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主要由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而来,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特点的旅游体验,是典型的人群聚集性产业,极易受到突发事件冲击。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景区关闭、大型文娱活动取消,旅行社、酒店、在线旅游平台等相继按照政策给客户退单,全行业损失很大。据测算,仅春节假期,文旅产业损失就超过5000亿元。因而,文旅产业急需获得相应扶持与救助,提升应对疫情的复苏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对受疫情影响较大企业,要在金融、用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渡过难关。”
对于文旅企业来说,政府制定的相关短期政策需要更有针对性,包括减税降费、减免租金、降低用电成本等,以及降低贷款利率和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贷款展期等金融手段,从根本上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税费负担。还可以考虑出台一些期限持续较长的扶持和复苏激励政策,比如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临时性财政补贴、短期流动資金贷款担保、设立旅游产业复苏专项基金等,让企业能够稳步渡过难关。
同时,文旅企业还需要积极自救,谋划疫后振兴。从长期来看,我国进入消费升级阶段,疫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文旅产业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在防控疫情期间,企业收入来源遭到断流,应更加有效地采取节流止损措施,提升管理效率,集中资源保留最有效率和价值的业务,这是企业能够渡过难关的关键。机遇伴随危险而生,疫情结束后居民被压抑的消费需求终将释放,企业要做好准备工作、研究疫后市场,关注大众消费模式变化趋势,打造个性化产品。譬如,优化产品结构,在产业恢复周期较长、远程旅游受限的情况下,开展周边游、近程旅游等,注重推出有特色的养生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文旅企业还可借助疫情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充分利用数字智能科技为自身赋能。
我们坚信,疫情过后,文旅产业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摘自《光明日报》 本文作者:周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