉残留的比例。息肉残留率是指切除息肉后该息肉残留的患者比例。并发症发生率为胃出血、穿孔、上腹痛发生的比例。
此研究分析的数据全部使用SPSS 18.0 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来表示,数据检验为“”。得出的结果为P<0.05 时,差异对比显著,有统计学对比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治愈率100.00%,高于对照组9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息肉残留率0.00%,低于对照组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中有2 例患者切除的息肉经过病理检查显示息肉基底部存在类癌病变,并对这2 例患者择期行外科手术。
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0 例患者出现胃出血,胃出血发生率0.00%;0 例患者出现胃穿孔,胃穿孔发生率是0.00%;1 例患者出现上腹痛,上腹痛的发生率2.50%。对照组2 例患者出现胃出血,胃出血发生率5.00%;1 例患者出现胃穿孔,胃穿孔发生率是2.50%;4 例患者出现上腹痛,上腹痛的发生率1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胃息肉通常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与腺瘤性息肉3 种类型,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因此,必须对其实施积极的治疗,如若不然,则易产生恶性病变。据相关研究调查可知,增生性息肉也存在癌变风险[5-6],所以,无论哪种类型都应给予积极的治疗,并将其及时切除干净。随着内镜检查技术的愈加成熟,胃息肉的检出率也有所增长。内镜黏膜切除术集合了内镜黏膜注射术与内镜高频电切术的优点,并被临床广泛实施于消化道早期癌变与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中[7-10]。在本研究中,共收治80 例胃息肉患者,发现共有108 枚大小不一的息肉病灶,大部分为无蒂广基息肉,与内镜高频电切术切除胃息肉相比,内镜粘膜切除术切除胃息肉治愈率高、息肉残存率低,并且胃出血、穿孔、上腹痛的并发症发生少,安全有效。这是因为胃息肉可归于黏膜层病变,在对息肉病灶基底部氯化钠注射液后可将肌屋与黏膜层分离开来,从而预防胃穿孔问题的产生,并降低创口的出血率。在切除术中实施圈套器时,对于相对难套扎的病灶(如幽门部位胃息肉)可在足量注射后再进行圈套,而对于息肉直径大的需加以注意,一次性圈套易套到胃黏膜深层组织中,同时,由于电凝时间长,局部温度过高也极易造成胃穿孔问题,为此,可采取分块摘除的方式,对于胃息肉多的患者可分次进行摘除治疗。
由上可见,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临床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同时,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操作方式更简单,得到了临床医师与病友的大力支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