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汤滋补的神奇作用,在民间传说已久。鸡汤、骨头汤、牛肉汤,味道鲜美,如果再能有保健作用就最好了。但也有很多科普人士和营养专家说,汤其实没什么营养,营养都在“渣子”里面。到底真相是什么?
传统认为,骨头汤能补钙健骨,能促进下奶。不过,这几个功效都离不开补钙这个基础。认为骨头能补钙,这想法合情合理。因为骨头就是动物体内储藏钙的大仓库,但骨头中的钙是“坚强”的不溶状态,很难煮出来。很早就有研究显示:用完全不含有钙离子的水来煮骨头汤,结果汤中钙含量低到可以忽略;然后又用压力锅煮上两小时,汤中的钙含量也没能明显增加。所以说,骨头汤并不能补钙。
有人说:我在煮骨头汤的时候加了两勺醋,醋不是能让骨钙溶出吗?没错。关键是到底加了多少醋,到底能溶出多少钙?
有研究称,将500克猪的股骨切碎,加入1500克水,再于煮沸时加入75克的醋,慢慢煲汤。结果和不加醋的处理比较,骨汤中的钙含量显著增加,且镁、钾、锌等矿物质溶出量都有所增加。关键是到底溶出来多少钙?加了75克醋,按普通汤匙大概是7~8匙,够多了吧,但汤里面的钙含量依旧很低,为49毫升/千克(约5毫升/100克),还不如大白菜(50毫升/100克),牛奶和卤水豆腐的钙含量也超过100毫升/100克。
想让骨头里的钙多出来一点,除了加大醋量外,还有一个办法,用机器把骨头碎成骨泥后再煮。所谓“骨汤面条”之类,有的会加一些骨泥酱,但骨泥没法直接吃,必须加汤兑稀几十倍。这样,一碗骨汤面里的钙含量就只有几十毫克了,但至少比普通骨头汤的钙高出不少。
所以,无论什么骨头汤,含钙都比牛奶少,包括所谓的骨泥汤。
很多人特别迷信乳白色的奶汤,觉得有营养,特别特别“补”。
事实上,一些久熬的浓汤之所以呈现乳白色,只是脂肪的乳化现象,和营养价值风马牛不相及。比如煮棒骨、鸡皮、鲫鱼时,会溶出一些胶原蛋白或其他可溶性蛋白质,还有磷脂,它们具有天然乳化剂的效果。在水滚动沸腾下,蛋白质和磷脂可帮助脂肪微球稳定分散于水中,故而汤就能煮成乳白色。脂肪含量越高,则乳白色越浓郁,汤越黏稠。所以,做鲫鱼奶汤时鱼一定要用油先煎过,否则汤就太稀。
有人说:骨髓里出来的油和肥肉可不一样,神奇得很,能“补精填髓”。
骨髓本是一种好东西。与人的发育类似,幼年的猪牛羊等动物的骨髓腔中,是有能够制造血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红骨髓,其中富含铁元素和蛋白质。煮熟之后,红骨髓会变成褐色。但动物长大后,红骨髓会不断转变成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黄骨髓煮熟后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白色骨髓,吃起来有油腻感。其主要成分就是饱和脂肪、少量氨基酸加上少量磷脂,包括卵磷脂、脑磷脂和神经鞘磷脂等(但是还没有蛋黄多)。
很多人说:怎么知道黄骨髓里饱和脂肪多?很简单,只要稍微放凉点,上面就有一层厚厚的白色脂肪。这和猪油有什么两样?长链饱和脂肪酸就有这个特点,熔点高,室温下易凝固,加热之后就会化开。
当然,骨髓中的脂肪毕竟和普通白色脂肪不一样,它含有神经鞘磷脂这类微量成分,具有褐色脂肪组织的特征。它可以制造出“脂联素”,这可是好东西,能降低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风险。只是骨髓脂肪中到底含有多少脂联素尚未可知。既然是类激素物质,含量自然很低,不能和氨基酸、脂肪之类成分相提并论。而且吃进去以后能否真的提升人体自身的脂联素水平,还很难说。
研究证实,蛋白质成分的确主要在肉中。肉汤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超过2%,但是肉本身却含有15%以上的蛋白质。即使溶出了一部分白蛋白、球蛋白和氨基酸,依旧是肉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较高。
肉块里的蛋白质含量高,这没错。但有人说肉汤的营养不值一提,我倒不这么看,2%的蛋白质已经相当可观了!传统1斤黄豆加20斤水磨出来的家常豆浆,蛋白质含量仅有1.8%,但它已经被人们称为优质蛋白质的来源。至于以优质蛋白质而著称的牛奶,蛋白质含量也只有3%,喝半斤(1盒)牛奶摄入蛋白质7.5克。如果久煮的肉汤里所含蛋白质为2%,那么喝300克的汤就能获得6克蛋白质,相当于一个鸡蛋的量呢。
鸡汤也是同样道理。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2版)》上的数据:100克瓦罐鸡汤中含蛋白质1.3克,维生素B10.01毫克,维生素B20.07毫克,钙2毫克,钾39毫克,磷20毫克,镁5毫克,铁0.3毫克。相比而言,没有煮过的100克鸡胸肉含蛋白质19.4克,维生素B10.07毫克,维生素B20.13毫克,钙3毫克,钾338毫克,磷214毫克,镁28毫克,铁0.6毫克。
这么一比,就知道溶入汤中的营养并不算太少,微量营养素溶出比例在10%~50%之间。更何况吃肉的量往往没有喝汤多。一顿吃300克肉的女性不多,但每餐喝300毫升汤毫不费劲,得到的维生素B2为0.39毫克,占轻体力活动女性日摄入参考值的1/3,还是颇不可忽视的。300毫升鸡汤中还有117毫克的钾,占成年人一日参考值的6%。
除了蛋白质、氨基酸和B族维生素之外,肉中的其他小分子含氮物,如肌酸、肌醇、肉碱、鲜味肽和鲜味核苷酸等可溶性成分也进入了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