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凸显的我国农业科技短板领域及发展对策*

2020-12-24 17:59王晓君孙炜琳毛世平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产品电商新冠

王晓君,孙炜琳,毛世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后,粮食稳产保供,菜篮子保供稳价,对于战“疫”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农业“压舱石”作用凸显。从调查研究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产业影响广泛,突出表现为局部地区果蔬生产滞销、畜禽养殖产业链遭破坏、水产品“压塘”现象严重、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用工难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不足等。反映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领域还有诸多短板需尽快补齐,疫情倒逼农业创新发展,要以科技赋能疫情防控,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纵深化、生产经营精准化、管理服务信息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农村的冲击与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冲击和风险主要体现在供给侧。如果农业生产停滞导致的物资供应不足传导至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不但对CPI上涨带来压力,而且影响经济社会平稳运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农村负面影响及农业科技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局部地区果蔬农产品滞销,农产品产销信息不畅是痛点

传统的分散经营和农贸市场销售是我国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模式。疫情发生后,农贸市场大多停业,导致北方反季节温室大棚及南方当季果蔬销售受到较大影响。2020年2月份,农业农村部收集的23省份近1 000家农民合作社蔬菜类产品供应信息分析显示,河南、广东、江苏、浙江、重庆、云南等地农产品滞销情况严重。产地、销地蔬菜价格逆向而行,蔬菜主产区价格低迷,销地价格又高企波动,2月份,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全国平均批发价为5.71元/公斤,同比上涨17.2%,创10年来最高水平(张晶等,2020)。产销信息对接不畅,是农产品销售难的根本原因。

(二)养殖链条受到较大冲击,饲料与畜禽产品运输梗阻是关键

在非洲猪瘟疫和新冠肺炎双重压力之下,生猪中小养殖场(户)遭到较大冲击,受多地封村封路网格化防控影响,饲料、兽药运输受阻,部分生猪养殖场户出现库存饲料不足问题。奶牛场户生鲜乳运出和牧场饲草料入场同样存在困难,动保产品、疫苗和生产急需用品无法按时运达,大量生鲜乳喷粉处理,乳企成本上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倒奶现象。一些鸡鸭等家禽养殖户因饲料断档而忍痛毁苗,肉蛋产品积压运不出去,种畜禽苗等运不进来。目前,养殖链条上的相互挤压正在错过新的养殖周期,严重影响养殖业下半年生产持续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养殖场(户)问卷和电话调研显示,77.8%的养殖户已减少畜禽饲喂量,31.9%的养殖户减少畜禽存栏量(王国刚等,2020)。

(三)鲜活水产品面临“压塘”价跌风险,配套冷链物流滞后是短板

水产品消费“节日效应”明显,受疫情影响,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部分地区鲜活水产品“压塘”现象严重,如在全国最大的中华绒鳌蟹人工繁育养殖销售集散地盘锦,3月初有1.2万吨成蟹在塘中待售,疫情中心湖北荆州市监利县棋盘乡有近500吨河蟹滞销。疫情也使得部分地区水产品价格出现下跌,如广东佛山顺德地区,石斑鱼终端零售价格已从往年同期的80元~110元/斤,下跌到10元~20元/斤。受华南海鲜市场疫情影响,水产品消费预期不理想,下半年价格还将面临不可预期下跌风险。封闭式管理强化了线上消费,但水产品属于易腐农产品,对冷链配套需求高,车辆、冷库、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已严重制约水产品网上销售。

(四)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用工难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是核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工复工意愿强烈,但从全国各地反映情况看,受交通管制影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工复工普遍面临用工难、用工贵、资金链紧张问题,持续经营压力大。复工复产难的根本原因在于疫情期间受封闭管理影响,物流暂停,涉农企业原料购进和成品发货困难。受人员流动控制影响,不少地区农资企业开工需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批准,工人、技术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因疫情防控需要,部分企业不具备复产条件,企业防护物资如口罩、消毒液等采购困难。目前,我国农业对农业劳动力的依赖性依然很强,很多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五)线上消费需求旺盛,农村电商发展存在诸多瓶颈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后,受传统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限流影响,居民食物消费模式发生重要变化,尤其是生鲜类产品线上消费需求激增,与此同时,居民消费理念也向绿色、健康、安全的农产品加速转变。根据Quest Mobile数据显示,盒马鲜生APP在疫情期间日均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27.5%。京东生鲜数据显示,蔬菜成交额同比增长达216%。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消费以便利性和无接触性特点,在促进农产品流通、保障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主要在一线城市发展,受农村电商物流与人才瓶颈限制,生鲜农产品电商难以覆盖地市级。

(六)乡村休闲旅游业市场骤冷,新业态创新发展模式有待突破

疫情爆发后人员流动受限,乡村休闲旅游业相关的休闲农场、三产融合园区、农家乐受到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疫情防控期经营收入损失大,如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处的调研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广东省内18个地市156家休闲农业相关企业春节期间营业收入损失达2.32亿元(蒋和平等,2020)。疫情影响最明显的是当季水果休闲采摘业,如疫情爆发前后正是草莓生产销售季节,也是市民采摘体验旺季,但疫情突发后很多地方采摘下来的草莓运不出去,市民无法入园采摘体验,草莓生产损失巨大。乡村旅游业必须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疫情冲击。

(七)乡村疫情防控形式严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是关键

疫情爆发正值春节返乡高峰,农村地区人口大增,聚集性活动频繁,但农村群众防护意识相对较弱,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医疗防疫条件简陋,难以达到疫情防控要求。农村医疗资源配置与需求不成正比,公共卫生体系正日渐衰落,很多农村地区仅有一个卫生室和一个村医,医疗设施简陋,很难做到防疫知识快速有效传递,也难以提供疫情防控需要的隔离和专业化监控(王卫红,2020)。农村地区一旦出现疫情,救治和防控扩散难度更大。完善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是支撑农村地区抗击疫情的基础保证。

二、新冠肺炎疫情凸显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短板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是对我国农业科技能否有力支撑农业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及保障战“疫”背后食物平稳供给的一场重大考验。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冲击与影响,反映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存在一定短板领域。

(一)农业应急保障响应机制尚不健全,缺乏集中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

农业除了应对自然灾害、动物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等自然、技术和市场风险外,还会受到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与波及。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为抵御疫情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物资供应保障,但总体来看,农业应急响应机制与体系尚不健全,突出表现为:一是农产品市场供给渠道出现不畅。部分地区粮、菜、肉、蛋、奶等农产品出现供给不能满足需求情况,居民出现恐慌情绪,农产品物价短期内出现上涨。二是农资储备能力不足。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畜牧业产业链受阻,养殖场户面临产品和饲料运输难、进出难问题。三是疫情防控下,农业生产与生活物质保障供应缺乏科学管理,农村采取“一刀切”政策,道路封堵,给春耕生产与畜禽饲料运输等各类农事活动带来直接影响。

(二)农业产业链信息流与物流不畅,产销精准对接缺乏中间体系支撑

农业产业链条较其他产业更长,从种养殖、加工到销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引起的连锁反应均不能小觑。农业产业链组织衔接程度低,新冠肺炎疫情下表现最为突出的即为农产品供应与运输环节链条的脱节。疫情期间我国蔬菜产量充足,但受交通、物流和信息流不畅等因素影响,菜篮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产区收购商减少、销地供应量不足等问题。农业农村部已组织有关协会、企业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专项活动,但信息零碎、分散,要实现快速有效精准对接难度较大。另外,在物流与交通方面,生鲜农产品面临泡沫箱、冰块断货,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跟不上问题,疫情爆发初期,“有货无车、有车无货”等问题频现。

(三)农业大数据资源分散,农业一体化监测管理滞后

以“百度地图人口大迁徙图”“支付宝健康码出行申报”等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应对疫情中作用凸显,但相对而言,农业大数据技术发展滞后。突出表现为农业数字发展基础薄弱,长期存在底数不清、核心数据缺失、数据质量不高、共享开放不足、开发利用不够等问题,农业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较弱、覆盖率低(农业农村部,2020)。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已开发的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等多数不涉及空间维度信息,且分属不同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数据资源分散,数据有效对接难。农业数据开发应用不足,信息系统集成应用不够,疫情防控中,依赖一体化动态监测大数据,对农业全产业精准监测尚不完全可行。

(四)农业机械化与智能装备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不足

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较高,但棉、油、糖等经济作物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畜牧业、渔业、果菜茶等农业机械化水平更低,农机作业突出薄弱环节为播种与采收环节。另外,大马力、高品质机具少,集成配套的农机作业技术较少。农业智能装备水平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控制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农机装备中推广应用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不足,农业对劳动力依赖性依然很大,如蔬菜田间管理、采摘、分选、整理、搬运等过程均需要大量劳动力。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出现了用工难、用工荒问题。

(五)农产品电商面临标准化、冷链及人才等方面短板,电商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疫情发生后,居民线上消费比例激增,但对电商渠道农产品褒贬不一。重点在于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像甜度、成熟度、口味等无法固定,不同批次购买,用户体验不稳定。很多地方特色农产品出自个体加工,只管包装推销,产品生产认证、品牌培育、质量追溯等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农产品全程冷链投入大,缺乏为中小电商企业和农户提供标准化冷链物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导致生鲜农产品网销困难,偏远地区无法送达。农村电商运营人才、专业运营商缺乏,很多农民缺乏相关营销技巧,特色农产品上线经营比例小,2018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 542亿元,仅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9.8%。

(六)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不足,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低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后,农村防疫压力突增,出现专业人员缺乏、防疫物资缺乏、隔离防控设施短缺等问题。防疫工作中农村基层一线人员压力倍增,除了要通过横幅标语、流动宣讲、大喇叭、宣传栏对疫情防控宣传,还要排查登记、填写数据、上报情况,村支两委年龄结构老化、学历较低、配套设备简陋,乡村防疫工作主要以“人”为核心,新媒体等现代信息手段在农村防疫工作中普及不足,缺乏权威专业的农业现代化信息平台及时传递官方权威防控资讯、监测村庄舆情、采集乡村人员信息,农业类APP在村民之间普遍存在下载量少、用户黏性差等问题。

三、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策建议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农业产业产生短期不利影响,但从长远看,疫情强化了我国建立农业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与响应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将疫情下农业产业面临的风险转化为转型升级的机遇,需尽快补齐疫情事件中凸显的农业科技领域短板,以科技创新提高农业应对突发重大疫情事件的防控能力和水平。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农业应急响应保障机制,提升农业应急管理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张红宇等,2020),针对我国大国国情和农情,须尽快建立农业应急响应保障机制,通过集中高效的管理体系,确保农业产业健康平稳运行。为此,一要完善农情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建设农业病虫害监测网络和数字植保防御体系,加强动物疫病疫情的精准诊断、预警、防控;二要健全统一的农业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农产品与农资短期和长期储备能力,建立国家统一的应急农资采购供应体系,促进各类农资有效调动;三要组织专业机构,利用国家权威部门数据,量化分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产生的经济社会成本和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农业产业禀赋特性和承受能力,形成“政策箱”,分类精准施策。

(二)畅通信息流和物流渠道,打造现代化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

疫情下,确保农产品保障安全,除了要有足够的农产品产量和合理库存外,还需要有畅通的流通能力和产业链掌控能力。新冠肺炎疫情警示,要高度重视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完备与畅通,打通一条集采收、加工、物流和销售全环节的农产品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引导产销精准连接。为此,一要推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数据直联直报,实现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信息互联互通;二要畅通农产品运输与销售渠道,充分发挥产业协会、流通企业、电商平台作用,推进农产品主产区和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点对点”直供模式;三要尽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突破产业链流通“梗阻”;四是在末端配送上,借鉴疫情下“武汉模式”,组建供销社社区保供队,从货源、上线、物流、社区推广、资金调度和宣传全过程加强协调配合,引导物流配送企业发展无接触式配送、中央厨房配送等模式。

(三)以大数据采集与整合为途径,推进农业一体化监测管理体系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既要关注农产品生产对于全国的保障能力,还要调配各地农产品驰援湖北特别是武汉地区,其基本前提是要全面掌握农业产业相关信息。农业大数据作为一种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可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大数据技术发展,一要尽快采集全国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关信息,逐步实现农业经营主体全覆盖,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测;二要充分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等技术,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基本信息,提升种植业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唐华俊,2020);三要依托现有各类农业资源数据库,打通数据库横向联结,促进农业数据融合和业务协同,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等技术,为市场预警、政策评估、舆情分析等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四)提升农机装备科技创新能力,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含金量

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应用,发展适应山区生产和设施农业作业的小型农机。在养殖化过程中制定发布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推进主要畜种养殖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智能化装备水平,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控制、卫星遥感、北斗导航等信息化技术在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中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农业机器人、农业无人机等技术的示范应用,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云农场建设等融合发展。

(五)加快补齐农产品电商发展短板,以创新引领电商发展新模式

疫情防控期间,以阿里巴巴“爱心助农”计划,拼多多“抗疫农货”专区为代表的农产品电商在助力滞销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发挥了巨大优势(韩啸,2020)。未来要多措并举补齐农产品电商发展短板,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一要鼓励各级政府积极与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合作,尽快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共同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解决用户体验不稳定问题;二要加强农产品监测管理,引导电商服务平台加强信用管理,畅通农产品质量投诉渠道,严格把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三要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基础设施,支持产地建设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基础设施,加大冷链物流设施支持力度,创新下乡物流配送车规范化运营机制;四要加快培养多类型电商人才,支持建立多种形式创业支撑服务平台,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城市各类人才回乡创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

(六)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打通农业大循环流关键节点

区块链技术价值在于最大限度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整个产业链的信息透明度和及时反应能力。新冠肺炎疫情下,如果农产品全产业链各环节均纳入区块链溯源体系,将有助于解决农业大循环中的关键节点问题,对整个农业产业运转方式产生质的影响,例如将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运输、仓储、分销和配送等各阶段信息记录到区块链上,将有助于质量安全追溯。通过区域链建立种植户、采购商的信用评级参考,可引导种植户和采购商“一对一”精准对接。区块链技术还可大幅降低物联网应用成本和维护成本,使农业融资过程变得更加透明和公平。在区域链技术研究上,要加快推进农业区块链大规模组网、链上链下数据协同等核心技术突破,加强农业区块链标准化研究,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农业质量安全溯源、农村金融保险、透明供应链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七)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乡村政务数字化治理水平

要加大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入力度,强化并充分发挥村屯卫生室应有作用。要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要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建立高效、公开、客观的信息渠道,推进乡村信息统一采集、资源互联共享,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为干部群众交流搭建网上平台,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和效果。要加强农业农村专有软件与信息系统的整合集成研究,鼓励农业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生产难题,鼓励实时采集发布和精准推送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信息,解决疫情过后农民外出就业问题。

(八)树立正确的农业科研成果评价导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警示科技界,须克服科技评价中“唯论文”倾向,更加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农业科技要在破解“科研”与“生产”脱节上下功夫,要积极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和研究任务,从科研项目选题、立项到研发成果推广,精准聚焦在农业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条主线上。要主动适应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需要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拓展农业科研领域,让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适应市场需求。

猜你喜欢
农产品电商新冠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新冠疫苗怎么打?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新冠病毒的自白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