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一 谢娟
摘 要:文章以台湾地区所有开办学士层次教育管理相关专业的公立大学为调查对象,从校系分布、教育目标、生涯发展、课程设置、师资概况、学生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呈现出专业定位和教育目标清晰合理、生涯发展与课程设置相互协调、师资力量雄厚且学术背景多元的特点,在学习内容上则存在理论与实践相偏离等问题。启示大陆地区在教育管理相关专业建设上要进一步强化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给更多的实践机会。
关键词:教育管理相关专业 学士层次 台湾地区 现状调查
随着教育与管理相关领域的不断交叉融合,教育管理愈发受到重视。作为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重要机构,许多高校开设了以培养教育行政与管理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管理相关专业(以下简称教管相关专业)。由于受到专业自身发展和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学士层次的教管相关专业发展状况有所差异。为进一步了解台湾地区学士层次教管相关专业的发展状况,本文调查了台湾地区50所公立高校中开设该专业的9所院校,对其进行现状分析,以引发对教管相关专业发展的思考。
一、发展现状
在2019年台湾官方发布的高校名单中共有50所公立高校,对该50所公立高校官网进行以“教育”“教育管理”等关键词的查询,并对教育目标、发展方向、课程设置等内容进行筛查,共查找到有9所高校设有10个相关专业,现做如下分析。
(一)校系分布
在台湾50所公立高校(包括28所综合院校,5所师范院校,15所技专校院,2所空中大学①)中,共有9所高校设有10个学士层次教管相关专业(见表1)。
从数量上看,开设学士层次教管相关专业的高校在台湾公立高校总数中占比18%,约有21%的综合院校和60%的师范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从高校体制来看,综合院校多于师范院校。总体来说,开设该类专业的公立高校数量相对较少。
从院系名称上看,上述9所高校的教管相关专业均隶属于教育(师范)学院。而开设的专业学系则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偏向于教育学类,另一类偏向于教育方向的行政管理类。其中,政治大学、嘉义大学、台东大学、台南大学、台湾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均把该类专业设置到教育系,教育学科属性明显。而东华大学和暨南国际大学则把该类专业分别设置到教育行政与管理学系和教育政策与行政学系,在教育学科属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了管理学属性。在学系上划分更为细致的是台北教育大学,该校在教育学院中分别设置了教育学系和教育经营与管理学系两个学系,使专业方向划分更为细致,特色更加突出。
总之,从校系分布上讲,虽然开设该类专业的公立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但在具体院系分布上学科属性鲜明,专业特色突出。
(二)教育目标
从教育目标的维度数量上看,7个设置在教育学系的教管相关专业教育目标维度较多。其中,台东大学和台南大学的教育目标维度最多,且与另外5个设置在教育学系的教管相关专业所列出的教育目标存在包含关系,显示出较强的代表性;而设置在教育行政与管理学系、教育政策与行政学系、教育经营与管理学系这3个教管相关专业的教育目标维度相对较少,其中,东华大学和台北教育大学的教育目标可以很直观地呈现这一特点。这4所高校,两类学系的教育目标极具代表性且形成了鲜明对比,教育目标详细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设置在教育学系的专业基本上具有培养中小学教师、行政人员、教育事业经营人才、课程教材设计人才、教育学术研究人员等教育目标,整体倾向于培养教育领域的“全才”。而设置在教育行政与管理学系和教育经营与管理学系的专业在教育目标上就是要培养教育行政与管理的专业人才,相对而言倾向于培养教育管理的“专才”。
(三)生涯发展
从学生的生涯发展角度来看,大致分为升学和就业两种渠道。从升学来看,学士层次教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继续深造,进行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习。从就业来看,生涯发展与教育目标呈现出对应关系,毕业生可以从事学校教学、行政管理、课程设计、学术研究及相关产业领域的工作。同时可以发现,教育目标维度多元的教育学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相对较宽,而教育目标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行政与管理学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对单一。
(四)课程设置
教育学系和教育行政与管理学系的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差异。教育学系的课程设置基本都包含教育基础理论、教育研究方法以及关于行政、课程、教学、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比较有针对性的课程,而教育行政与管理学系的课程设置则基本由教育基础理论、教育行政、行政文教及管理领域的相关课程组成。总体而言,教育基础理论是该类专业的必修课,其他的课程设置则与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相呼应,这种课程设置使专业方向划分更加细致,特色更加突出。
(五)师资概况
教管相关专业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各院系所配备的师资力量几乎均为博士学位,且相当比例的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毕业于世界名校。师资专长涵盖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学科素养和学术积淀。
(六)学生发展
接受教管相关专业学士层次教育的学生,一方面,对该类专业有着较大的兴趣和热爱,受教育经历使他们对于教育管理有一定的认识和见解,这种对于专业的兴趣和热情能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以往的教育体验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专业课程理论;另一方面,这些学生以往的经验都建立在受教育者的身份之上,缺乏作为教育管理者的亲身体验。然而,在教育管理这一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领域,仅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學习难以支撑学生与专业之间的共情,缺乏作为教育管理者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也会出现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和理解相对肤浅的状况。
二、特点
(一)专业定位和教育目标清晰合理
教管相关专业均设置在教育或师范学院,教育学科属性明显。专业方向划分细致,特色鲜明,所设院系的名称规范且符合学科范畴的要求。与此同时,教育目标清晰明确,便于学生选择和规划,也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科专业发展。
(二)生涯发展和课程设置相互协调
教管相关专业在生涯发展上分为升学和就业两个大方向,而在就业方面又分为两类,一类偏向于去往教育领域相关的各类岗位实现就业,另一类则偏向于在教育行政与管理的专门岗位上开展工作。在课程设置上相应地构建起教育学基础理论和生涯发展方向相关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形成了生涯发展和课程设置相互协调的良好态势。
(三)师资力量雄厚且学术背景多元
教管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相当数量的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方便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资源。同时,该类专业由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理论支撑,由学术背景多元的师资力量参与教学,他们有着丰厚的学术积淀,有利于增强专业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变通性。
(四)学生缺乏实践,影响理论学习
学士层次的教管相关专业的学生缺乏作为教育管理者的实践,而这种亲身体验的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这可能也是很多高校选择在硕士阶段才会向有一定实践经验积累的同学开设此类专业的原因之一。
三、启示
随着台湾地区少子化趋势的发展[1]和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管理的追求,教管相关专业也在不断优化发展,从教育学系增设教育行政管理课程,将教育管理行政人员作为学生的生涯发展路径之一,到教育行政与管理逐渐从教育系中分化出来独立成系,形成更为专业化、更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提出培养方向更加明确的教育目标,教管相关专业可谓是迈出了具有跨越性的一步。而台湾地区教管相关专业学士层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和积累的经验对于大陆地区相关专业的建设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第一,强化专业定位,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目前,大陆地区虽然也出现了从教育学中分化出的偏向行政管理的如“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的类似专业,但在教育目标上与“教育学”专业的设置几乎没有差别,比较宽泛,没有很好地突出更偏向于培养教育领域的行政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对于专业本身缺乏更加明确的定位,教育目标的设置也未能与专业名称高度契合。因此,在未来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应强化对专业的精准定位,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找准专业竞争优势,凸显专业特色,并以此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涯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第二,优化课程设置,服务学生生涯发展,要跨学科引进课程,促进专业建设更加完善。目前,大陆地区“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方向)”类似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待优化。基于教育目标宽泛,专业定位不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与生涯发展不能很好地协调,如在生涯发展中列出了“从事中小学教师行业”但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关于具体学科教学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支撑这一跨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设置了大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关于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领域的课程设置却很少,这使得学生在校的相关理论课程学习不足以支撑学生未來在教育行政管理领域的工作实践。因此在未来的专业建设中,要在专业定位和教育目标清晰合理的基础上促进课程设置与生涯发展相协调并按照“新文科”建设的思路,促进专业融合性发展,通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或拓展[2],优化课程设置、开拓学生思维,完善专业建设,服务学生发展。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更具前瞻性的开阔视野。我们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海外进修学习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开设该专业的学院可以依托学校资源与国际上相关专业发展较为前沿的名校建立密切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及时获得和跟踪发达国家在教育管理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3]
第四,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无论是台湾地区还是大陆地区,对于该专业学生的培养都应该更加关注实践,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一方面要更多地与一些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文教企业等形成密切的联系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岗位;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拥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实务界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学习和实践的指导并定期进课堂宣讲,建设校内导师和实务界导师组成的“双导师”队伍[4],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促进学生培养中的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发挥专业本身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提供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
注释:
①主要是指台湾空中大学和高雄市立空中大学。
参考文献:
[1]郑雅倩.我国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普及化现阶段面临的困境、对策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9(12):144-150.
[2]王铭玉. 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4).
[3]汪传雷,胡迪,张晓华.台湾地区资讯管理专业教育分析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8(7):98-101.
[4]唐衍军,蒋翠珍.跨界融合:新时代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新进路[J].当代教育科学,2020(2):71-74.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