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徐海根,伊剑锋,马方舟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42)
生物多样性观测是在一定区域内对生物多样性的定期测量[1-4]。它通过获取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质量、物种组成与分布以及环境要素等方面数据,掌握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协助保护决策和成效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手段[1-4]。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既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履行国际义务的重要行动。2010年9月,国务院批准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将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列为优先行动之一。2015年,国务院批准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15—2020年)》,其中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是该重大工程的重点任务之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7条要求通过抽样调查和其他技术,观测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及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
201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全国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护机构和民间团体,以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蝴蝶和植物为观测对象,开展生物多样性观测试点工作。通过制定统一的观测方案,规定样地设置、野外观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技术要求,在全国逐步建立了749个观测样区,初步形成了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China Biodiversity Observation Network,China BON)[1-4]。该观测网络以掌握全国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变化趋势为目标,以主要生物类群及绝大部分受威胁物种为对象,涵盖森林、草地、荒漠、湿地、农田和城市等代表性生态系统,开展长期观测,采集物种种类、个体数量、分布范围和生境类型以及人为干扰类型和强度等数据[5],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数据。
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蝴蝶4大子网络。其中,鸟类网络设立380个观测样区,包括2 516条样线和1 830个样点(繁殖期鸟类样点322个,越冬鸟类样点1 508个);两栖动物网络设立159个观测样区,包括2 076条样线、310组围栏陷阱、121个样方、45处人工覆盖物和47处人工庇护所;哺乳动物网络设立70个观测样区,包括210个样地和4 200余台红外相机;蝴蝶网络设立140个观测样区,包括721条样线和21个样点,样线累计里程超过7 000 km。开发了观测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并积累大量观测数据。截至2019年,获得鸟类观测记录超过80万条,观测到鸟类981种;获得两栖动物观测记录超过50万条,观测到两栖动物244种;获得哺乳动物原始照片约200万张,其中有效照片约占15%,观测到哺乳动物139种;获得蝴蝶观测记录约60万条,观测到蝴蝶1 088种。
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创新机制,整合各种资源,使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和支持观测工作。一是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参与。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邀请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民间团体参与观测工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充分发挥专家组作用。由长期从事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知名专家组成观测专家组,开展观测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样区建设和观测,审核观测报告和数据,解决观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及时获取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区域的物种种类组成与分布、种群数量及其生境变化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提供依据,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提供地面数据;在观测中发现的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偷猎等不法行为,可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信息来源,为相关部门制定保护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自建立以来,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一是更新了区域动物多样性本底。如,对江苏南京紫金山、安徽鹞落坪、福建戴云山、四川贡嘎山和卧龙、贵州梵净山、西藏北部典型湖盆区、宁夏六盘山、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区域动物多样性的调查[6-16],提供了区域本底资源数据。二是发现物种新纪录。通过观测,在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海南、西藏、甘肃、宁夏等地不断纪录新的物种分布[17-30],出版了部分动物图鉴、图谱等[31-32],既掌握了各地物种资源动态,也充实和丰富了各地鸟类和兽类物种资料,更新物种分布范围。三是开展了动物行为学研究。研究了猪獾的交配行为[33]、有蹄类动物的活动节律[34]、帚尾豪猪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35]以及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36],探讨并验证了黑颈鹤在繁殖和越冬期间警戒行为的随机性[37-38],对动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四是研究动物群落结构。利用观测网络积累的数据,研究了四川唐家河、湖南常德河洑、河北白洋淀、山东烟台夹河流域鸟类群落结构[39-42],为区域鸟类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参考。五是研究动物分布模式。如,对高黎贡山鸟类物种丰富度的升降模式及其成因进行研究,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模式的认识,为保护生物学提供了新的见解[43]。六是分析动物种群动态变化。通过数年两栖动物的持续观测,掌握了福建武夷山、湖南八大公山、广西大明山、云南玉龙雪山、宁夏六盘山等样区两栖动物种群多样性的时空变化,分析影响两栖类群落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素(待发表)。七是发现了珍稀濒危物种。如,在湖北武汉发现了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20],在山东滨州发现了极危物种勺嘴鹬[25],在广东鼎湖山保护区和烂柯山保护区发现了极危物种中华穿山甲[44],在甘肃安西和祁连山、四川卧龙、青海三江源等地区发现了雪豹(内部数据)等,为分析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分布、评估种群状况以及栖息地保护管理等提供了重要参考。八是分析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45-46],探讨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生的途径。
本期鸟数生物多样性观测专题介绍了河北沽源、辽宁、上海、甘肃玉门、碌曲和天祝以及新疆塔城的繁殖期鸟类观测结果,报道了江苏连云港、广东雷州湾和汕头越冬鸟类观测结果,介绍了灰鹤在天山木扎提河湿地的越冬行为。
全国生物多样性观测下一步工作重点包括:(1)优化和完善观测网络;(2)优化数据获取途径,开发数据分析方法,深度挖掘观测数据;(3)加强部门合作,与其他观测网络开展交流并实现数据共享;(4)加大资金申请力度,保障观测网络顺利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