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聂建云
(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RBMS1(RNA binding motif single stranded interacting protein 1)最初的发现与c-Myc 基因相关,被称为c-Myc 基因单链结合蛋白2,即MSSP2 基 因(a c-Myc gene 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 1)。c-Myc 被公认为是一种癌基因,其功能涉及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代谢等过程,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2]。早在1994 年,Negishi 等人[3]指出位于MYC 基因复制起点的一段21bp 的序列,可发挥增强子的作用,并被MYC 蛋白复合物识别。Negishi 等人[3]通过cDNA 表达文库筛选鉴定出一种蛋白,该蛋白与MYC 基因起源/增强子元件的单链DNA 结合,命名为MSSP1(a c-Myc gene single-strand binding protein 1)。
Toshiki 等人[4]利用MSSP1 在人胎盘cDNA 文库鉴定得到了MSSP2(即RBMS1)。MSSP2 与MSSP1 具 有 高 度 同 源 性,但MSSP2 蛋白的C 端还有16 个氨基酸。Christian 等人[5]1996 年首次报道了RBMS1(文中称为MSSP2)的基因结构:由16 个外显子组成,包含两个可替代的第一外显子。MSSP2 基因通过剪接至少产生5 种同源产物:MSSP1、MSSP2(RBMS1)、Scr2、Scr3 以及人YC1[4-6]。预测MSSP2 的389 个氨基酸里包含两个RNP1 基序:RNP1-A 和RNP1-B[4]。RNP1 基 序 最 初 在RNA 结 合 蛋 白 中 被报道,同时也是DNA 结合所必需的。RBMS1 可结合单链和双链DNA,并促进了包含RBMS1 结合区的SV40 衍生质粒的复制[4]。RBMS1 会干扰DNA 碎片化,从而诱导细胞凋亡[7],此外还抑制细胞周期从G1 期到S 期等[3]。随着研究不断深入,RBMS1 在人类多种疾病中的作用以及作用机制也被越来越多的发现。本文综述了RBMS1 相关的文献,系统性的阐述了RBMS1 与肥胖、糖尿病、乳腺癌以及微RNA 和长链非编码RNA 的关系。
RBMS1 的启动子含有许多转录因子结合元件,且缺少TATA和CCAAT 盒,富含GC[5]。RBMS1 作为转录因子激活下游许多靶基因,包括c-Myc、Fas 等。
MYC 基因根据不同的染色体定位,可分为c-Myc,n-Myc,l-Myc。RBMS1 主要通过RNP 基序与c-Myc 相互作用,参与细胞的多种生理过程,如DNA 复制,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等[8]。有研究显示MSSP/Scr 通过RNP 基序与c-Myc 结合,从而刺激Myc/ras协同转录激活[9]。另一方面,RBMS1 可直接结合到c-Myc 的C 端,通过将c-Myc/Max 复合物转化为RBMS1/c-Myc/Max 三元复合物,抑制c-Myc 的E 盒依赖转运活性[10]。因此,RBMS1 可作为c-Myc的调节元件,参与调控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等过程[10]。
此外,Mitsuaki 等人[9]报道RBMS1 基因的Mup1 序列可作为转录调节元件具有正向的转录活性,而这种活性由于点突变而丧失。Mup1 序列是位于RBMS1 基因上-473 到-440 的寡核苷酸片段,可保护DNA 不被DNA 酶水解。Takeshi 等[11]研究发现MSSP 通过其RNP 结构域与人DNA 聚合酶α 催化亚基的N 端结合。DNA 聚合酶α 在DNA 复制过程中主要参与复制前体复合物的形成,MSSP 与DNA 聚合酶α 的结合可以促进酶反应活性。此外,MSSP 与DNA 聚合酶α 结合后便失去了与MSSP-1-myc(H-P)复合体结合的能力[11]。
核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证实RBMS1 通过与Fas 基因启动子-1035 到-635 区域结合,促进Fas 的转录以及Fas 下游相关的信号通路[12]。Fas 一般与配体FasL 结合刺激细胞凋亡。RBMS1基因的敲除往往伴随着Fas 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导致Fas介导的凋亡也被抑制。这提示我们Fas 介导的细胞凋亡是依赖于RBMS1 的[12]。且后续的研究发现在RBMS1 缺陷小鼠的细胞系中,细胞色素C 不从线粒体中释放,而细胞凋亡蛋白酶(caspase 8)被激活,这表明RBMS1 介导的凋亡独立于线粒体发生[13]。
2 型糖尿病(T2DM)是较为常见的糖尿病类型,表现为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为了确定T2DM 的易感性位点,发表于2010 年的全基因组关联(GWA)研究对来自两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10870 例和73735 例对照进行了验证[14]。该研究在染色体2q24 位置发现了与RBMS1 和ITGB6 基因显著相关的变异,改位点可能通过影响糖代谢和胰岛素抵抗来影响T2DM 风险。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RBMS1 与糖尿病易感的相关性[15-18],特别是Elena 等人[18]的研究证实在中国汉族人群中,RBMS1 基因和BCAR1 基因与T2DM 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证实,RBMS1 与肥胖相关[19]。肥胖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定量性状位点(QTL)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染色体区域中影响多因子性状的位点的定位,可用来对先前确定的肥胖QTL 进行精细定位,分析肥胖相关的遗传信息。Ishikawa 等人[19]利用Affymetrix 基因芯片分析,寻找QTL 的候选基因。结果发现肥胖QTL 定位在小鼠2 号染色体上,且筛选得到在肝脏和脂肪垫中差异表达的29 个候选基因:Gpd2、Upp2、Acvr1c、March7 和RBMS1 等。这一发现将为找出肥胖的致病基因提供线索,可能会发现与肥胖相关的新的生物学和病理学途径。但RBMS1 参与肥胖调控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微RNA(microRNA 或miRNA)又叫做小分子RNA,是一种长约21 到23 个核苷酸的RNA 分子,可调节许多靶基因的表达,在细胞内具有多种重要作用[20]。MicroRNA-383(miR-383)在小鼠卵巢颗粒细胞(GC)和卵母细胞中表达,可通过影响RBMS1 的mRNA 稳定性来抑制RBMS1,进而抑制了c-Myc 的表达水平,最终促进了GC 释放雌二醇[21]。此外,miR-383 还受到类固醇生成转录因子SF-1 的调控。这些结果表明,miR-383 直接靶向RBMS1,通过灭活c-Myc 来促进雌激素生成。了解miRNA 在雌激素生产中的调控和功能,将有助于研究miRNA 在治疗类固醇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长链非编码RNA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是一类转录长度超过200 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序列,因其缺少有效开放读框而很少编码或不能编码蛋白质[22]。研究表明lncRNA 在肿瘤发生发展、神经科学和个体发育等许多生物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基因组重要的调控分子[23]。CDKN2B- AS1 是lncRNA CDKN2B 的反义RNA 1,被报道与2 型糖尿病[24]、心血管疾病[25]以及癌症[26,27]相关。Michael 等人[28]研究证实CDKN2B- AS1的表达在RNA 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均与RBMS1 呈正相关,RIP 实验 证 实CDKN2B-AS1 与RBMS1 直 接 结 合。CDKN2B-AS1 对RBMS1 的顺式调控作用在Hela 细胞中被诱导,因此该调控效应具有细胞依赖性[28]。研究者认为CDKN2B-AS1 和RBMS1 转录的相关性并不是通过CDKN2B-AS1 mRNA 与RBMS1 蛋白的结合介导的,而是一种独立的调控机制[28]。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乳腺肿瘤的分子机制,并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实践,研究者利用cDNA 芯片对使用菠萝蛋白酶处理的MCF-7 人乳腺癌细胞与未处理组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29]。菠萝蛋白酶可通过CD44 基因影响细胞表面受体系统,可抑制细胞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降低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等[30,31]。该研究鉴定了1102 个已知基因在治疗之间出现显著差异表达(P<0.001),其中包括RBMS1 在内的20 个基因差异性尤其显著[29]。菠萝蛋白酶处理1h 后RBMS1 基因表达上调,4h 后基因表达下调,48h 仍处于下调状态,这些基因改变的程度与细胞缝隙连接信号、细胞周期调节等过程显著相关[29]。
非编码RNA (ncRNA)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对肿瘤和正常配对的组织样本进行了高通量转录谱分析,在超过200 个新的候选基因组区域中重新发现了变化,这些区域映射到内含子区域[32]。该研究确定了16 个基因组位点,它们分别与5 个关键蛋白编码基因(CRIM1、EPAS1、ZEB2、RBMS1 和RFX2)的内含子对应[32]。该研究表明内含子在EMT 和乳腺癌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内含子的生物学作用或机制未被充分认识。
RBMS1 敲除小鼠在胚胎期2.5 天时会出现黄体酮浓度较低,从而导致部分小鼠胚胎致死[12],提示RBMS1 参与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与黄体酮生成或分泌相关。在发生早期急性肾移植排斥反应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活检组织中,RBMS1 基因出现差异性表达,该研究提示RBMS1 参与机体急性排斥反应,有可能作为移植反应监测的标志物[33]。在对患有严重精神运动迟缓的病人中分析发现RBMS1 基因与患者异常表型相关[34]。人B 细胞感染Epstein-Barr 病毒(EBV)可诱导形成永久生长的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CSIII LCL),而RBMS1 基因在CSIII LCL 中高表达,且通常出现在EBV 的潜伏期III 中,阻止病毒进入裂解周期[35]。
RBMS1 最开始作为c-Myc 基因的单链结合蛋白被发现,又称作MSSP2。RBMS1 与c-Myc 结合,调控细胞增殖,DNA 复制,且与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等密切相关。RBMS1 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激活下游c-Myc、Fas 等目的基因。RBMS1 参与雌二醇的调控,与肥胖、糖尿病等内分泌相关疾病关系密切。RBMS1 的作用还受到微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调控。RBMS1 基因在乳腺癌研究中也被报道具有重要作用。关于RBMS1 相关的研究较少,且现有的文献大多是基于全基因组分析,对疾病和基因的差异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未通过实验揭示RBMS1 基因的具体作用机制以及涉及的信号通路。未来的研究,可依据现有文献报道中RBMS1 与疾病的关系,对其参与的相关信号通路进行深入挖掘,有望为疾病的靶向治疗研究提供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