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2015年之后,随着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改革,师生们对时评越来越关注。
有人注重从时评中吸纳深刻的见解。
有人注重从时评中积累作文的素材。
有人注重从时评中借鉴文章的构思。
有人注重从时评中学习语言的表达。
这些都是正确的。时评,于高考写作学习而言,是老师,是宝库,是源泉……
在高考冲刺阶段,多读专业评论家的时评,有助于激活思维,深化识见,学会构段谋篇,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篇时评,看看它对我们的高考写作有怎样的启发。
精华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构思:引用开篇法。语言表达:用排比阐述批判精神的作用。)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用背景分析法展开议论,用比喻句领起全段。)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
(用排比手法概括叙例,例涉古今中外,议论大气磅礴。)正是在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
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构思:用设问手法将文意一转,深一层展开议论,引发读者对文章重点部分的阅读关注。)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用排比手法概括叙例,例涉古今中外,议论大气磅礴。)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用对比强调批判与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他们懂得,当批判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用功用分析法,用排比,分析“批判精神异化”的危害。)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用反问手法表明:切勿一味批判,更重要的是要有“建设心态”。)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比喻形象,发人深省。)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用排比,用比喻,形象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18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构思:对比构段,不回避问题,更指出希望,说理辩证周密。)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语言表达:用缩喻,用派生喻,阐述了建设的方式方法,论述生动形象,引人深思。)
时评借鉴
这篇时评可借鉴的方面多,这里侧重谈谈阅读与识见提升,阅读与构段谋篇,阅读与语言表达。
一、阅读与识见提升
阅读本文,我们可吸纳如下见解:
1.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2.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
3.批判精神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
4.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
5.仅有批判精神是不够的,批判与建设相得益彰。
6.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7.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8.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9.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
在高三冲刺阶段,有意识地阅读些时评,坚持从时评中借鉴观点,对于月考与高考的作文立意分析阐发会有直接的帮助。
所读时评中的某些观点,也可以与曾经读过的文章观点链接起来,归类学习。比如,本文中“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可与以下观点句结合学习与借鉴——
卢新宁:无论中国怎样,请记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鲁迅: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二、阅读与构段谋篇
第一段:引用开篇,引发思考;
第四段:设问过渡,深入一层;
第十段:对比构段,说理辩证。
写任务驱动型作文,多就事论事。相应地,层层深入展开分析,成了部分同学的写作瓶颈。我想,这篇时评的设问过渡使议论深入一层,对比构段使说理辩证周密等值得高考前的我们好好琢磨与借鉴。
三、阅读与语言表达
1.先说说排比。
或用排比阐述批判精神的作用,或用排比手法概括叙例,或用排比分析“批判精神异化”的危害,或用排比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文章论述的重要层面都用了排比。排比可使议论充分,可让议论言约而意丰,可增强议论文的气势……这些,都值得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学习与借鉴。
2.再说比喻。
文中,比喻或领起全段,或形象说理,或指明方法……这部分我们可结合课文来学习借鉴:可将本文与《我有一个梦想》一课结合学习,学会使用缩喻;可将本文与《拿来主义》一课结合学习,学会运用派生喻。
这里,请大家看看某学生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后写下的几个缩喻句:
心灵的树苗只有在阅读的沃土上才能茁壮成长,思想的羽翼只有在知识的蓝天里才能自由地飞翔。
谎言的泥潭让失足者欲罢不能。深陷传销深渊的人,浑身都被美妙许诺的水草缠住;一夜暴富的欲望,使他们心态失衡……若还不能回头,抓住悔改的绳索,最终将走向万劫不复的黑暗。
可见,学习时评,可与向课文学作文结合起来,让高三的写作学习有法可依,事半功倍。
写任务驱动型作文,不少学生写得抽象空洞,读之乏味。请再次看看本文的这些句子:
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
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
多读名家时评,在冲刺阶段适量摘抄并思考把玩这类观点深刻、表述形象的议论句,对于提升识见、激活思维、展开联想、形象表述都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