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剑尘,赵 威
(1.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安徽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世界犹如海洋,时代犹如劲风。”在我们伟大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担负着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2018年宪法修正案的重大使命。为完成这些新时代的重大使命,2017年年底至2018年年初,中宣部、教育部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学者、专家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笔者拟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材(以下简称“‘基础’新教材”)略谈拙见,希冀推动“基础”的教材遵循、教材建设、教材自信。
“‘新时代’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的新的概括”[1],其内涵多元、特征多种。本文所言“基础”新教材所处的新时代也就是党的十九大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科学规划,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格局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政治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概念,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具有深邃的意涵、丰厚的内容与鲜明的特色。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也为“基础”新教材确立了新坐标和新方位。“基础”新教材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内容。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容较多,笔者仅兹举与“基础”新教材明显相关的两个“点”以表一般:
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新教材中独占一章,是“基础”新教材的主线,显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意识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它直接决定了“基础”新教材的内涵特质、发展方向与前进道路。我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凝结着全国人民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价值指引。“基础”新教材的重心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党和国家事业的思想根柢,引领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
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单从“基础”新教材的全称便可见一斑。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属于“基础”新教材最直接的重要内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时代要求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2]这些都为“基础”新教材融入思想道德的内容指明了方向,也为师生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支撑和道德滋养。在这个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已深深融入“基础”新教材的经脉和肌理之中,熔铸成“基础”新教材的根本底色。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十三届全国人大通过的2018年宪法修正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极其重要内容,自然也是“基础”新教材的新晋成员。2018年宪法修正案的内容在“基础”新教材中有不少体现。譬如,2018年宪法修正案特别引人关注的一些焦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宪法宣誓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国家主席任期制度”、“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分别入位于“基础”新教材第146、147页。
新时代为“基础”新教材注入了新的营养液,“基础”新教材迎来了新的春天。“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3]要获得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除了有高质量的教材之外,还必须“研究教材体系、吃透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精神。”[4]相比于“基础”(2015年修订版)教材(以下简称“‘基础’旧教材”),“基础”新教材作了较大修改,或融合,或分立,或新增,或删减。本文以变化较大的两个板块予以说明。
一是绪论板块。“基础”新教材突出了时代性与方向性,融入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标题与内容:一是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该内容上文已论,不再赘述。二是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因下文有论述,也不再赘述。
二是核心板块。这一板块由六章构成,且章节的调整更加符合教材逻辑关系,更加凸显教材重点,更加直抵心灵。
第一章全面革新较大。从“基础”旧教材的第三章位置“提拔”到“基础”新教材的第一章位置,更加突出人生对大学生的重大意义,而且本章节的标题颇具温度。如章的标题“人生的青春之问”取代了原标题“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标题更具有简洁性、引领性和积极性;体系内容方面主要通过“并购”、增写方式组成新的节。譬如,“正确的人生观”(第二节)由“基础”旧教材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第一节第四小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第一节第二小节)、“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第二节第一、二小节)合并而成;又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第三节)由“基础”旧教材的“辨证对待人生矛盾”(第一节第三小节)、“反对错误人生观”(第一节第四小节)以及新增的“成就出彩人生”组成。新增内容“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第一节第二小节)、“成就出彩人生”(第三节第三小节)有助于引导大学生辩证地认识、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辉煌的人生。
第二章变动不大,基本沿袭“基础”旧教材的样貌。较大一点的变动是章节标题,章的标题由“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改为“坚定理想信念”,各节的标题也全部改动,“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改为“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第一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改为“崇高的理想信念”(第二节)、“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改为“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第三节);增添的内容“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第二节第三小节)有益于引领大学生认识与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语言表述更具有艺术性、生动性、时代性,譬如,“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第一节第二小节)。
第三章内容稳定,但其主要变化是章节标题,章标题由“弘扬中国精神”取代“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第一节标题“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取代“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第二节标题“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取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三节标题“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取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变化更具有震撼力、向心力、指引力、推动力;此外,新添的内容“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第一节第三小节)、“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第三节第一小节)更具有理论性、感染性、奋斗性。
第四章如夜空中最亮的星,是本次调整的亮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将“基础”旧教材绪论部分第三节标题单独列为“基础”新教材的章标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章下的前两节标题均是新增标题,分别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第一节)、“坚定价值观自信”(第二节),而第三节的标题“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则是“基础”旧教材的结束语标题,第三节下的两目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完全是新增的。一眼看去,虽犹如再见已是陌生人的错觉,但细细分析教材却发现本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内容整合更有逻辑表达力,反而让人有种“你本该如此”之感。这样编排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础”新教材中的重要性,任课教师必须“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的理论逻辑主线地位,明确各章教学内容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功能与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教学实践活动。”[5]
需要说明的是,新增的内容“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当代中国语境下,价值观自信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自信教育,是指“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意在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知和价值认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自觉和价值自为。”[6]
第五章是由“基础”旧教材的第五、六章合并而成,新标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由“基础”旧教材的标题“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提炼而来。该章以道德的一般理论为起点,按照人类文明优秀道德的时间脉络阐释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核心内容,并较好地将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融合起来,并且“与课程的主旨有机地衔接,实现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把理论与实践、教材与生活、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统一起来。”[7]
第六章属于精简的一章,是由“基础”旧教材第六、七、八章浓缩而来,虽精短,但滴滴精华,而且这种大规模的变化并不显得突兀,反而呈现出合理、清楚和流畅的逻辑进路和体系内容。先由社会主义法律的一般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思维培养最后到法律权利义务的践履,通过由理论到实践的方式阐释在前的法的内容是在后的法的内容的基础,在后的法的内容是在前的法的内容的推进,从而把法律教育、法治教育与法律实践三者融为一体,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尊法的意识与观念,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学法的自觉性,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守法用法的践行力。
由上可见,“基础”新教材保持着内容的科学性、理论的系统性、问题的针对性,从而保证了“基础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强调在理论逻辑中凸显问题意识,…,真正实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8]同时,“基础”新教材也实现了教材的体例、逻辑、语言等方面的重构,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的共同体。
“基础”新教材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政治性和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理性和深邃性、凝练性和生动性等诸多主要特色。
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及目的,“基础”新教材虽然重视教材的传承性,但更青睐特色鲜明的时代性和发展性。“基础”新教材绪论部分就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与以往7版“基础”教材(2006年版、2007年修订版、2008年修订版、2009年修订版、2010年修订版、2013年修订版、2015年修订版)相比,“基础”新教材的绪论板块可以说是“改头换面”,以“颠覆”者的形象呈现出来。以往“基础”教材绪论部分基本“套路”虽有不同,但均大同小异,主要如下:章的标题是“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节的标题分别是“适应人生新阶段”、“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等等。而“基础”新教材绪论部分的标题和内容完全是创新,从其标题“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可知一二。
关于“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上文已有论述。这里仅就“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作简短说明。“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这一内容指明了当代青年学生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十九大明确了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祈盼和奋斗目标。“基础”新教材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把时代新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思想贯穿于“基础”新教材的全过程,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时代新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是高校“基础”新教材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迫切需要,能够激励时代新人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阔步前行提供人才支撑。
由上可见,“基础”新教材紧扣时代和社会发展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彰显出“基础”新教材的时代性和发展性。
“基础”新教材的特色除了时代性和发展性特色之外,还有政治性和方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理性和深邃性、凝练性和生动性等诸多特色。因已有学者、专家对这些特色或多或少地进行了探讨,本文仅略作论述。
“基础”新教材的政治性和方向性是从“基础”新教材编写的立场角度来讲的。“基础”新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之一,是进行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与一般专业教材不同,“基础”新教材必须精准把握与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明确的政治方向。从标题和内容看,“基础”新教材具有鲜明的角色意识、课程意识与清醒的政治头脑,能够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与剖析社会与现实问题,表现出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方向。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理论与复杂现实问题(例如信仰问题)上,“基础”新教材具有敏锐的政治态度与明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
“基础”新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是指“基础”新教材以聚焦问题为视角,以培养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及能力为目的。重在突出“基础”新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标题与内容来看,“基础”新教材的编写都是围绕教材定位、教材对象、教材内容、教材建设等重要问题展开。从编写方法与编写风格来看,“基础”新教材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疑惑及现实问题,深入思考与探索,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础”新教材的学理性和深邃性是指“基础”新教材注重学术性的深度。“基础”新教材既不同于学术著作的编写,也异于学术论文的抽象论证,更有别于工作总结的陈述,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体现出很高的理论素养。同时,编写者都是“基础”领域的顶级学者、专家,他们具有丰厚的实际编写经验,借助科学、规范的编写方法,依托可靠的理论依据,对以往“基础”教材的编写经验进行追根溯源、条分缕析地研究与探索,从而将具体的编写经验进行高度和深度上的凝练。譬如,对于“基础”新教材第五章第二节的编写,编写者突出了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道德的历史逻辑。对于这三者的理论逻辑体系,编写者依据理论与编写经验,并没有把它们割裂开来,而是通过“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传承与升华”这样的逻辑进路来完成编写,也使得知识层次之间具有逻辑关联,并实现了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
“基础”新教材的凝练性和生动性是指“基础”新教材的语言风格。语言是规范性和教义性的“应然原理”,也是描述事实的“实然表达”,其风格是搭建人类表情达意的桥梁。专业、乏味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学生感到理解上有困难、沟通上有障碍、学习上有抵触。专业化的教材语言决定了教材的基调,但这并不是说只用一个音调来编写教材。“基础”新教材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征、思维特点、学习模式、知识结构等特点,恰当地运用了一些语言方法与技巧,使教材力求做到“抽象寓于具体、晦涩寓于生动、概念寓于形象、理性寓于感性”[9],从而增强教材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成为求知和探索的内驱力。例如,“基础”新教材几乎每章标题都比以往“基础”教材简练(参见上文);“基础”新教材第二章的“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第四章的“扣好人生的扣子”等表述明显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是一种化繁杂为简明,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的教材编写方法。这样能够增加教材语言的艺术性、美感和温度,能使枯燥无味的教材知识变得鲜活,并富有文采,从而就自然而然地为教材添姿增色,使教材生动形象,易于被学生接受,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中悦读,在学习中体会编者的良苦用心,感受自己的成长。
总之,与“基础”旧教材相比,“基础”新教材着力在改进中提升、在创新中增强,无论是体系框架、内容编排,还是理论阐述、语言表述,都在“用心完善”,明显超出了以往修订的力度与宽度,已经不是简单的修订。这也许就是“基础”新教材封面的名称,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括号中使用的是“2018年版”,而不是“2018年修订版”字样的缘由。“基础”新教材的许许多多可圈可点之处,正是我们这个新时代的需要。诚如斯言“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0]