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赟(天祝县抓喜秀龙镇农业服务中心 甘肃 武威 733299)
莴笋(Lactuca sativaL.var. angustanaIrish.)喜冷凉,春季、秋季或者冬季等气温较低的季节是适合栽培莴笋的好时节,且莴笋属于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不超过12h,所以环境温度低、光照条件不足的地方是莴笋种植的最佳场所。高寒地区因为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符合莴笋的生长环境要求,常被作为莴笋的主要种植场地[1]。但近年来,由于莴笋多年重茬连作现象比较普遍,导致病虫害加重,以霜霉病、软腐病等病症最为常见,为了减少莴笋的发病率,提高莴笋的种植质量与产量,需结合高寒地区莴笋的常见病虫害症状,探究相关的防治方案,以减少疾病、害虫对莴笋种植的危害。
高寒地区莴笋的常见病害有霜霉病、菌核病、灰霉病、软腐病等,病害多由病原菌引发,常见的病原菌有黄单胞杆菌、莴苣盘霜霉、莴苣尾孢菌、核盘菌等几种。发病初期的莴笋一般不会表现明显症状,只在茎部、叶缘、叶脉等较隐蔽处形成肉眼难以察觉的病斑。
受黄单胞杆菌感染的莴笋,在发病初期只有肉质茎表皮有直径1~2mm的黄褐色病斑,种植人员在日常养护中经常忽视病变症状。后期病斑逐渐扩大,且颜色越变越深,此时虽然莴笋肉质茎依然存在食用价值,但其品性和商品性已经受到严重影响[2]。
大部分病害存在季节性,斑点病多发于越冬期,白粉病、黑锈病则多发于秋季。除了季节外,种植环境的温湿度也会对莴笋的发病情况造成影响,如多雨天气会加速黄单胞杆菌的蔓延速度,造成全田发病的严重情况。潮湿环境也会加快莴笋叶片的霉变腐烂速度。感染腐霉的莴笋在雨季会出现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梗,使病部出现白色霉菌,加大防治难度。而感染莴笋柱隔孢菌的病株也会因为湿度过大而产生分生孢子,生成白色霉层。感染菊苣假单胞菌的莴笋多为叶脉组织坏死,致使叶片水分不足而产生叶焦或者叶干枯症状,如果空气温度适宜,则莴笋叶片的坏死情况会有所减轻。发现病株时,需要及时进行防治,防止病害程度加重或者病原菌扩散感染。
高寒地区莴笋的常见虫害有蚜虫、粉虱、蓟马等,虫害的发生和环境有很大联系,阴暗、潮湿的地带是虫害的易发场所。虫害防治的难点在于昆虫的繁殖力极强,如指管蚜,一周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代的繁衍,一年时间能繁衍10~20代,且指管蚜个头小,不易发现,又喜欢成群活动,所以会在短时间造成莴笋大规模减产。除了繁殖力与破坏力外,虫害的另一大问题是容易引发病菌感染,如烟蓟马除吮吸植物汁液外,其体内还携带大量的番茄斑萎病毒,在取食过程中会向莴笋传播番茄斑萎病毒,造成莴笋整株枯萎死亡。
病害防治需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增强莴笋的抗病性,在播种之前,可以日光曝晒的方式对种子表面的病原菌进行杀灭。曝晒最好于播种前3d进行,将种子放置在阳光下曝晒1d,确保种子表层的细菌被最大化杀死,然后进行拌种。拌种方式分干籽拌种和浸泡拌种两种。干籽拌种通常选用种子重量0.3%的75%百菌清粉剂与种子混拌,混拌均匀后迅速播种。浸泡拌种通常选用中生菌素、加瑞农或者高锰酸钾,按照3%的比例分别用中生菌素500倍液、加瑞农1 000倍液、高锰酸钾2 000倍液浸种,浸泡时间2~3h。需要注意的是,高锰酸钾属于强氧化剂,浸泡时间要缩短到15min,浸泡完成后的种子不能立刻播种,而要先用清水清洗,晾干后再播种。
阴天或者雨季易滋生大量病菌。因此在降雨之后,种植户要及时对种植区域进行检查处理,防止雨季造成种植区域出现大面积病害。若发现有病害叶须及时摘除,减少浇水次数,避免出现低温高湿型病害。此外,高寒地区空气稀薄,降雨之后又会加重空气潮湿程度,影响到莴笋透气性。故种植户要注意种植密度,同时做好排水工作,降低空气湿度,防止莴笋因为透气不足生长不良而影响其抗病能力。
日常管理方面,种植户要按照7~10d的间隔规律定时对田间进行喷雾,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由于病原菌类别繁多,所以需要对症用药。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可杀灭莴苣尾孢菌和链格孢菌,用于褐斑病和黑斑病的预防;醚菌酯、代森联可杀灭微座孢菌,用于炭疽病的预防;腐霉利、异菌脲可杀灭灰葡萄孢菌,用于灰霉病的预防;咪鲜胺、嘧霉胺可杀灭核盘菌,用于菌核病的预防。在进行喷雾预防时,需根据种植区域以往的发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以避免预防工作无效问题的发生。
因为莴笋叶味苦,以莴笋叶为食的害虫不多,加上高寒地区的昼夜温差大,害虫的存活率较低,故高寒地区莴笋的虫害发生率与其他种植地区比较相对较少。但种植户也需对虫害防治加以重视,高寒地区较常出现的害虫有烟蓟马、麦蛆等,其中以烟蓟马最具代表性和威胁性。烟蓟马食性复杂,烟草、莴笋、大葱、马铃薯都是其取食对象,且烟蓟马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性很强,从属热带气候的海南地区到属寒带的西藏地区,都有烟蓟马的分布,故在高寒地区,种植户也需做出应对措施。
常见的莴笋虫害防治手段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三种。化学防治是指用化学药剂对害虫进行杀灭和驱逐,化学防治优势在于成本不高,见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遏制田地的虫害问题。但使用化学防治存在药物残留性的风险,且因为需要对莴笋定期进行病原菌的药物预防喷洒,易造成不同药物之间的化学反应,造成农产品对人体的危害,影响食用者的身体健康。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相克关系,在不造成污染的情况下利用有益生物对害虫进行灭杀效果,比如在田间投放以蓟马为食的蓟马卵螨或东亚蝽。不过高原地区因为环境条件较为特殊,一般昆虫难以适应并长期存活,所以生物防治手段多以耐寒的微生物菌剂为主,如接种球孢白僵菌等,这些菌剂可以有效抵御害虫的侵害。物理防治是从莴笋的栽培管理入手,比如将莴笋的播种、育苗和定植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区域进行,避免互相感染,每个区域均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确保区域空气的足够干燥,降低害虫幼虫的成活率。种植期间可用粘虫板和糖醋液等饵料对害虫、害螨进行诱杀,或是用防虫网与石灰粉驱赶害虫。
综上所述,病虫害是莴笋种植过程中威胁莴笋产量与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如果不及时对其进行防治,便有可能对种植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种植户需要注意对莴笋经济价值的保护,在尽量保留莴笋商品价值的前提下减少或根除病原菌与害虫对莴笋的危害,从而实现高寒地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