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帅(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不同种属的动物患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不尽相同。猕猴、浣熊、臭鼬、黑足鼬、负鼠感染本病时均表现出奇痒(啃咬和摩擦皮肤),而水貂发病却无奇痒反应。除臭鼬外,患本病的其他种类动物都出现厌食、大量流涎、阵发性痉挛和惊厥等症状。有的还出现鼻炎、肺炎症状。发病后期,患病动物后肢麻痹,多以死亡告终。
水貂易感本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3d。染病初期水貂没有啃咬、摩擦和抓伤等瘙痒症状,通常食欲突然减少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5~41.5℃。随后开始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站立冲撞笼壁,转圈运动,头举起并尖声嘶叫;交替出现精神沉郁,下颌麻痹,舌伸出口外并有咬伤,步态不稳,失去平衡,从口内流出血样黏液,呕吐和腹泻。病程后期后躯麻痹卧地不起,痉挛,最后呈昏迷状态,眼裂缩小或斜向,死前不久发生胃肠鼓气抽搐、雄貂阴茎脱出。通常出现临床症状后1~20h内死亡。
银黑狐、蓝狐和貉自然感染潜伏期为6~12d。临床上表现为拒食、流涎和呕吐,眼裂及瞳孔高度收缩。有明显的瘙痒,病兽用前脚掌搔抓颈、唇、颊部皮肤,经1~2min反复一次;疲劳后卧地呻吟,辗转反侧,过一段时间突然用后脚掌跳起,之后又重新卧下,被搔抓部位水肿,严重者出血;兴奋性增强,对外界刺激反应增强,常咬笼壁、狂奔,兴奋后转入沉郁。后期不完全或完全麻痹。这种有奇痒症状病例的病程为1~8h,动物在昏迷状态下死亡;而不出现瘙痒症状的病例,表现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每分钟心率达150次。病兽常取坐姿,前肢叉开,颈伸展,咳嗽声音嘶哑并出现呻吟,后期由鼻孔及口腔流出血样泡沫,病程为2~24h。
鹿、野牛患本病表现为头枕部和背部皮肤奇痒,常在有棱角的硬物上摩擦皮肤,致使患处被毛脱落、皮肤水肿、出血。神经症状较轻,表现磨牙和频频空嚼,意识清楚,无攻击人畜现象。体温升高达40℃以上,精神萎顿,食欲下降,发病后多在48h之内死亡。
无特征性病理变化,剖检见全身脏器有明显的充血出血现象,与香豆素中毒相似。扁桃体肿大,头及肺部有水肿,胃内无异常内容物但胃黏膜呈高度充血出血状。在组织学方面亦无特征性变化。伪狂犬病毒主要存在于扁桃体及脑内,有时在唾液腺及结膜亦可查到,但通常胸腔、心、肺等脏器存在较少。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资料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还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家兔是最易感的实验动物。取病死动物脑组织(中脑和桥脑部含病毒量最多)及扁桃体,研碎后用PBS溶液制成10%的悬液,1 2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作为感染动物材料(为防止污染可加入适量青霉素和链霉素)。家兔人工感染时,多选取腹侧皮下接种,剂量为1~2mL。通常于接种后36~48h(个别情况下可延长到7d),仅接种点出现剧痒,接种兔先舔舐接种点,以后用力嘶咬,直至掉毛、破皮和出血,持续4~6h,试验兔心脏衰竭、侧卧倒地、痉挛、呼吸困难。病程短,多在出现症状后数小时死亡。亦可用3~4周龄小白鼠皮下接种。
猪肾继代细胞系以及猪、兔或牛等的原代肾细胞最适于本病毒的增殖。向长成单层的细胞培养物内加入约为营养液量10%的上述接种材料,37℃恒温培养1h后以维持液补足液量,继续培养。当病料中病毒含量高时,可于18h开始出现细胞病变,但多数在接毒后48h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含量低时则需约96h。细胞病变的特点是开始呈散在的灶状,随后逐渐扩展,直至全部细胞溶解脱落,同时有大量多核巨细胞出现。此时,将细胞做苏木紫-伊红染色,镜检可发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新分离出的病毒,除进行形态结构、理化和培养特性鉴定外,要应用已知标准血清做病毒中和试验才能确诊本病。
我国目前没有对本病的特效疗法,对易感的毛皮动物(貂、狐、貉)的防治工作应重点做好毛皮动物饲养场的卫生工作,其中主要是对饲料进行严格的检查,特别是猪的副产品,一律煮熟之后再喂,坚决不能饲喂可疑饲料。做好养殖场灭鼠工作。由野外捕捉的动物经隔离观察确认无病的才可混入大群饲养。国外已有猪用伪狂犬病弱毒苗与肉毒梭菌类毒素混合制成的二联苗和狂犬病、伪狂犬病及肉毒梭菌类毒素三联苗,使用后免疫效果良好。未经试验研究,家畜的疫苗不可随意用于野生动物。临床实验表明使用灭活苗后效果不佳。最近国外研制成功高效抗伪狂犬病灭活单价苗和抗伪狂犬病、大瘟热、病毒性肠炎、假单胞菌病及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等多价灭活疫苗,3~15月龄水貂接种1mL/只,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