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丰,陈红艳
(商洛学院健康管理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随着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心理求助越来越多成为心理学家的研究课题,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提示大家应关注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给予心理帮助。但是有研究指出,即使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扰越来越严重,大多数大学生也不愿意主动去寻求心理求助[1]。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通常先向父母或身边的亲朋好友寻求帮助,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或者难以解决时才有可能去寻求心理求助,直至减轻或者解决心理困扰。但是还有部分人群即使存在很大的心理困扰也不会寻求心理求助。所以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就必须了解不求助的原因。当个体遇到困扰时不能独自解决问题或者在非心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也未能解决问题,选择向心理工作人员进行心理求助才是正确的解决方式。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学形象的认识存在误解和偏见,会阻碍大学生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2]。心理学形象是指人们对心理学(包括心理学学科和心理学的专业人士)的态度和理解度[2]。对已经研究梳理发现,学术界关于心理学形象的研究较少,主要在医学、心理治疗等专业机构有所探讨,对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学形象关注更少。因此,本研究在理论方面可以丰富心理学形象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心理求助指的是个体在生活中就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主动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的行为,以缓解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3]。心理求助态度是当个体在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向心理工作人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的一种反应倾向[4]。目前,学术界的焦点在影响求助态度的相关因素上[5-7],而从大学生心中的心理学形象这一角度分析大学生求助态度的研究却非常有限。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中的心理学形象和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为加强大学生对于心理学形象的了解,方便大学生以后遇到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求助并解决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支持与建议。
本研究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选取陕西某高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四个年级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00份,有25份问卷因多个项目未填或大部分项目答案相同被剔除,有效问卷共375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被试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对象的具体分布情况
1.2.1 心理学形象调查问卷
采用马先华的方法[4]进行调查问卷。本量表共有19项,由5个因子组成:作用、态度、重要性、特性和发展现状。得分越高表明大学生对心理学的态度越好。该量表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依次记为1~5分。该问卷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都在0.5以上,总问卷的α系数为0.882,该问卷各项指标都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心理求助态度问卷
采用魏萍的方法[8]进行调查问卷,问卷总共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预期、需要、接纳和信任,共有20个题目。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为0.803,分半信度系数为0.735,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量表按照心理测验程序进行施测。随机抽取晚自习班级进行测验,向被试说明注意事项,测验没有时间限制,四十多道题,基本都在5 min之内完成。为防止有的学生没写或者写错,当场回收问卷并查看,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度。
本研究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学形象总分及各个维度的平均分均高于中值,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学形象比较好。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总分及预期、信任两个维度的平均分均高于中值,说明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预期比较好,信任度比较高,而需要和接纳两个维度的平均分均比中值低,说明大学生对于心理求助态度的需要少,接纳程度低,见表2。
表2 大学生心理学形象及心理求助态度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学形象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别及家庭所在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学形象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心理学在女生心中的形象要比在男生心中的形象好。而大学生的心理学形象在其他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3。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学形象在年级、心理学接触经历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心理学接触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学形象存在显著差异(P<0.001);从LSD结果可以得出:直接接触>没有接触,间接接触>没有接触;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学形象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别及家庭所在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男生的心理求助态度比女生较好;而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在其他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5。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在年级、心理学接触经历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不同心理学接触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 6。
表3 t检验比较大学生心理学形象的差异
表4 单因素方差分析大学生心理学形象的差异
表5 t检验比较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
表6 单因素方差分析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
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学形象与求助态度的相关分析显示,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总体上,大学生心理学形象越好,其心理求助态度越强烈,心理学形象对心理求助态度产生显著影响,见表7。
表7 大学生心理学形象与心理求助态度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以心理求助态度为因变量,心理学形象及其各个维度为自变量,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心理学形象解释了心理求助态度的7.4%,见表8。这说明,大学生心中的心理学形象对其心理求助态度存在正向预测作用。说明大学生心中的心理学形象越好,越有利于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倾向于选择专业的心理帮助。
表8 大学生心理学形象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回归分析
3.1.1 大学生心理学形象的水平分析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学形象总分,平均得分为69.51,比中值高,说明大学生心理学形象总体水平较高,在大学生心中,心理学有着比较好的形象。这与谭珂[2]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大学生对心理学的作用、重要性、特性、发展现状都给予了比较好的评价,对于心理学的态度却一般。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学形象在性别和心理学接触经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可能是女生好奇心强,更喜欢去做心理测验,比较关注心理学,因此,她们接触的心理学越多,对心理学形象就会更深入的认识,心理学形象就越好。大学生心理学形象在专业类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无显著差异。这与马先华[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所选取的被试数量差别太大,理科人数和文科人数分布不均,导致文理科没有差异;大学生在课堂会学习一些心理课程,但是大都是公选课,大家学习的程度不够,认识也就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年级特征不明显;本研究选取的是大学生均为非心理学专业,接触心理学的较少,对心理学形象的认识也就没有显著差异。
3.1.2 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水平分析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处在中等水平,大学生对心理求助态度的预期比较好,信任度比较高。这和徐双清[9]、秦忠梅[10]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心理学在不断地发展,大众的接受度在提高,对心理工作人员比较信任,所以心理求助态度在不断地提高。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差异分析发现,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及心理学接触经历,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均无显著差异,整体上所选择的被试对心理求助态度较好,能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及时向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老师、辅导员等寻求帮助。
3.1.3 大学生心理学形象与心理求助态度的相关性
本研究的相关分析表明,心理学形象总分与心理求助态度总分存在正相关,说明大学生心中的心理学形象越好,寻求心理求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心理学形象各维度与预期、信任存在正相关,与需要、接纳存在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对心理求助态度越积极,心理学形象预期比较好,信任度比较高,而大学生心理求助态度越消极,心理学形象需求较少,而且对心理学接纳程度较低。本研究的回归结果表明,大学生拥有的心理学形象越科学、合理,其心理求助态度就越好。
大学生心中的心理学形象及心理求助态度与人口学变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与心理学接触经历)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心中的心理学形象与其心理求助态度显著正相关,对心理学有正确认识的学生更倾向于主动寻求帮助。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如果个体的自我发展过程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那么个体就会自然地发展和成长,并且有基本的心理需求。对于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应该着眼于在大学生心中树立科学的心理学形象,以端正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具体来说,第一,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扩大授课对象和普及率;第二,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5·25”心理健康日、“10·10”精神卫生日;第三,利用心理社团、班级文化墙、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做好心理学科普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